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科技攻关项目(GYC11-01)

作品数:8 被引量:51H指数:6
相关作者:陈秀蓉王艳陈泰祥杨小利徐鹏刚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农业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病原
  • 4篇病原鉴定
  • 3篇药剂
  • 3篇药剂防治
  • 3篇药效
  • 3篇田间
  • 3篇田间药效
  • 2篇当归
  • 2篇药效试验
  • 2篇霜霉病
  • 2篇田间药效试验
  • 2篇霉病
  • 2篇发病
  • 2篇发病规律
  • 2篇病害
  • 1篇党参
  • 1篇毒病
  • 1篇药效评价
  • 1篇药用
  • 1篇药用植物

机构

  • 8篇甘肃农业大学
  • 7篇甘肃中医药大...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8篇陈秀蓉
  • 7篇王艳
  • 5篇杨小利
  • 5篇陈泰祥
  • 2篇徐鹏刚
  • 1篇晏立英
  • 1篇曾翠云
  • 1篇陈红刚
  • 1篇朱田田
  • 1篇卞静
  • 1篇李春杰
  • 1篇刘雯

传媒

  • 2篇草业学报
  • 2篇中药材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农药
  • 1篇中国现代中药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甘肃省黄芪霜霉病病原鉴定及田间药效试验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明确引起甘肃省黄芪霜霉病的病原,筛选出高效低毒的药剂用于田间防治。方法:通过田间调查和形态学观察进行病原鉴定,选用5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病原孢囊梗上部二叉状分枝4—6次,末端直或略弯,呈锐角或直角张开,大小平均274.6μm×5.5μm;孢子囊圆形或卵圆形,无色,大小平均23.7μm×19.6μm;卵孢子球形或近球形,淡橘黄色,卵球色淡,大小平均39.3μm×35.0μm。5种供试杀菌剂中66.8%霉多克wP400~500倍液、60%百泰WG1000~1250倍液、52.5%抑快净WG1500倍液、687.5g/L银法利SC800倍液以及70%安泰生WP200—300倍液,间隔8d连续用药2次,防效在87.57%~79.24%,可在生产中交替使用。结论:引起甘肃省黄芪霜霉病的病原为藻物界卯菌门黄芪霜霉菌Peronospora astragalina Syd.,供试的5种杀菌剂都可用于大面积防治黄芪霜霉病。
陈泰祥王艳陈秀蓉杨小利徐鹏刚
关键词:霜霉病病原鉴定药剂防治
甘肃省甘草病害种类调查及病原鉴定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为甘草病害综合防治以及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7~2013年对甘肃省民勤、岷县、陇西、渭源,兰州5个市县的甘草病害进行了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病原鉴定.结果:共发现病害7种:褐斑病Cercospora glycyrrhizae、锈病Uromyces glycyrrhiza、壳二孢轮纹病Ascochyta onobrychidis、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白粉病Erysiphe sp.、链格孢黑斑病Alternaria sp.和1种病毒病(毒源待定).结论:甘肃省生产中甘草褐斑病和锈病发生为害严重,应引起重视,并研究安全有效的防控对策.
曹占凤王艳陈秀蓉
关键词:甘草病害调查病原鉴定
甘肃省黄芪白粉病病原鉴定及田间药效试验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明确引起甘肃省黄芪白粉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出高效低毒的药剂用于田间防治。[方法]通过田间调查和形态学方法进行病原鉴定;选用5种高效低毒的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甘肃省黄芪白粉病病原为真菌界子囊菌门束丝壳属黄芪束丝壳Trichocladia astragali(DC.)Neger。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5种杀菌剂中75%肟菌酯.戊唑醇WG 0.25 mg/L、10%苯醚甲环唑WG 1.44 mg/L和50%硫磺.三唑酮SC 1.26 mg/L效果较好,间隔8 d连续用药2次,防效达75%以上。[结论]75%肟菌酯.戊唑醇WG、10%苯醚甲环唑WG和50%硫磺.三唑酮SC是防治甘肃省黄芪白粉病的首选药剂,可在生产中交替使用。
陈泰祥陈秀蓉王艳徐鹏刚杨小利
关键词:白粉病病原鉴定药剂防治
党参斑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被引量:7
2016年
为明确甘肃省党参斑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病原菌的鉴定,同时利用植物病理学常规培养法进行生物学特性的测定,并利用rDNA-ITS序列构建其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菌形态特征与党参壳针孢Septoria codonopsidis Ziling相似,分生孢子器球形、近球形,大小为53.8~76.6μm×40.3~62.7μm;分生孢子无色,针形,1~4个隔膜,大小为15.3~38.8μm×0.9~1.2μm。系统发育树进一步显示,引起党参斑枯病的病原菌为党参壳针孢。该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5~30、5~35、15~25℃,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20、20℃;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连续黑暗有利于病菌产孢;此菌在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才可萌发,以水中萌发最好;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的适宜pH范围分别为4.0~10.0、4.51~9.19和7.0~7.5,最适pH分别为4.5、7.0和7.5;党参根浸渍液和葡萄糖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表明党参壳针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偏低,因此该病害在气温偏低及持续阴雨结露条件下发生较重。
