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4024)

作品数:16 被引量:252H指数:9
相关作者:张小红郭斐李盼吕翠仙唐龙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江苏省测绘工程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3篇电子电信

主题

  • 7篇单点定位
  • 7篇精密单点定位
  • 5篇PPP
  • 4篇电离层
  • 4篇接收机
  • 3篇卫星
  • 3篇北斗
  • 2篇地震
  • 2篇噪声
  • 2篇周跳
  • 2篇稳定性
  • 1篇单历元
  • 1篇地表形变
  • 1篇电离层TEC
  • 1篇电离层延迟
  • 1篇电离层异常
  • 1篇电子含量
  • 1篇定位技术
  • 1篇对流层
  • 1篇对流层延迟

机构

  • 17篇武汉大学
  • 1篇江苏省测绘工...

作者

  • 15篇张小红
  • 6篇郭斐
  • 4篇李盼
  • 3篇吕翠仙
  • 3篇唐龙
  • 2篇朱锋
  • 2篇任晓东
  • 2篇郭博峰
  • 2篇左翔
  • 2篇高攀
  • 2篇吴风波
  • 1篇何锡扬
  • 1篇李建成
  • 1篇林晓静
  • 1篇沈飞
  • 1篇陈玉阳
  • 1篇翟广
  • 1篇芦琪

