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2131)

作品数:27 被引量:123H指数:7
相关作者:邱勇朱锋朱泽章王斌孙旭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5篇侧凸
  • 24篇脊柱
  • 24篇脊柱侧
  • 24篇脊柱侧凸
  • 19篇特发性脊柱
  • 19篇特发性脊柱侧...
  • 17篇青少年特发性
  • 15篇青少年特发性...
  • 6篇胸椎
  • 5篇胸椎侧凸
  • 4篇特发性胸椎侧...
  • 4篇青少年特发性...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软骨
  • 3篇女性
  • 3篇女性患者
  • 3篇基因
  • 3篇基因多态性
  • 2篇信号

机构

  • 27篇南京大学医学...
  • 2篇南京军区南京...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27篇邱勇
  • 22篇朱锋
  • 19篇朱泽章
  • 12篇王斌
  • 11篇孙旭
  • 9篇钱邦平
  • 8篇俞杨
  • 7篇邱旭升
  • 7篇马薇薇
  • 7篇夏才伟
  • 5篇王渭君
  • 4篇王守丰
  • 4篇刘臻
  • 3篇李卫国
  • 3篇马兆龙
  • 3篇郑振耀
  • 2篇秦岭
  • 2篇吴波
  • 2篇李广文
  • 2篇黄爱兵

