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E2012203137)

作品数:7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张春玲蔡大勇杨金凤廖波单梅更多>>
相关机构:燕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金属学及工艺
  • 5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耐候钢
  • 2篇再结晶
  • 2篇双相
  • 2篇铁素
  • 2篇铁素体
  • 2篇热变形
  • 2篇热轧
  • 2篇两相区
  • 2篇CR-NI-...
  • 1篇道次
  • 1篇动态再结晶
  • 1篇多道次
  • 1篇多道次变形
  • 1篇形变
  • 1篇形变诱导
  • 1篇形变诱导铁素...
  • 1篇形变诱导铁素...
  • 1篇形变诱导相变
  • 1篇亚稳奥氏体
  • 1篇有限元

机构

  • 7篇燕山大学

作者

  • 7篇张春玲
  • 6篇蔡大勇
  • 4篇杨金凤
  • 4篇廖波
  • 1篇张克勤
  • 1篇孙福兆
  • 1篇康娅雪
  • 1篇董磊
  • 1篇单梅
  • 1篇冯玉

传媒

  • 5篇材料热处理学...
  • 2篇钢铁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Cu-P-Cr-Ni-Mo耐候钢两相区铁素体晶粒细化机理被引量:3
2014年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和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技术分析研究了Cu-P-Cr-Ni-Mo耐候钢在(γ+α)两相区不同变形量和不同变形温度下的组织演变,探究了铁素体晶粒的细化机理。结果表明,Cu-P-Cr-Ni-Mo耐候钢在750℃,应变速率为0.01 s-1变形时,当应变超过0.69后,铁素体的转变量增加不明显,但等轴铁素体晶粒数量增加,新形成的细小等轴再结晶铁素体晶粒尺寸达到1.4~3μm;在850~750℃、应变速率为0.01 s-1变形时,随着变形温度的降低,铁素体转变量增加,铁素体晶粒尺寸减小,但均匀性降低。Cu-P-Cr-Ni-Mo耐候钢(γ+α)两相区铁素体晶粒细化机制为铁素体的连续动态再结晶,并且随着变形温度的降低,发生铁素体的连续动态再结晶的能力增强。
张春玲杨金凤孔玉婷蔡大勇
关键词:晶粒细化EBSD
Cu-P-Cr-Ni-Mo耐候钢两相区热变形行为及其组织被引量:5
2014年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cu—P-cr-Ni-Mo耐候钢在变形温度700~950℃、变形量70%、应变速率0.01~10s“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及其热变形的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Cu-P—Cr—Ni—Mo耐候钢在700—950℃变形时,峰值应力在低于750℃,高于850℃时随变形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在750~850℃之间随温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在800℃出现极小值。在应变速率和变形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变形温度的降低,组织的细化机制由奥氏体的再结晶细化向铁素体的回复再结晶细化转化,并且铁素体的回复再结晶细化效果更加显著。Cu-P·Cr-Ni—Mo耐候钢在应变速率为1s-1,变形量为70%的变形条件下,变形温度为775℃时获得的组织细小均匀,铁素体晶粒的平均尺寸约为3μm。
张春玲蔡大勇孔玉婷杨金凤廖波
关键词:耐候钢热变形再结晶
Cu-P-Cr-Ni-Mo耐候钢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被引量:2
2015年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进行单道次等温热压缩试验,分析研究了Cu-P-Cr-Ni-Mo耐候钢在不同温度、不同应变量和不同应变速率下的组织演变和铁素体晶粒细化机制。结果表明,Cu-P-Cr-Ni-Mo耐候钢在875℃变形时铁素体的析出机制为形变诱导相变(DIFT)。随应变量增加,铁素体转变量先缓慢增加后急剧增加再缓慢增加的S形曲线特征;铁素体晶粒尺寸随应变量增加而减小,当应变为1.6时,铁素体平均晶粒尺寸最小,大约为3μm。在0.01~30 s-1的应变速率下,随应变速率增加,铁素体转变量增加,铁素体晶粒尺寸减小,当应变速率为30 s-1时,铁素体平均晶粒尺寸最小,约为1.9μm。Cu-P-Cr-Ni-Mo耐候钢在875℃变形时,铁素体晶粒细化机制为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和铁素体的动态再结晶。