传媒

  • 8篇武汉大学学报...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 2篇第五届中国卫...
  • 1篇测绘信息与工...
  • 1篇全球定位系统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历元PPP分析日本Mw9.0地震引起的我国东部沿海同震地表形变被引量:5
2012年
通过对高频GPS观测数据的单历元PPP进行解算,并对定位结果进行恒星日滤波,详细分析了日本Mw9.0地震引起的我国东部沿海的同震地表形变过程。结果显示,震时我国东部沿海基准站发生了显著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瞬时形变,幅度约为10cm,震后没有产生大于1cm的永久性位移,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PPP技术用于同震地表形变分析的有效性。
沈飞李建成郭斐
关键词:精密单点定位单历元
GNSS精密单点定位中的实时质量控制被引量:47
2012年
提出了一套适用于GNSS精密单点定位(PPP)的实时质量控制方法,重点研究了钟跳探测与修复、周跳探测与标记、抗差估计方法,并在现有质量控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对比分析了不同质量控制方案对PPP的影响,结果表明,钟跳不利于周跳探测,严重影响非差PPP的精度和效率,必须对其进行探测与修复;联合MW、GF组合可以探测出绝大多数周跳,且较使用单一方法更为准确、可靠;采用改进的抗差估计有效抑制了残余粗差对精密定位的影响,显著提高了PPP的精度和可靠性。
张小红郭斐李盼左翔
关键词:精密单点定位周跳抗差估计
震前电离层TEC异常探测新方法被引量:34
2013年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时间序列法(ARIMA模型)进行震前电离层异常探测的新方法.首先,对比分析了该方法与传统探测方法(四分位距法、滑动时窗法)预测TEC背景值的精度.结果表明,时间序列法预测背景值的精度要明显高于传统方法,且预报背景值的平均偏差要比传统方法小2倍左右,说明传统探测方法预测的背景值具有较大系统偏差.为更准确地探测震前电离层扰动,除了得到准确的参考背景值,还需得到更加合理的探测限值,由此本文提出一种更为合理的限差确定策略.最后,以2012年1月10日苏门答腊岛7.2级地震为例,利用该方法分析了其震前电离层的异常扰动情况,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震前第13天、第8~9天、第1~2天和地震当天电离层均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异常.而且,其正异常(观测值高于正常值)一般发生在震中以北,距发震时间相对较远;负异常(观测值低于正常值)则在震中各方向均会出现,且距发震时间较近.同时,通过对异常结果分时段统计,发现在发震时刻前,距发震时刻越近的时段发生异常的频率越高,此规律将会对未来更为准确的预报发震时段提供重要参考.
张小红任晓东吴风波陈玉阳
关键词:时间序列法TEC电离层异常ARIMA模型
利用高频GPS进行地表同震位移监测及震相识别被引量:46
2012年
结合日本3.11大地震,利用近震区和远震区若干测站的高频GPS观测数据,采用动态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分析了强震时复杂的地表运动时序,获得了地表同震位移.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S变换对高频GPS地震波进行震相识别,有效拾取了P波初至,反演了P波传播速度并与地震仪数据、USGS提供的参考值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为后续地震应急、地震预警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的决策依据.
张小红郭斐郭博峰吕翠仙
关键词:高频GPS同震位移日本地震震相识别S变换
北斗三频相位观测值线性组合模型及特性研究被引量:26
2015年
针对北斗三频观测值,从线性组合的基本模型出发,推导了减弱各类误差源的实数组合,包括无电离层组合、无对流层组合和最小噪声组合.无电离层组合和无对流层组合可分别用一个平面来表示,最小噪声组合可用一条直线来表示.从几何的角度对三者关系进行研究表明:无电离层组合平面和无对流层组合平面之间的夹角较小,两者与最小噪声组合线的夹角较大,其中无对流层组合平面与最小噪声组合线正交.通过引入巷数、整数电离层数等定义,对北斗三频整数线性组合的长波长组合以及无电离层整数组合进行了研究,表明北斗三频整数线性组合的最大波长为146.53 m,无电离层整数组合的噪声均较大,噪声最小的组合为(0,62,59).最后基于巷数、电离层放大因子和噪声放大因子三个指标,从挑选三个独立线性组合的角度,研究并给出了具有不同特性的最优北斗三频整数线性组合模型.针对典型的短基线场景和长基线场景选择得到了最优的三个独立线性的组合.
张小红何锡扬
关键词:北斗长波长
卫星端宽巷载波相位小数偏差估计方法研究与结果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提出了一种估计星间单差宽巷载波相位FCB的新方法——区间均化法。利用2010年全球约120个IGS测站的数据,估计出所有星间单差宽巷载波相位的FCB,详细比较分析了星间单差宽巷FCB的估计精度。结果表明,使用区间均化法获得的卫星宽巷载波相位的FCB与法国CNES中心发布的FCB产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较差均小于0.1周,94%小于0.05周。不同测站数量和测站分布估计相同卫星组星间单差宽巷载波相位的FCB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测站数越多,FCB估值的可靠性越高。绝大部分星间单差宽巷载波相位的FCB在1a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其时间序列的标准差小于0.01周。卫星工作状态的变化会使FCB重新赋值。
张小红李盼朱锋
关键词:精密单点定位稳定性
基于PPP技术估计的接收机P1-P2码偏差研究
2011年
提出了基于PPP技术估计接收机P1-P2码偏差的方法,并对全球分布IGS跟踪站的P1-P2码偏差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获取的P1-P2码偏差精度在中高纬度地区优于1dm,在低纬度地区为1~2dm。
唐龙吕翠仙高攀林晓静
关键词:GPS精密单点定位技术接收机
区域CORS网络增强PPP天顶对流层延迟内插建模被引量:17
2013年
研究了利用区域CORS网基站上解算的高精度ZPD内插流动站ZPD的空间回归模型的适用性和内插效果,证明了H1QM3模型与MLCM模型等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高差约束改善内插精度的空间回归模型。实验表明,H1QX1模型和H1QM3模型稳定,在平缓区域能获得10mm以内的插值精度,在起伏地区可获得20mm以内的插值精度;使用高差约束后,高程变化剧烈地区ZPD的内插精度可改善60%;内插参考站数量为9或10时效果最佳。
张小红朱锋李盼翟广
关键词:CORS空间内插PPP
利用澳洲北斗GEO数据改进Klobuchar模型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双频北斗GEO数据,分析了2013、2014年该地电离层VTEC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特性。在此基础上,针对Klobuchar模型在计算穿刺点VTEC上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改进模型。最后利用1a的数据对改进模型计算VTEC的精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改进模型计算VTEC的精度明显高于原模型,绝大部分月份精度提高超过10%,总体精度达到64%以上。
吴风波张小红
关键词:VTECGEOKLOBUCHAR模型
顾及电离层延迟高阶项改正的精密单点定位被引量:15
2013年
给出了顾及电离层二阶项和三阶项延迟改正的非差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模型。利用全球均匀分布的38个IGS跟踪站,对比分析了不同纬度、不同电离层环境下电离层高阶项延迟对GNSS观测值以及静态PPP解算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离层高阶项延迟对低纬度地区的静态PPP的定位结果影响最为显著,可达3~5mm;而对高、中纬度的影响则较小,分别为亚mm和mm级水平;且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南北(N)方向,呈向南偏移的趋势,尤其是在低纬度地区,该分量可达3mm以上,是E方向和U方向的2~3倍。此外,电离层活跃程度对定位结果也有一定影响,其活跃期影响值相对于平静期影响值高20%~30%。
张小红任晓东郭斐
关键词:精密单点定位纬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