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1449)

作品数:15 被引量:171H指数:8
相关作者:赵卫东钟世镇李严兵谢叻刘阳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关节
  • 4篇生物力学
  • 3篇韧带
  • 3篇膝关节
  • 2篇腰椎
  • 2篇影像
  • 2篇置换术
  • 2篇生物力学研究
  • 2篇手术
  • 2篇全膝关节
  • 2篇全膝关节置换
  • 2篇全膝关节置换...
  • 2篇腕关节
  • 2篇膝关节置换
  • 2篇膝关节置换术
  • 2篇脊柱
  • 2篇关节置换
  • 1篇动脉
  • 1篇断层扫描
  • 1篇形态学

机构

  • 16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南华大学
  • 2篇济南军区总医...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山市中医院
  • 1篇解放军第89...
  • 1篇深圳市沙井人...

作者

  • 14篇赵卫东
  • 10篇钟世镇
  • 5篇张美超
  • 4篇谢叻
  • 4篇李严兵
  • 4篇刘阳
  • 3篇李鉴轶
  • 2篇王平山
  • 2篇李义凯
  • 2篇李忠华
  • 2篇张元智
  • 2篇李秀忠
  • 2篇余正红
  • 2篇王爱平
  • 1篇丁红梅
  • 1篇蔡胥
  • 1篇刘成恩
  • 1篇吴立军
  • 1篇徐达传
  • 1篇林斯萍

