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CZW015)

作品数:10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周秋良张奎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主题

  • 5篇信仰
  • 5篇世俗
  • 5篇世俗化
  • 5篇俗化
  • 4篇观音
  • 3篇观音信仰
  • 2篇粤剧
  • 2篇文化
  • 2篇文化影响
  • 2篇岭南
  • 2篇岭南文化
  • 2篇民间信仰
  • 2篇明刊本
  • 2篇刊本
  • 1篇演出
  • 1篇演出形态
  • 1篇游记
  • 1篇神化
  • 1篇忠臣
  • 1篇西游记

机构

  • 10篇中南大学

作者

  • 10篇周秋良
  • 1篇张奎

传媒

  • 4篇中南大学学报...
  • 2篇学术论坛
  • 1篇文艺研究
  • 1篇船山学刊
  • 1篇湖南社会科学
  • 1篇湖南工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岭南文化影响下的观音得道故事——以粤剧《观音得道》为例
2010年
敷衍妙善修行而成为观音菩萨的《观音得道》,是粤剧史上不断编排演出的重要剧目。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编,该剧逐渐发展为以妙善、韦陀爱情发展为线索的叙事模式,而且故事内容也愈加世俗化。这些特点,既体现了早期粤剧的编排体制,符合粤剧总体的发展进程,更与岭南文化所具有的世俗化、通达性相一致。而如此世俗化的观音本生故事戏的演出,也很好地寄予了人们虔诚的观音信仰。
周秋良
关键词:世俗化岭南文化观音信仰
《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及其民间性被引量:2
2008年
《西游记》不仅展示了观音的无边法力,而且还把她塑造成一个大慈大悲、充满人性的善神、凡神,带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小说以侧面烘托的手法,描绘了各类人物对于观音的崇敬、虔诚心理,由此亦可以看出小说中的观音形象具有鲜明的民间性。《西游记》的这种民间性从一个角度证实了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民间世代积累的过程。
周秋良
关键词:《西游记》民间性
明刊本《香山记》的剧本形态及演出特征
2011年
明刊本《香山记》是古代敷演妙善传说的一个重要剧本。原本已不存,现存明刊本是明代万历年间富春堂根据当时流行的剧本形式刊刻而成。从整体来说,富春堂刻本是一个舞台演出本,刊印者只是把舞台演出本改为当时流行剧本样式,而没有改变其内容。其演出具有很强的祭祀仪式功能,是一个典型的仪式剧。《香山记》剧本反映了妙善故事传播中一个无文字记录的民间系统特点。
周秋良
明刊本《香山记》作者及版本考
2012年
明刊本传奇《香山记》是古代敷演观音本生故事——妙善传说——的一个重要剧本。对这个剧本的一些基本情况,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许多以讹传讹的现象。本文将对其作者及版本略作考析。
周秋良
关键词:版本考明刊本本生故事剧本
论民间信仰中送子观音与白衣观音之关系被引量:4
2014年
民间信仰中的送子观音信仰非常流行。大约是从宋代开始,民间开始把白衣观音当作送子观音,因为白衣与送子之间有着深层次的宗教与民俗关联。民间广泛流传着向观音求子的白衣经咒,这进一步说明了送子观音与白衣观音的关系:白衣观音是专职的送子观音。
周秋良
关键词:民间信仰世俗化佛教
论中国化观音本生故事的形成被引量:5
2009年
妙善故事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化观音本生故事,是观音信仰中国化的一个标志。妙善故事最初是以民间故事形式流传的,在隋唐之前就已经广有影响,《香山传》碑文进一步促进了故事的传播与完善。它的形成,与自古以来孝能感天的理念、唐宋狂热的观音信仰风气、宋代对神祗独特的认知方式以及香山寺浓厚的观音信仰环境有着内在的关联。
周秋良
关键词:观音信仰
论端午民俗中的屈原形象被引量:2
2009年
端午节起源于夏,最初应该是带有驱毒辟邪意义的节日。从东汉时候起,屈原形象开始嵌入端午民俗中。端午民俗中的屈原形象大致经历了由悲剧人物到冤死忠臣的演变。由于屈原忠正伏节、敢于直谏的忠臣形象既符合封建时代统治者的要求,又能切合普通民众对忠臣良将的渴求,数千年以来,屈原形象在端午民俗中被不断神化。
周秋良张奎
关键词:忠臣神化
民间送子观音信仰的形成及其习俗被引量:6
2012年
中国文化中历来就有"重生""贵生"的思想,由此在民间形成了庞杂的生育神信仰。古印度的观音信仰中本来就有"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的内涵,传入中国以后,迅速与中国文化中的生育文化交融、叠合,观音送子的功能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观音信仰的主要功能之一,并形成了专职的形象——送子观音。随着送子观音信仰的不断传播,在各地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送子观音信仰习俗。
周秋良
关键词:民间信仰习俗世俗化
论岭南文化影响下的观音得道故事——以粤剧《观音得道》为例
2011年
敷衍妙善修行而成为观音菩萨的《观音得道》,是粤剧史上不断编排演出的重要剧目。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编,该剧逐渐发展为以妙善、韦陀爱情发展为线索的叙事模式,而且故事内容也愈加世俗化。这些特点,既体现了早期粤剧的编排体制,符合粤剧总体的发展进程,更与岭南文化所具有的世俗化、通达性相一致。而如此世俗化的观音本生故事戏的演出,也很好地寄予了人们虔诚的观音信仰。
周秋良
关键词:世俗化岭南文化观音信仰
论古代观音戏的演出形态被引量:1
2010年
在古代,观音戏的演出非常频繁,其演出形态包括脚色行当与人物造型、登场程式与舞台布景、音乐与宾白等,随着时代、地域文化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从总体上而言,观音戏的不同演出习俗反映了民间观音信仰的世俗化倾向。
周秋良
关键词:演出形态世俗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