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1JJDGJW007)
- 作品数:7 被引量:16H指数:3
- 相关作者:林精华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 从欧洲化到苏维埃化的跨欧亚帝国治理:关于欧亚主义的论述被引量:5
- 2014年
- 1920-30年代,有一批俄侨知识分子务实面对苏维埃化了的俄罗斯,力图重建关于俄罗斯帝国——苏维埃国家之认知,因而出现了欧亚主义运动。以特鲁别茨柯依为代表的欧亚主义思想家们,并非在海外闭门造车,而是立足于复杂的历史经纬,具体论述了欧化治理方式的不合时宜性,包括俄罗斯文化和欧洲文化之差别、俄罗斯东正教与欧洲基督教之不同、俄国地理位置的跨欧亚性等。他们还以此来证明苏维埃制度的合法性,肯定其终止欧化进程的必要性和意义。俄侨知识分子的构成复杂,关于欧亚主义的相关论述也充满了矛盾。数十年间,欧亚主义思潮在苏俄境内默默无闻,可是在后苏联时代,随着白银时代和俄侨文化遗产的再发现,以及俄国融入欧洲的过程困难重重,它却在俄联邦各阶层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林精华
- 关键词:欧化苏维埃政权
- 大众文学在俄国的起源和发展考被引量:2
- 2019年
- 大众文学是城市化的产物。城市化进程在世界各国各不相同,大众文学也就不是只有欧洲及其延伸--美国的模式。彼得大帝开启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引进欧洲流行的世俗文学,也就在翻译和模仿其基础上,开始了大众文学在俄国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三百多年来,无论经历帝俄还是苏联抑或俄联邦的历史变迁,由于实行书刊审查制度,使得大众文学在俄国始终以不同于欧洲-美国的模式展开:它是作为现代俄罗斯文学整体所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其中的特殊文类,并且相伴而生的文学批评,有不少是正视大众文学之存在和价值的;大众文学和俄罗斯经典文学构成互动关系,即文学批评观念变化和文学教育,是从各时代的畅销作品中筛选出经典的,造成许多得到官方倡导的文学,其影响力时常不及所谓低级的大众文学。
- 林精华
- 俄印超常关系二百年与俄国的印度学
- 2013年
- 印度之于俄国,不仅是和西方争夺中亚—南亚的战略要地,而且也是不断重建"东方文明"的最重要资源。由此,无论是被英国殖民时虚弱的印度,还是国力和经济并不发达的冷战时代的印度,都得到了帝俄和苏联的倍加重视。而俄苏重视印度,并不仅限于外交领域,而是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造成这种奇观,和俄国有效地改造了从西方引进的印度学息息相关:俄国的印度学不同于英国殖民主义的论述,它唤起了俄国知识界对现实印度的同情、对古典印度的崇敬,也赢得了印度的好感。苏联延续了这种印度学传统,甚至加大对印度古典文明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苏联和印度产生了更积极的回应。殊不知,这种成效正是俄苏把印度纳入其东方战略的认知和定位的结果,而且还产生了印度比中国更可信和更值得尊敬的效果。
- 林精华
- 关键词:印度学
- 陌生的邻居:仍不熟悉的俄罗斯东正教
- 2015年
- 在目前的国际关系格局中,俄国之于中国似乎是最为亲切的。而这种亲切感,远不只是地域政治的利益驱动,还得到中国所构建的世界知识体系所支撑,如中国人普遍认为俄罗斯文学艺术是特别伟大的。论及俄罗斯文艺,其实和俄罗斯作为国家一样,为东正教所浸染。但俄罗斯东正教在基督教世界中极为独特,用基督教一般性知识不能替代俄罗斯东正教历史和神学。而缺乏这种专门知识,正如无法理解俄国和欧洲之复杂关系、俄罗斯人何以痴迷于共产主义那样,也不能理解俄国文学艺术和知识分子特征。因对俄罗斯东正教知识欠缺,造成对俄国的认知,和俄国人对中国的判断相去甚远,意外与俄国人因其在知识体系上把关于中国的学问纳入专门的"汉学"相呼应,导致看似互动的中俄实乃熟悉有限的邻居。
- 林精华
- “去拜伦化的普希金”:俄国比较文学中的国际政治学考量被引量:1
- 2014年
- 比较文学在俄国,不仅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有其研究立足点。这种情形在对普希金创作的研究实践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普希金作为俄罗斯民族诗人,他稍后于拜伦在浪漫主义之最基本和最典型的文体——叙事长诗之创作卓有贡献,既有效颠覆了统治俄国文坛一个世纪之久的庄严颂诗体,又自如表达对俄国正统价值观的怀疑。然而,面对普希金在故事情节的设置、故事主人公和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安排、叙述过程及省略等方面,和拜伦创作多有相似之尴尬,一向为俄罗斯民族主义所浸染的俄国知识界,开始是说普希金如何创造性学习拜伦,普希金去世后批评界变化为普希金创作如何具有独创性,半个多世纪以后说普希金是如何避免拜伦的影响。原本答案明了的文学现象,变成了日趋复杂的学术话题,至今仍在延续,根源于俄国比较文学——要揭示俄国文学在世界的地位、影响。在人文学术研究中渗透有国际政治学的考量,导致在对普希金的认知上,既有效阐释出普希金作为俄罗斯民族诗人之意义,又限制了普希金真正成为全球性的诗人。
- 林精华
- 关键词:普希金拜伦叙事长诗
- 陌生的邻居--后苏联时期俄国民族主义潮流下的中俄关系被引量:5
- 2012年
- 自彼得大帝改革以降,历代沙皇就强行且快速引进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以期强盛俄国。此举刺激了俄罗斯帝国上流社会励精图治,却给社会下层和知识界以巨大压力,孕育出深沉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诉求。然而,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是17世纪以后大规模扩张而迅速形成的,这导致其疆域内族裔构成多元和宗教成分复杂。为了有效治理这样的国家,俄罗斯民族主义又被帝国提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俄国民族主义"。而俄罗斯帝国在融合一部分现代欧洲文明因素之后变得更为强盛,在疆界上和中国发生越来越多的争端,在文化归属、价值观认同、精神追求等方面也和中国之间产生复杂的碰撞,俄罗斯民族主义随即成为帝俄时代和苏联时期理解中国问题、处理中俄关系的重要根据之一。在后苏联俄国重建历程中,这种民族主义是其重要推动力之一,同样延及到俄中关系领域:俄罗斯民族主义之于当代俄国对中国的认知、态度、情感、评价等,远不是临时的情绪表达,而是有着历史根据和理论基础的自觉行为,包括大众媒介关于中国形象塑造、知识界关于汉学研究、政界关于俄中双边关系的理解和处理等。这些行为既不能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所限定,又在文化结构和精神深处导致俄国人折损中国所期待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效力。
- 林精华
- 关键词:民族主义汉学研究
- 从苏联解体到统一的俄罗斯文学被分解--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国际政治学被引量:3
- 2017年
-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出生于乌克兰、用俄语写作的白俄罗斯籍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СветлaнаАлексиeвич/СвятланаАлекс?ев?ч,1948-)。多重的身份特征,使她的获奖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各方对此评论不一。争论多集中于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身份,及其用访谈形式所辑录的内容(苏联及其遗产),特别是这种书写方式所传达的非俄罗斯族作家对苏联问题的判断。此次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奖,折射出的还有诺贝尔文学奖的意识形态背景、白俄罗斯作家创作的白俄罗斯文学,以及俄、白文学之间关系的当前进程。
- 林精华
-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俄罗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