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FZW024)

作品数:10 被引量:46H指数:5
相关作者:彭玉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主题

  • 5篇人间
  • 4篇人间词话
  • 4篇《人间词话》
  • 4篇词话
  • 3篇词学
  • 2篇语境
  • 2篇文学
  • 2篇境界
  • 1篇新文化
  • 1篇新文化运动
  • 1篇新文学
  • 1篇新文学运动
  • 1篇意境
  • 1篇意蕴
  • 1篇译本
  • 1篇隐喻
  • 1篇英译
  • 1篇咏史
  • 1篇忧世
  • 1篇语源

机构

  • 10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0篇彭玉平

传媒

  • 2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文学遗产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文史哲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王国维与吴昌绶之词学关系被引量:2
2014年
王国维曾被视为20世纪词学体制外之人物,但实际上,王国维与体制内的词学只是处于离合之间而已。吴昌绶可以说是王国维与体制内词学联系的重要人物,他不仅在景刊宋元旧刊词籍时多请王国维校勘底本,而且对其《词录》编纂提供了大量的版本支持。《人间词话》刚刚发表之时,吴昌绶即在通信中表达了极大的认同,并就吴文英词及文体发展的规律问题与王国维多有商榷。王国维的《清真先生遗事》也包含了吴昌绶的心血,吴昌绶并因此而受邀作序。吴昌绶与王国维的词学因缘对于考察20世纪初的词学生态提供了重要的个案基础。
彭玉平
关键词:《人间词话》
王国维与陈寅恪的结构、文体观念与文学研究范式被引量:5
2012年
王国维与陈寅恪在20世纪文学学术史上,都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王国维侧重论述小令,并未过多关注结构,但其"隔与不隔"之说,其实更多的是就结构整体而言的;陈寅恪对中国文学的整体结构并不满意,但对名家的短篇诗文的结构却较为推崇。王国维对文体嬗变的规律有比较系统的探讨,并以文体为底蕴提出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之说;陈寅恪则对若干具体的文体深加研讨,对"破体"现象予以积极评价。王国维的文学研究注重审美感悟,而陈寅恪的诗史互证则强化了考信征实的研究风气。王国维的文学研究模式讲究明其源流,观其会通,而陈寅恪则主张同一题材不同文体之间的比较衡诂,两种模式各有特长并互相补充,共同丰富并推动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格局和进程。
彭玉平
关键词:陈寅恪文体诗史互证
“境界”说与王国维之语源与语境被引量:10
2012年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20世纪文论学术史的热点话题,在中西学术传统中追源溯流,在古今流变中考量其内涵,成为学术史的核心内容。而王国维本身在早期译著中所使用的"境界"一词及其内涵的变化,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形成所可能产生的作用,则素不受重视。王国维在早年翻译的数部日人著作中,"境界"既可以指称地理之边境边界,也可以指称知识的范围,也有作为等级、状态来使用的情况。王国维自己也在文章或著述中,以等级、状态、范围作为"境界"的基本内涵。"境界"说的最终形成,不能脱离王国维自身使用"境界"一词的语源及其发展。"境界"说的内涵及其与传统诗学的关系也只有在《人间词话》的具体语境中,才能得到切实的理解。
彭玉平
关键词:《人间词话》语源语境
王国维的“忧世”说及其词之政治隐喻被引量:7
2015年
王国维早年因人生之问题而钻研哲学,希望能由哲学之合理解释而得到人生之慰藉,但其感情丰富的诗人气质,使其对文学有着更多的共鸣。王国维在诗学上曾提出"忧生"、"忧世"说,虽分论忧生与忧世的不同,但两者实密不可分。王国维将诗歌的定义与人生相结合,主张表现家族和国家、社会中的人生,这意味着忧世才是其诗学的终极目的,而且其"无我之境"说对人类群体的关注,也与其诗歌定义彼此衬合。王国维的词集名先后有"人间"、"履霜"、"苕华"三种,正反映其从突出人生哲学之思到彰显政治意蕴的变化。王国维的词特别是其自赏的词往往集中表现其政治关怀,所以政治隐喻是考察其文学之精神和现实意义不可忽略的重要维度。
彭玉平
关键词:政治隐喻忧世人生哲学诗人气质政治意蕴
《人间词话》英译两种平议——以李又安译本为中心被引量:5
2012年