张春玲杨金凤孔玉婷蔡大勇
关键词:热压缩形变诱导相变
热轧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的组织与性能被引量:3
2012年
采用直接热轧法成功获得了Cu-P-Cr-Ni-Mo双相耐候钢,研究了热轧双相耐候钢的组织、力学性能、腐蚀性能及焊接性能。结果表明:Cu-P-Cr-Ni-Mo热轧双相耐候钢组织均由多边形铁素体及其上分布的不规则的马氏体岛组成;相对于Cu-P-Cr-Ni-Mo耐候钢的常规热轧态,Cu-P-Cr-Ni-Mo热轧双相耐候钢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提高了21.6%~37.2%,6%~13.8%,屈强比降低了12.7%~19.7%;Cu-P-Cr-Ni-Mo热轧双相耐候钢的耐腐蚀性能优于09CuPCrNi耐候钢;Cu-P-Cr-Ni-Mo热轧双相耐候钢焊件的抗拉强度比其母材的抗拉强度降低了大约7%,但比常规热轧的Cu-P-Cr-Ni-Mo耐候钢板强度提高了16%。
张春玲蔡大勇张克勤康娅雪冯玉廖波
Cu-P-Cr-Ni-Mo耐候钢热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模拟被引量:2
2016年
基于热模拟试验数据,建立了Cu-P-Cr-Ni-Mo耐候钢的动态再结晶模型,并利用有限元软件Deform-3D对试验钢进行了热压缩过程以及微观组织的演变模拟。结果表明,在热压缩过程中,坯料内部存在不均匀变形,其心部大变形区的等效应变最大、温度最高,动态再结晶进行得最充分;不同工艺参数对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与平均晶粒尺寸具有显著的影响,较高的变形温度、较低的应变速率和大应变均有利于动态再结晶的进行;试样不同区域的动态再结晶的体积分数随着应变的增大而升高,相应的平均晶粒尺寸随着应变的增加而减小。有限元软件Deform-3D模拟的微观组织演变规律与热模拟试验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孙福兆董磊郭滕滕蔡大勇廖波张春玲
关键词:有限元模拟动态再结晶微观组织演变
Cu-P-Cr-Ni-Mo耐候钢双相区多道次轧制模拟的组织演变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实现Cu-P-Cr-Ni-Mo耐候钢的铁素体晶粒细化从而充分提高其强塑性,通过热模拟压缩试验,利用金相、SEM、EBSD等微观组织分析方法研究了其在双相区的多道次压缩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结果表明,试验钢在变形过程中,第二相(马氏体、贝氏体)呈条带状分布于铁素体基体上,随着道次增加,铁素体晶粒逐步细化,第5道次变形后得到1.8μm左右的超细晶铁素体。前期铁素体晶粒细化的主要机制是形变强化铁素体相变,即多道次的累积大变形使组织内畸变能增大,铁素体形核点增多,促进铁素体快速析出,形成细小铁素体晶粒;后面几道次变形中,随着应变量继续增大,在铁素体晶粒内形成大量亚晶界,且亚晶界逐步累积扭转成大角度晶界,分割原来的粗大晶粒,发生铁素体连续动态再结晶细化。
孔玉婷张春玲杨金凤单梅
关键词:多道次变形
直接热轧法制备Cu-P-Cr-Ni-Mo双相耐候钢被引量:3
2012年
在商用09CuPCrNi耐候钢化学成分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合金元素含量,研制出了可直接热轧双相化的Cu-P-Cr-Ni-Mo耐候钢。该钢种变形奥氏体的CCT曲线具有较宽的铁素体析出区,可作为热轧"可行的速度窗口";铁素体析出区与贝氏体转变区之间存在约80℃的奥氏体亚稳区,可作为热轧"可行的卷取范围";贝氏体转变区的右侧端部封口,可避免在卷取过程中发生贝氏体转变。根据Cu-P-Cr-Ni-Mo耐候钢的变形奥氏体的CCT曲线,制定了5种热轧双相化工艺,并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机进行了轧制模拟,制备出了Cu-P-Cr-Ni-Mo热轧双相耐候钢。不同工艺下获得的双相耐候钢组织均为铁素体基体及其上呈岛状分布的马氏体,马氏体体积分数为17%~28%。
张春玲蔡大勇廖波
关键词:耐候钢CCT曲线亚稳奥氏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