传媒

  • 9篇中国脊柱脊髓...
  • 6篇中华外科杂志
  • 4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骨肿瘤骨...
  • 1篇中国骨科临床...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 7篇2008
  • 16篇2007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褪黑素受体1A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研究褪黑素受体1A基因(MTNR1A)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共纳入226例 AIS 患者及277例正常对照者。记录 AIS 患者组最大 Cobb 角。采用 PCR-RFLP 的方法对 MTNR1A 基因启动子区域多态性位点 rs2119882进行基因分型。结果AIS 患者组 MTNR1A 基因多态性位点 rs2119882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在 AIS 组内,多态性位点 rs2119882不同基因型所对应的最大 Cobb 角没有明显差异。结论MTNR1A 基因 rs2119882位点多态性与 AIS 的发生发展都没有关系。
邱旭升邓亮生杨晓恩郭凯琪李广文秦岭邱勇郑振耀
关键词:脊柱侧凸基因多态性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褪黑素信号传导通路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了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id 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褪黑素信号传导通路是否存在异常。方法:7例女性AIS患者,年龄13~17岁,平均14.7岁;最大Cobb角40°~80°,平均59.3°,行后路手术时取髂骨组织进行成骨细胞培养,并用碱性磷酸酶染色、骨钙素免疫荧光检测方法对培养细胞进行成骨细胞鉴定。取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先采用福斯可林刺激成骨细胞内cAMP升高,然后用不同浓度褪黑素刺激细胞,检测细胞内cAMP水平。结果:碱性磷酸酶染色、骨钙素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均证实所培养细胞表现为成骨细胞特性,所有AIS患者成骨细胞的cAMP的基础水平都很低,在给予福斯可林刺激以后cAMP的水平明显升高,此后再给予生理剂量的褪黑素后,cAMP的水平未见明显下降;给予药理剂量的褪黑素后同样没有观察到cAMP水平明显的下降。结论:AIS患者的褪黑素信号传导通路存在异常。
邱旭升邱勇陈晖孙旭邓亮生郑振耀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褪黑素信号传导
特发性脊柱侧凸褪黑素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9年
邱旭升邱勇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信号传导通路褪黑素脊柱畸形临床表型
SOX9、L-SOX5、SOX6及Ⅱ型胶原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顶椎终板软骨的共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观测SOX9、L-SOX5、SOX6及Ⅱ型胶原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顶椎终板软骨中的表达,探讨其与AI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12例AIS患者,每例在前路手术时截取顶椎终板软骨1份,每份标本均包含凸侧与凹侧。切片行HE染色观察其组织细胞形态;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观测凸侧与凹侧的SOX9、L-SOX5、SOX6及Ⅱ型胶原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和累积光密度(IOD),并计算这4个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HE染色显示终板软骨有类似四肢长骨骺板样软骨内成骨组织形态,与凹侧比较凸侧显示了更强的软骨细胞活性。凸侧SOX9、L-SOX5、SOX6及Ⅱ型胶原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和前三者的IOD值均明显大于凹侧,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凸侧Ⅱ型胶原表达的IOD值与凹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个因子表达的阳性细胞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6~0.91(P<0.05),IOD之间为0.64~0.98(P<0.05),均呈正性相关。结论:AIS患者顶椎凸侧与凹侧终板软骨的组织形态学及SOX9、L-SOX5、SOX6和Ⅱ型胶原的表达均存在差异,其可能是脊柱不同部位间机械应力差异下的继发性变化;4个因子的共表达异常触发AIS的可能性小。
马兆龙邱勇朱锋朱泽章王守丰吴波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软骨内成骨SOX9
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生长高峰预测因素的组织学评价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通过组织学研究来评价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女性患者生长高峰预测因素的价值。方法收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女性患者的髂软骨标本,垂直钙化层进行切片染色,并对其增殖活性进行分级。将患者年龄、月经、腕骨骨龄、肘关节骨龄、指骨骨龄及 Risser 征进行分级,比较各级间患者髂软骨增殖活性的差异。结果共收集53例患者骨标本,平均年龄14.0岁。通过组织学分析发现年龄>13.0岁、月经来潮、腕骨骨龄>14.0岁及 Risser 征Ⅲ级的患者增殖活性下降。结论年龄>13.0岁、月经来潮、腕骨骨龄>14.0及 Risser 征Ⅲ级均可用于判定青春期生长高峰结束;年龄11.0岁、乳房开始发育、腕骨骨龄12岁可用于预测 PHV 的开始。
邱勇王渭君夏才伟朱泽章朱锋
关键词:脊柱侧凸组织学骨龄
初诊骨密度对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早期支具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女性患者初诊时骨密度对短期支具治疗期间侧凸畸形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接受规范化支具治疗1年以上的77例10—15岁龄的AIS女性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鉴定初诊骨密度与侧凸进展之间的关联,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初诊骨密度状态是否是影响支具治疗期间侧凸进展的因素。结果侧凸进展组16例(21%),非进展组61例(79%)。进展组患者中以初潮未至、低Risser征、主胸弯、初诊大Cobb角者以及骨密度减低者居多。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除了初潮未至(OR=4.606,P=0.020)、Cobb角31°-45°(OR=3.408,P=0.097)和主胸弯类型(OR=3.414,P=0.090)等因素外,骨密度减低(OR=5.362,P=0.022)也是支具治疗期间侧凸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初诊时较低的骨密度是独立影响特发性脊柱侧凸女性患者短期支具疗效的风险因素。分析支具治疗前患者的骨量状态有助于预测支具治疗效果。
孙旭朱泽章邱勇王斌李卫国朱锋俞杨钱邦平马薇薇
关键词:脊柱侧凸骨密度
RANKL/OPG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低骨量发生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从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水平探讨RANKL及OPG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骨量降低的关系。方法46例12-17岁志愿者分为2组,其中AIS组30例,年龄12-17岁,平均14.1岁。正常对照组16例,年龄12-17岁,平均14.7岁。AIS组Lenke1型14例,2型2例,3型6例,5型8例。2组均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测量BMD,测量部位包括非优势侧股骨近端及腰椎。分别从2组志愿者髂前上棘处骨穿刺抽取10ml骨髓,肝素抗凝。体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MSCs,扩增至P3代行表型鉴定,RT-PCR法检测2组MSCs中RANKL及OPG的 mRNA表达强度。结果AIS组腰椎(L2-L4)及股骨近端的BMD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AIS组RANKL的 mRNA表达显著强于对照组(P〈0.01),而OPG的 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RANKL及OPG在MSCs水平表达强度的异常可能与AIS骨量降低的分子机制相关。
刘臻邱勇孙强吴洁陈军浩陈蕾蕾马薇薇
关键词:RANKLOPG脊柱侧凸骨髓间质干细胞
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胸廓成形术后肋骨自然再生的观察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手术患者胸廓成形术后肋骨再生情况,比较男女性患者间肋骨再生差异。方法:1999年至2004年我院共行脊柱矫形内固定融合术及胸廓成形术治疗66例AIS患者,其中女性患者43例,平均年龄15.62岁,平均Cobb角58.86°;男性患者23例,平均年龄16.83岁,平均Cobb角60.87°。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摄全脊柱正侧位片复诊时应用Philips等提出的肋骨再生分级标准对患者肋骨再生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后3个月复诊60例患者,225根部分切除的肋骨中31.6%处于再生4级,52.9%处于5级;术后6个月复诊29例患者,107根部分切除的肋骨中79.4%处于再生5~6级;术后1年复诊32例患者,121根部分切除的肋骨中90.1%处于再生5~6级;术后1年内未见肋骨再生达到7级;术后2年复诊22例患者,79根部分切除的肋骨中98.7%处于再生5~7级,其中有4根肋骨(5.1%)达到7级。男女患者间肋骨再生分级未见明显差异。结论:AIS患者胸廓成形术后肋骨再生可分为2期,即肋骨形成期和塑形改建期,肋骨形成期在术后6个月基本完成,塑形改建期则持续时间较长;肋骨再生没有性别差异。
夏才伟邱勇王斌俞杨朱泽章钱邦平朱锋马薇薇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胸廓成形术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肿瘤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纯化培养和鉴定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type 1 neurofibromatosis,NF-1)肿瘤组织中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的方法。方法:以4例NF-1患者的神经纤维瘤组织为材料,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FB,细胞铺满培养瓶底后传代,差速贴壁法(15min/次)纯化P1、P2代FB。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1、波形蛋白和S-100蛋白表达情况,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组织块法原代培养约5d可见大量细胞从组织块周围迁出,20d左右达80%~90%融合。经纯化后P3代FB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1和波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9.4%和99.6%;S-100染色阴性。结论:组织块培养法结合差速贴壁法可成功分离出高纯度NF-1肿瘤组织内FB,该培养方法是一种较理想的NF-1肿瘤组织FB培养方法。
王信华邱勇袁硕束昊刘文军孙超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组织块培养法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椎中央软骨发育相关的CT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结果分析脊椎中央软骨(NCC)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AIS 患者组(A 组)和相应年龄正常对照组(B 组)的胸椎 CT 片各30例,每组均包括青春期前15例和发育成熟者15例。分别测量两组 T_7-T_(10)椎体 CT 横断面上的椎弓根长度、椎弓根与脊椎中线的夹角以及 NCC 与脊椎中线的夹角。对各个相应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同一组内青春期前和发育成熟的患者的椎弓根长度无明显差异。同年龄层两亚组的椎弓根的长度亦无明显差异。四个亚组组内左、右侧(凹、凸侧)椎弓根与脊椎中线夹角以及 NCC 与脊椎中线的夹角无明显差异。结论在青春期 NCC 对椎弓根的生长无明显影响,对 AIS 的发生发展没有明显的作用,可能与 NCC 在此期生长活性较低有关。
王渭君邱勇朱锋朱泽章夏材伟孙旭刘臻
关键词:脊柱侧凸青少年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