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C860015)
-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3
- 相关作者:乐媛刘君琳杨虹陈经超潘野蘅更多>>
-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武汉工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台湾电视辩论候选人形象塑造效果研究——基于大陆青年受众视角的质性分析
- 2017年
- 候选人在电视辩论中的形象塑造是政治竞选中最重要的公关活动之一。本文旨在探索台湾电视辩论中的候选人形象是如何对作为非选民受众的大陆年轻人产生影响的。通过对大陆大学生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发现,受访者倾向以“局外人”的角色诠释一种多元的“隔岸想象”,并以差异的解读方式重塑对候选人形象的感知。但这种基于“具象”论辩表现的态度波动并不意味着对深层政治观念及立场的挑战,两岸议题始终是影响其对候选人形象评价的关键。
- 乐媛万家驹
- 关键词:电视辩论受众
- 超越蓝与绿?台湾主流媒体意识形态与网络舆论交互影响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网络舆论的兴起能否在实质意义上挑战台湾主流媒体的政治话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台湾网民对于传统媒体报道中所设置框架的反抗,甚至反过来影响传统媒体的能力。本文以"陈光标事件"在台湾掀起的舆论风波为分析案例,旨在考察当涉及两岸的非政治事件被呈现于主流媒体与网络讨论时,蓝绿意识形态是否依然起作用并如何影响二者间的互动。研究发现,网络舆论与媒体报道在态度与框架选择上并不完全一致;泛绿平台上的报道与网民舆论在事件发展的中后期相互影响,且网络舆论开始反作用于报道;媒体对于网络舆论的议程设置能力依然存在,但并不意味着更好的框架互动效果。研究肯定了台湾网民对传统媒体的挑战能力,并揭示了更为复杂的互动关系,其中意识形态扮演了重要角色。
- 乐媛刘君琳
- 关键词:意识形态媒体网络舆论
- 政治卷入模式对电视辩论效果的调节作用:以两岸大学生观看2012年台湾大选电视辩论为例被引量:1
- 2013年
- 本文旨在探究政治卷入模式中政治知识、政治讨论、政治兴趣、政治功效感、党派意识各要素与投票行为改变的关联,以此检视政治卷入模式对于电视辩论效果的调节作用。基于对两岸不同社会政治情境的考量,组织两岸大学生在实验情境下观看2012台湾大选电视辩论。研究发现,在大陆大学生中,政治知识对投票行为改变起到了显著的反向调节作用,政治知识占有量少者容易受到电视辩论影响从而发生投票倾向的改变;在台湾大学生中,政治讨论和党派倾向对投票行为改变的反向调节作用显著,无党派倾向、政治讨论越贫乏者更容易受到电视辩论的影响改变投票倾向。
- 陈经超杨虹
- 关键词:电视辩论政治传播
- 电视辩论对两岸大学生“政治支持”的影响研究:基于2012年台湾地区选举电视辩论的实验数据
- 2013年
- 本文在国内首次以自然实验方法探索台湾地区大选电视辩论对两岸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并引入"政治支持"这一概念来整合不同层次的变量。实验在辩论直播前后进行问卷测试以探明两岸大学生政治支持的变化走势。研究发现,电视辩论对两岸大学生关于台湾的各项政治支持(包括特定支持与散布性支持)存在即时显著的影响,即不仅在对台湾地区候选人、政党及投票倾向等特定支持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理论上相对稳固的民主政治观念也发生了变动。这说明两岸年轻群体的散布性支持并非十分稳固,电视辩论的短期刺激也可能对其政治观念的形塑产生一定影响。
- 乐媛潘野蘅
- 关键词:电视辩论政治传播选举两岸
- 社会运动中的社交媒体动员与媒介间议程设置效应:以台湾地区“反服贸学运”为例被引量:7
- 2019年
- 在政治传播研究中,媒介间议程设置理论为选举期间议题在新旧媒介间的流动及其结构性影响提供了有力解释,但鲜少有人将其放置在社会运动情境中验证。2014年台湾地区发生的"反服贸学运"为探索这一效应的本土化特征提供了难得案例。通过时滞分析发现,社会运动情境中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确实存在跨媒介议程互动。社交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主要体现在初期提供议题资源和产生"共鸣效果",而在后续抗争中赋予议题情感属性的框架过程依然掌握在传统媒体手中,这一结果与选举情境下的议题流动模式并不一致。当社运者将社交媒体更多作为资源动员的新工具时,其框架建构的驱动力与效果往往不如有政治偏向的传统媒体,这意味着新媒体及其裹挟的民意依旧很难摆脱被党派意识形态操控的风险。
- 乐媛周晓琪
- 关键词:社会运动社交媒体时滞分析
- 台湾媒体的政党偏向与框架建构——基于两岸非政治性事件报道的个案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两岸民间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台湾媒体如何报道涉及两岸交流的非政治事件对于理解与把握台湾媒体舆论与政治生态的共生关联有着重要意义。以"陈光标赴台捐款"这一社会事件为研究个案,尝试探索台湾蓝绿媒体的"泛政治化"机制及舆论引导是如何透过新闻框架的选择与构建来达成的。研究发现:以《自由时报》为代表的泛绿媒体主要采用政治框架(蓝绿政党冲突与两岸独统争议)来定性与归因事件,其报道取向多为负面评价;而以《联合报》为代表的泛蓝媒体尽管也未能摆脱政党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泛政治化程度相对较低,倾向于以台湾阶层分化与两岸文化冲突来解释事件,反映出更善意的舆论导向。可见,台湾主流媒体的框架机制在建立两岸互信与共识中扮演重要角色。
- 乐媛黄渝双
- 关键词:台湾媒体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