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1JJDGJW005)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郭小丽徐凤林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中俄
  • 2篇文化
  • 2篇民族
  • 1篇帝国
  • 1篇心理
  • 1篇性格
  • 1篇身份构建
  • 1篇视域
  • 1篇双重性
  • 1篇他者
  • 1篇趋同性
  • 1篇文化比较
  • 1篇文化认同
  • 1篇历史流变
  • 1篇蒙古帝国
  • 1篇民族心理
  • 1篇民族性格
  • 1篇民族意识
  • 1篇古帝
  • 1篇国论

机构

  • 4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郭小丽
  • 1篇徐凤林

传媒

  • 4篇俄罗斯研究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第三罗马说”与“中国论”中的“我-他”建构——认同视域的中俄文化比较
2017年
"第三罗马说"与"中国论"是俄中两国在民族意识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自我身份定位的学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两者并非菲洛费依或石介个人的观点,而是一个群体乃至整个民族对自我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观察和投射。它们是日用而不知的文化观念,是对自我、他者认知的一种符号体系。在"第三罗马说"的"我-他"对立认同建构中,他者是认知自我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缺乏他者,"我"的身份辨认则无从谈起,在对他者的征服或救助中,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才得以彰显。而"中国论"中的"我"与"他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自我封闭的华夏自我中心主义占主导地位,"我"的作用和地位是文明程度和道德伦理确定下来的,无需对他者给予过多关注,甚至无须与之交往,他者未必是被认知或被征服的对象。
郭小丽
13-14世纪中俄文化认同的趋同性被引量:2
2017年
中俄两国正式交往不过四百年的历史,却往往彼此为镜,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尽管中俄两个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及民族性格并不相同,但在国家治理方面曾经具有某种相似性。早在古代时期,草原文化就影响过东斯拉夫和华夏民族,到13-14世纪,中俄两个民族都处在蒙古帝国的直接或间接控制之下,其文化和治理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俄两国,不仅如此,中国文化中的某些元素也经蒙古人传到俄罗斯。因此可以说,在中俄两国正式成为邻国之前,就已经开始彼此影响和相互认知了。
郭小丽
关键词:蒙古帝国
俄罗斯认同中“我-他”身份构建的历史流变被引量:4
2013年
在俄罗斯,认同问题始终是思想史的核心问题之一。从10世纪到19世纪,俄罗斯人分阶段地在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传说中寻找着民族归属感。在俄罗斯民族的横向认同中,对他者的接纳和排斥同时进行,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趋势并行不悖;在俄罗斯民族的纵向认同中,主动或被动接纳的他者不断叠加在原有的"我"的文化语义内涵之中,与之对话并使其丰满,并最终构建了"我—他"二元的身份建构。而在另一方面,横向和纵向认同使得俄罗斯身份建构中始终保持着双重他性。
郭小丽
关键词:他者双重性
19世纪俄国哲学中的中国形象被引量:1
2013年
19世纪上半期,俄国哲学思想随着民族意识的高涨而勃发,俄国思想镜像中的中国形象普遍是落后而又停滞的。霍米亚科夫首次深入到中国文化精神内部,在《塞米拉米达》中指出,中国属于综合性文化,它把人类世界的库希特原则和伊朗原则的成分融合于自身,具有某种通用性,这是中国稳定性和有能力对抗外部作用的原因。索洛维约夫在《中国与欧洲》中分析了《孟子》、《道德经》等中国经典,认为儒家尊古,道家无为,二者都拒绝创造,两种力量交互形成了中国保守主义的本质。另一方面,以父权制为根基的等级制度通过礼仪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这是国家稳定的根基。这种以父权制为基础的保守主义,是一种与欧洲的"进步"相对立的"秩序"。
B.谢尔比年科郭小丽徐凤林
关键词:父权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