作为20世纪文论经典的《人间词话》,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英语世界的文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涂经诒的英译《人间词话》起步晚于李又安,但其译本的出版则在李又安译本之前。涂经诒与李又安在两种不同母语背景之下的英译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李又安对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和方法有深刻的研究,她钻研《人间词话》的时间长,又得到钱钟书、周策纵等人指点,对王国维的若干词学范畴、术语有颇为精到的把握,其译本更具学术价值。王国维早年曾通过对辜鸿铭英译《中庸》的批评而对若干中国语的英译表达了担忧,而英译《人间词话》的情形似乎正印证了王国维的担忧。但英译《人间词话》对于传播中国文论思想,促进中西文论的交融,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彭玉平
关键词:《人间词话》英译
王国维的词人批评与晚清词风之关系被引量:3
2013年
王国维《人间词话》对姜夔、周邦彦、吴文英的批评,与其建构以五代北宋词为典范的境界说密切相关。但王国维的这一初衷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术史中,被朱光潜、唐圭璋等为代表的学者所忽略,而吴征铸则是少数能从清代词学的发展轨迹来体察其用心的学者之一。王国维的词学从破晚清模拟、雕琢的词风中建立起来,故极具反叛性,这种反叛特性与后来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理论不谋而合,王国维因此而在新文学中被视为重要的奠基人物。他的创作也大体呼应着理论,用普泛性的哲学之思与五代北宋词的自然神妙相结合,开创出填词之新途。其价值值得充分估量。
彭玉平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
王国维与胡适:回归古典与文学革命被引量:5
2013年
在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文化、学术界,王国维与胡适都是卓有影响的人物,他们不仅都大致有从倾慕西方学术文化到回归中国古典的经历,而且因为这种经历在时序上前后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新文学与新文化进程中的重要关节。在两人的关系中,胡适一直保持着"请教"的姿态,这也使得他们在文学观念(特别是词学观念)上形成了相当程度的共识。追踪现代学术史,王国维与胡适的关系是值得考量的重要篇章之一。
彭玉平
关键词:境界意境新文学运动
王国维语境中的“人间”考论被引量:2
2011年
王国维在早年的诗词创作中频繁使用"人间"一词,其两种词集均以"人间"为名,又曾撰《人间词话》、《人间嗜好之研究》等论著,体现了其对"人间"一词的浓厚兴趣。其诗词中的"人间"大致有"人世"与"人生"二义,但侧重在"人世"方面。因王国维大量使用"人间"一词,使得其身边师友如罗振玉、罗振常、吴昌绶、罗庄等以"人间"相称王国维,而王国维校勘诗词曲时,也多次自署"人间"。通检王国维语境中的"人间"一词,其基本意蕴乃是在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对世间人生的处境与出路、价值与意义的深沉考量,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与人文关怀。
彭玉平
关键词:人间语境人世
关于王国维词学评价的若干问题被引量:8
2013年
王国维的词学思想不仅承载着特定的时代观念,更洋溢着鲜明的个性色彩,这使其《人间词话》在成为20世纪文论经典的同时,也一直经受着不少非议与批评。王国维的词学与创作之间相当一致,只是主张以"自然神妙"的艺术形态来创作"学人之词",并要求以人生的普泛性哲思来代替"学"之内涵而已。质疑《人间词话》经典地位的声音渊源甚早,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了王国维对传统范畴的创造性理论激活与现代性体系建构。王国维的词学虽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但这并不影响其词学建构的经典意义和卓越地位。20世纪词学体制确实存在着内外之分,但在王国维之时,这种内外相对的格局尚未最终形成,实际上王国维兼有体制内与外的双重身份。王国维在文学思想上对胡适多有启迪,但他只可能是相关理论的奠基者,而胡适才是领导新文化运动的合适人选。只有厘清并合理地解决以上五大关系问题,才能更精准地契入对王国维词学的本体研究,并科学评判相关学术史的发展轨迹,从而推动王国维词学研究整体而有序地进行。
彭玉平
关键词:词学《人间词话》
王国维与罗振玉之诗学关系被引量:2
2014年
王国维与罗振玉因诗歌结缘,自此两人开始近乎一生的相知相守。罗振玉对王国维《咏史》组诗的赏识,奠定了王国维在罗振玉心中不可移易的地位。罗振玉的诗学根源于《毛诗序》,而涵养于杜甫、陆游二家诗,其崇尚真诚、雅正、自然,反对雕琢、应酬的文学观与王国维有着许多不谋而合之处。特别是对陆游诗歌的共同偏嗜,拉近了他们心性和诗学的距离。虽然陆游在王国维的词学谱系中因为介乎被极度推崇和极度贬抑的两极之间,而未能彰显出特别的风采,但陆游的诗学实际上沉淀为王国维词学的一种底蕴。罗振玉的诗学在这一考察维度中显示出其重要意义。
彭玉平
关键词:罗振玉诗学词学《咏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