传媒

  • 7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法医学杂...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颌面部交通事故伤的量化研究与进展
2005年
关于颌面部交通事故损伤的法医鉴定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鉴定易引起争议,相关研究成为医疗、法医以及交通行业的热点。为此,我们对颌面部交通事故伤的量化标准的发展状况,研究方法、量化标准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几个难点问题迸行简要的综述,希望能为法医颌面交通事故伤的量化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赵卫东刘阳王慧君钟世镇
关键词:法医学交通事故颌面部损伤颌面部交通事故伤法医鉴定
颞下颌关节疾病的诊断方法
2006年
刘阳李西平赵卫东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影像学计算机体层扫描磁共振成像关节镜
脊柱三维运动实验加载方式的改进被引量:16
2004年
目的:改进三维运动实验的加载方式.方法:新鲜羊腰椎标本6例(L1~5),置于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进行六个自由度的运动.两次预加载后依次对标本进行3、0、0.3 Nm的加载,并采集三种加载时的运动图像.3 Nm加载及0加载的图像作为传统加载方式计算出脊柱的运动范围及中性区,3 Nm加载及0.3 Nm加载的图像作为新的加载方式计算出新的脊柱运动范围及中性区,再对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运动范围及中性区进行配对t检验,计算两种方法各自的变异率,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两种方法得到的运动范围之间不存在差异(P=O.105),但中性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O.013).采用新的加载方式得到的运动范围的变异系数比以往的方法要小得多(P<0.001).结论:采用新的加载方式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脊柱运动的运动范围.
赵卫东李鉴轶樊继宏张美超
关键词:生物力学加载
副神经的定位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为有关的手术准确定位副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2具(24侧)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测副神经的行程、毗邻、体表标志、分支分布、与其与周围神经的关系。结果:副神经进入胸锁乳突肌后,75%肌支为两支,25%为1支。副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点距耳大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点上方(1.24±0.51)cm,距锁骨中点(10.72±1.67)cm,距胸锁关节(12.46±1.19)cm。副神经在颈后三角内位置表浅,副神经进入斜方肌点距锁骨中点(4.95±1.62)cm,沿途发出支配斜方肌的分支。结论:副神经有较为恒定的标志,上述测量的副神经体表定位有助于在有关手术中可以有效地保护或快速寻找副神经。
刘阳赵卫东姜楠张美超王军钟世镇
关键词: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腰椎椎弓根通道不同头尾偏角方向变化规律的数字解剖学特点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观察个体化腰椎椎弓根通道在外偏角不变而不同头尾偏角方向的变化规律。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9在广东省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完成。选取1例健康成人腰椎CT连续扫描数据集,应用Mimics8.11三维重建腰椎数字解剖模型,将腰椎数字模型导入Surface10.0,获得椎弓根通道的正投影区内边界及其正投影区内边界内、外切圆,获得内切圆经椎板、椎弓根与椎体的通道长度,获取各内、外切圆半径大小,对获取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与椎弓根通道的可视化显示。结果:①内切圆半径:L1~5左右椎弓根通道正投影区内切圆半径在设定头尾偏角大小范围内变化不明显,左侧内切圆半径分别为(3.01±0.02),(3.89±0.03),(4.13±0.04),(5.16±0.43),(5.37±0.73)mm,右侧分别为(3.49±0.03),(4.34±0.06),(4.55±0.13),(5.26±0.36),(5.27±0.83)mm。②外切圆半径:L1~5左右椎弓根通道正投影区外切圆半径在设定头尾偏角大小范围内变化不明显,左侧外切圆半径分别为(7.22±0.81),(7.96±0.43),(8.04±0.34),(8.15±0.21),(11.00±0.40)mm,右侧分别为(7.82±0.55),(8.03±0.26),(7.76±0.40),(7.81±0.29),(10.77±0.30)mm。③通道长度:L1~5左右椎弓根通道正投影区内切圆通道长度随头尾角度的增大呈逐渐增大而后又逐渐减小趋势,左侧通道长度分别为(40.49±6.73),(41.49±6.12),(42.02±7.55)(37.02±7.58),(38.87±10.37)mm,右侧分别为(38.08±6.33),(41.16±5.03),(42.01±6.53),(37.94±7.71),(37.66±4.32)mm。结论:腰椎椎弓根通道大小是随头尾偏角方向不同而不同的连续动态变化过程,应用数字技术可以获得其通道大小连续动态的变化规律,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直径、长度大小的螺钉及确定最佳进钉方向需要依循这一规律。
李严兵王平山张元智宋磊谢叻唐雷钟世镇
关键词:腰椎
舟月骨间韧带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观察舟月骨间韧带(scapholunateinterosseousligamentSLIL)各亚区及部分腕关节,韧带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性。方法从8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中取出舟骨-月骨、小多角骨-第2掌骨背侧、头状骨-第3掌骨背侧的骨-韧带-骨结构,分别把标本两端的骨性部分固定于牙托粉中,将标本夹持固定于MTS型生物材料实验机上,以10mm/min的速度拉伸腕部韧带直至断裂,测定各韧带的极限载荷及刚度。结果在SLIL各亚区中,背侧亚区与掌侧亚区的极限载荷分别为(170.2±35.1)N和(193.1±42.3)N;刚度值分别为(80.7±13.8)N/mm和(72.3±22.8)N/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侧亚区的极限载荷与刚度值明显小于另两个亚区。小多角骨-第2掌骨、头状骨-第3掌骨背侧的骨-韧带-骨结构的力学特性比SLIL背侧亚区更强壮,但头状骨-第3掌骨关节面在形态学上与舟月关节更为相似。结论掌、背侧亚区具有较近侧亚区更强的力学特性;小多角骨-第2掌骨、头状骨-第3掌骨背侧的骨-韧带-骨结构均可作为SLIL断裂后背侧亚区修复的供体,在形态学上后者更有优势。
李秀忠赵卫东钟世镇王龙江
关键词:骨间韧带生物力学研究掌骨背侧小多角骨腕关节韧带上肢标本
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重建桡腕关节立体模型及意义被引量:8
2005年
李秀忠赵卫东吴立军钟世镇
关键词:立体模型桡腕关节计算机重建X线摄片三维影像断层扫描
脊柱及膝关节在体稳定性评价系统的建立
<正>目的利用2D/3D图像配准技术建立脊柱及膝关节在体稳定性评价系统。方法采集健康成年志愿者膝关节及脊柱的CT影像,并采集志愿者保持某一姿势时互成直角的正、侧位X线平片,先分别进行脊柱L_3、L_4及膝关节CT图像的三...
李鉴轶焦培峰张美超赵卫东
关键词:脊柱稳定性在体
文献传递
利用逆向工程技术开展脊柱三维稳定性测试的研究
<正>目的利用逆向工程技术建立脊柱三维稳定性测试方法。方法人体腰椎标本(T_(12)-S_2)上、下端包埋后在每个椎体处插入标志物,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施加载荷模拟腰椎屈伸、侧弯及轴旋运动,由激光三维扫描仪采集标志物的运...
赵卫东李鉴轶张美超林斯萍
关键词:逆向工程脊柱
文献传递
腰椎椎弓根通道不同外偏角方向变化规律的数字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探讨腰椎椎弓根在0°头尾偏角和不同外偏角方向通道的变化规律。方法:1例健康成人腰椎CT连续扫描数据集,应用Mimics8.11三维重建腰椎数字解剖模型,将腰椎数字模型导人Surface10.0,确定椎骨正中矢状切面和经椎弓根中部水平面为0°正交平面,0°水平面为0°头尾偏角参考平面,正中矢状切面为0°内外偏角参考平面,确定左右椎弓根各个方向通道的正投影,获得椎弓根通道的正投影内边界及内边界内、外切圆,获得内切圆在正投影方向经椎板、椎弓根与椎体的通道长度及各内、外切圆圆心坐标值、半径大小,对获取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与可视化显示。结果:L1-5左右椎弓根通道在0°头尾偏角和不同外偏角方向正投影区内边界的内切圆半径随外偏角的增大逐渐增大而后又逐渐减小,其中最大半径值对应的角度方向为最佳角度方向,外切圆半径没有明显变化;L1-5左右椎弓根通道正投影区内边界内切圆通道长度随外偏角的增大呈逐渐增大趋势。结论:腰椎椎弓根通道大小是随外偏角方向不同而不同的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应用数字技术可以获得其通道大小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规律,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直径、长度大小的螺钉及确定最佳进钉方向需要依循这一规律。
李严兵王爱平彭田红徐达传丁自海谢叻赵卫东钟世镇
关键词:腰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