王艳曾翠云陈红刚朱田田陈秀蓉
关键词:病原菌鉴定RDNA-ITS生物学特性
当归新病害——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发病规律研究被引量:14
2014年
2012年至2013年在甘肃省各当归主产区发现的一种疑似当归炭疽病的病害,该病害主要危害植株茎秆。发病初期先在植株外部茎秆上出现浅褐色病斑,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深褐色长条形病斑,叶片变黄枯死,茎秆从外向内逐渐干枯死亡,后期在病斑上出现黑色小颗粒(分生孢子盘),最后整株枯死。通过病菌形态学鉴定、ITS基因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已确定该病害是由束状炭疽菌危害引起的当归炭疽病。本研究系首次报道。经过室内盆栽接种试验表明,针刺、灌根和喷雾接种均能发病,以针刺发病最重,其次为灌根处理,喷雾接种最轻,表明病菌通过伤口、根部以及地上部分均可侵入;此病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8月下旬到9月上旬达到发病高峰,田间发病率、病情指数与气温和相对湿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即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且湿度的影响大于温度影响。本研究为当归炭疽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卞静陈泰祥陈秀蓉王涵琦杨小利王艳
关键词:当归炭疽病病原鉴定
甘肃省当归褐斑病发病规律初步研究及田间药效评价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明确甘肃省当归褐斑病发生规律和筛选出高效低毒的杀菌剂用于田间防治。方法:采用田间定点定期系统调查的方法,同时用温湿度记录仪记录田间小气候温湿度,并选用了5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8月初至9月初是褐斑病的盛发期,9月中旬以后为衰退期,通过对田间小气候温度、湿度、病情基数等因子分析,发现褐斑病的病情指数与病情基数、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5种供试杀菌剂中,70%安泰生WP200~4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WG 600~8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WP 600倍液是较理想的药剂,间隔7天连续用药2次后,防效均达71%以上。结论:当归生产中可采用摘除病叶、调控田间温湿度和交替使用杀菌剂等措施来防治当归褐斑病。
陈泰祥杨小利陈秀蓉王艳王涵琦
关键词:当归褐斑病发病规律药剂防治
甘肃省黄芪霜霉病发病规律及防治经济阈值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为明确甘肃省黄芪霜霉病的发病规律、防治药剂、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和防治经济阈值,采用田间定点定期系统调查的方法,对该病害的发病进程以及影响发病的气候因素等进行了研究,采用模型拟合的方法研究了霜霉病病情指数与黄芪产量损失率的最佳拟合模型,选用6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黄芪霜霉病在5月份显症,8月初至9月中旬为盛发期,一直延续到收获。黄芪霜霉病的病情指数随晚间平均相对湿度和病情基数的增加而增加,病情指数增长率随着白天平均温度的增加而增加。4种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对数函数(y=33.81lnx-97.15)是拟合霜霉病病情指数(x)与黄芪产量损失率(y)的最好模型;选用60%百泰(5%吡唑醚菌酯·55%代森联)WG 800倍液进行霜霉病的防治时,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和经济阈值分别为5.65%和17.73。药剂试验结果表明,52.5%抑快净WG 1500倍液、60%百泰WG 1000倍液是防治黄芪霜霉病良好的药剂;72%霜脲氰·锰锌WP400倍液、75%百菌清WP 350倍液以及65%代森锌WP 200倍液对黄芪霜霉病亦有较好的防效,可选择在生产中使用。
陈泰祥杨小利陈秀蓉李春杰王涵琦王艳
关键词:霜霉病发病规律经济阈值
甘肃省18种药用植物病毒病调查及2种病毒病的鉴定被引量:7
2014年
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对甘肃省宕昌县、漳县、岷县、渭源县、陇西县、临洮县等地区种植的具有疑似病毒病症状的半夏等18种药用植物进行调查及采样。采用黄瓜花叶病毒(CMV)、苜蓿花叶病毒(AMV)、烟草花叶病毒(TMV)、番茄花叶病毒(ToMV)、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X病毒(PVX)、芜菁花叶病毒(TuMV)等7种双抗体夹心免疫酶联检测(DAS-ELISA)试剂盒初检,并对CMV和ToMV采用反转录PCR(RT-PCR)方法复检,结果表明,半夏、掌叶大黄和红花3种药用植物受到黄瓜花叶病毒(CMV)侵染;马兜铃、土贝母及当归3种植物受到番茄花叶病毒(ToMV)侵染;样品中未检测到上述其他病毒种类,其余12种病毒样品的病原尚未确定。本研究为国内首次报道CMV病毒侵染掌叶大黄、红花,ToMV病毒侵染马兜铃、当归和土贝母。此研究为防治上述病毒病提供了依据。
刘雯晏立英文朝慧陈秀蓉
关键词:药用植物病毒病DAS-ELISART-PC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