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CZW012)

作品数:8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路成文杨晓妮王焱何光顺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咏物
  • 2篇审美
  • 2篇文化
  • 1篇兴盛
  • 1篇兴盛原因
  • 1篇言志
  • 1篇应歌
  • 1篇咏物词
  • 1篇咏物诗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功能
  • 1篇知止
  • 1篇人文
  • 1篇人文化
  • 1篇人文化成
  • 1篇儒家
  • 1篇审美体验
  • 1篇审美文化
  • 1篇诗学
  • 1篇抒情

机构

  • 6篇广东外语外贸...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5篇路成文
  • 1篇何光顺
  • 1篇王焱
  • 1篇杨晓妮

传媒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聊城大学学报...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阅江学刊
  • 1篇中原文化研究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9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论杨万里牡丹诗家国情怀的缺失及其原因
2020年
杨万里是南宋诗人中题咏牡丹较多的诗人。其牡丹诗主要抒写基于牡丹之游赏、艺植及友朋赏玩、酬赠花卉等日常生活趣味,偶有藉题咏牡丹以寄托仕宦升沉的感慨。这与南宋士大夫文人普遍睹牡丹而思京洛,藉题咏牡丹以抒写中原沦陷、河洛丘墟等家国之恨形成鲜明对照。杨万里牡丹诗对于家国情怀的淡化与回避,与其日常生活情趣有关,与其现实政治境遇及心态有关,也与其独特的诗歌理论或诗学趣味有关。
路成文张丽莎
关键词:家国情怀
北宋牡丹审美文化论被引量:1
2013年
中国有着悠久的花卉审美文化,每一种重要花卉都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而牡丹文化精神的凝塑与基本定型,则延至宋元易代之际。北宋时期与政治关系密切的牡丹玩赏活动主要有贡花、万花会、赏花钓鱼宴、双头牡丹与两宫昭德之瑞。牡丹在社会治理,以及地方与中央、君与臣、帝与后的沟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功能,俨然具有了象征地方之治、国势之盛、朝廷之谐的特殊意义。通过对北宋牡丹审美文化的历史考察,可以对我国古代的花卉审美文化进行更加有意义的探索,揭示花卉审美文化之中的文化意蕴与背后的深刻政治内涵。
路成文
关键词:北宋审美文化政治功能
释《蒙》:知止与化成——从《易·蒙》看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被引量:1
2009年
历来易家释《蒙》卦,重在阐其"人文化成"的"启蒙"思想,而略其"为学知止"的"敬畏"情怀。《蒙》卦"为学知止"与"人文化成"思想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不可偏废的两翼,其中蕴藏着求道以诚、审问勤学的为学理念;知险避险、知礼守礼、知天敬天的知止精神;发蒙启蒙、化生化成、警戒祸患的人文思想。《蒙》卦的"知止"思想尤其重要,它包含着先民关于从必然过渡到自由的认识论,规范社会以确立人伦法则的道德论,领悟天道以敬畏神圣的天道论三个层次,是从为学到化成的转折点。先儒阐释《蒙》卦的核心精神,在于说明人如能在自然、伦理、天道层面遵行某种"尺度",知其所"止",便能实现其智识的启蒙与自由的创造。
何光顺
关键词:蒙卦人文化成启蒙敬畏
论初唐咏物诗的创作风尚被引量:1
2015年
初唐咏物诗创作风气颇盛。与六朝咏物诗相比,初唐咏物诗体现出如下新气象:宫廷咏物诗祛离了南朝宫体咏物诗的香艳气息;王绩、四杰、陈子昂、郭震等的咏物诗一定程度上回归了诗骚及汉魏以来的比兴传统;沈佺期、宋之问等宫廷诗人遭到贬谪后创作的少量咏物之作,多触物生感,情志内涵有所拓展。
路成文
关键词:初唐咏物诗
《伦敦竹枝词》作者张祖翼考被引量:2
2012年
《伦敦竹枝词》是近代旅欧文人竹枝词中的最重要的一种。对于这部集子的作者,钱钟书先生曾考订其作者是张祖翼,创作时间约在光绪十二年(1886)。由于钱先生仅以脚注形式作简略考证,故没引起大多数研究者注意。且对于创作时间的推测也不太准确。今广泛查阅资料,确证该著的署名作者"局中门外汉"确为是晚清"上海四书家"之首张祖翼,创作时间则在光绪十三年(1887)秋至光绪十四年(1888)春。
路成文杨晓妮
宋代咏物词兴盛原因综论被引量:1
2019年
宋代咏物词彬彬大盛。宋词咏物风尚的形成与演进,与早期词体娱乐应歌的文化功能有关,与宋初词人尚雅新风有关,与词人对于词艺词法的主动探求有关,也与咏物题材本身适宜于体物炼艺有关。但归根到底,宋词咏物风尚至宋末而趋于极盛,与特定时势下中国古代文学抒情言志、托物寄意深厚传统的重新激发有密切关系。
路成文
关键词:宋代咏物词兴盛原因抒情言志
唐宋牡丹诗词的主题嬗变及其历史文化内涵
2009年
唐宋时期,牡丹玩赏之风日盛,以牡丹及牡丹玩赏活动为题材的诗词作品也大量涌现。唐五代北宋牡丹诗词,以赞美牡丹之美艳、歌咏牡丹玩赏活动之繁盛热闹者居多,只有少数篇章对于牡丹及与之相关的奢侈之风进行了批判。中唐以后,牡丹渐成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牡丹的生命形态与文人士大夫的命运遭际之间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藉歌咏牡丹以抒写人生感慨的作品频频出现。宋室南渡以后,牡丹诗词主题发生了深刻嬗变,家国之恨成为最重要主题,唐宋牡丹诗词因之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路成文
关键词:主题嬗变历史文化内涵
论庄子“与物为春”的审美体验被引量:2
2008年
"与物为春"乃是因和谐融洽的物我关系所引发的审美体验。具体而言,它表现为"万物与我为一"与"与物化而不以心稽"。前者意味着主体消解了自我与他物之间、他物与他物之间的人为界限,主体与他物在道的层面泯然相亲。后者意味着主体与他物之间无心的顺应,主体既不以一己意志去主宰他物,亦不因功利关系而迎合他物,物我相宜无逆。庄子与物为春的审美体验,启发了中国艺术精神。
王焱
关键词:庄子审美体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