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3502Z20084006)
-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2
- 相关作者:陈琼华石艳周卫东陈清西颜晓红更多>>
-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差异蛋白组学研究
- 2012年
- 利用所构建的BALB/c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模型,通过对正常和EMs小鼠在位子宫内膜样品双向电泳图谱的比较,找到61个差异较明显的蛋白质斑点,结合质谱分析技术和数据库信息检索最终鉴定出23个蛋白,包括11个调控蛋白、4个信号转导相关蛋白、1个代谢相关蛋白、5个膜联蛋白、1个细胞骨架蛋白和1个RNA解旋酶.将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EMs的研究,可以从分子水平探索EMs的发病机理,对EMs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EMs发病机理提供实验基础,同时也为寻找该病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治疗的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 杨蕙铭周卫东石艳陈琼华陈清西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蛋白质组学双向电泳质谱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特质的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的分子生物学特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研究组)及35例肌间型子宫肌瘤患者(对照组)的在位内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抑制剂(TIM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利用图像分析仪测定相应密度代表其表达强度,发现研究组中MMP9、VEGF的表达及MMP9/TIMP1的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ER丧失周期性变化规律.得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中MMP9、VEGF高表达及ER丧失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分子生物学特质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有关的结论.
- 陈琼华周卫东黄乾生陈清西石艳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免疫组化方法
- BALB/c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及其形态学的动态观察被引量:14
- 2010年
- 目的研究BALB/c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及异位病灶形态学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块腹腔注射法对110只BALB/c小鼠行建模手术,在术后第1、2、3、4、5、6、9、12、15、18、21天的11个观察日里,每次观察10只小鼠,了解病灶的生长情况并进行组织学的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建模术后第2天开始出现病灶,第6天病灶都是红色,第9天开始出现粘连带,第15天后大部分病灶呈透亮的小囊泡。第4天的建模成功率为90%(9/10),与第21天的建模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1.000)。第4天异位灶的重量(51.5±4.7)mg与第21天(68.9±7.2)mg无显著性差异(P>0.05)。光镜下见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电镜下见细胞间完整的紧密连接,表面微绒毛。结论组织块腹腔注射法可成功构建BALB/c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术后不同时间内异位灶的形态学呈现特定的变化规律。
- 陈琼华邱娜璇颜晓红丁峰洪虬英高海杰苏志英
- 关键词:BALB/C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