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776)

作品数:17 被引量:64H指数:6
相关作者:周晓平胡小吾姜秀峰曹依群郝斌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脑深部
  • 13篇帕金森
  • 13篇帕金森病
  • 12篇电刺激
  • 12篇丘脑
  • 11篇丘脑底
  • 11篇丘脑底核
  • 8篇脑深部电刺激
  • 6篇脑深部刺激
  • 4篇微透析
  • 3篇帕金森病模型
  • 3篇纹状体
  • 3篇脑深部刺激术
  • 3篇毁损
  • 3篇毁损术
  • 3篇SPECT
  • 3篇苍白
  • 3篇苍白球
  • 2篇递质
  • 2篇电刺激治疗

机构

  • 17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作者

  • 17篇周晓平
  • 15篇胡小吾
  • 15篇姜秀峰
  • 14篇曹依群
  • 7篇王来兴
  • 7篇郝斌
  • 6篇金爱国
  • 5篇刘汉华
  • 5篇赵旭东
  • 4篇梁晋川
  • 3篇张致峰
  • 1篇李凤前
  • 1篇李葆明
  • 1篇顾靖
  • 1篇尤本明
  • 1篇曾浩
  • 1篇杨文进
  • 1篇王建军

传媒

  • 4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立体定向和功...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5篇200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分析(附63例报告)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总结脑深部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方法:自2000 年1 月至2004 年3 月用DBS治疗帕金森病63例,共93侧。手术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随访3 个月至4 年,平均7.3 个月,对其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DBS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有电极放置不准重新调整2 例,刺激电极与皮下导线连接处头皮切口破溃1例,胸部脉冲发生器植入处皮下感染1例,记忆力轻度减退2 例,情绪改变7 例,肢体异动19 例,睁眼困难1例,但未发生明显的致残性永久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DBS是一种微创外科治疗手段,提高手术熟练程度可降低其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胡小吾周晓平姜秀峰王来兴郝斌曹依群金爱国曾浩
关键词:脑深部刺激帕金森病并发症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功能显像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通过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功能显像研究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 DBS)对纹状体多巴胺系统代谢的影响。方法对2只偏侧帕金森病(PD)模型猴及4例临床PD患者在施行单侧STN DBS手术前后给予SPECT检查,测定纹状体区域多巴胺转运体(DAT)及多巴胺D2受体(D2R)含量变化。结果STN DBS电刺激后2只偏侧PD模型猴及3例疗效较好的PD患者纹状体区DAT含量明显增加,2只PD模型猴D2R含量逐渐下降,4例患者D2R检测与术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N DBS可以明显改善PD症状,SPECT检查显示刺激侧纹状体区DAT含量升高,提示STN DBS可能改善了刺激侧纹状体区多巴胺的代谢,这可能是STN DBS的作用机制之一。
曹依群周晓平张致峰胡小吾姜秀峰
关键词: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帕金森病SPECT
帕金森病立体定向脑深部刺激术和射频热凝毁损术中脑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2008年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立体定向脑深部刺激术(DBS)和射频热凝毁损术中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以降低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分别对626例帕金森病患者行DBS和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其中DBS 108例,射频热凝毁损术507例,一侧DBS+另一侧射频热凝毁损术11例。共手术治疗靶点774个,其中丘脑底核(STN)DBS术184个,丘脑腹中间核(Vim)DBS术1个,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行DBS或射频热凝毁损术)474个,Vim射频热凝毁损术115个。结果术后无症状性脑出血14例,症状性脑出血10例。有高血压病病史者的脑出血发生率为7.5%,显著高于无高血压病病史者的3.1%(χ2=4.77,P<0.05)。微电极记录2~4条针道靶点的脑出血发生率为7.1%(12/170),显著高于微电极记录1条针道靶点的2.3%(10/443,χ2=8.19,P<0.01)。PVP、Vim射频热凝毁损术的脑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DBS(χ2=4.65、6.81,P值分别<0.05、0.01);Vim射频热凝毁损术的脑出血发生率略高于PVP,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P>0.05)。结论高血压病是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并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微电极记录针道数与脑出血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DBS是较射频热凝毁损术更安全的帕金森病外科治疗方法。
胡小吾姜秀峰周晓平郝斌王来兴曹依群梁晋川金爱国
关键词:帕金森病脑深部刺激术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脑出血
脑深部电刺激猴帕金森病模型的建立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通过猴偏侧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系统的植入,对脑深部电刺激动物模型的制备进行了探讨。方法2只猴偏侧PD模型,按照猴脑立体定向图谱,在右侧STN植入脑深部刺激电极,并同期皮下植入脉冲发生器。术后行头颅X线平片和MRI检查,给予慢性高频电刺激,观察运动症状改善。结果2只偏侧猴PD模型成功的同期植入DBS系统,术后的症状观察和阿朴吗啡(apomorphine,APO)诱发旋转实验,证实STN慢性高频电刺激有效地缓解了猴PD样症状。结论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同期将DBS系统植入动物体内,可以有效的建立DBS动物模型,为DBS在神经疾病的应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模型。
曹依群周晓平胡小吾姜秀峰
关键词:脑深部电刺激动物模型帕金森病丘脑底核
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对猴帕金森病模型丘脑底核局部脑组织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对猴帕金森病模型丘脑底核局部脑组织结构的影响,评价长期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安全性。方法成功制作的右侧帕金森病猴模型给予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分别在打开脉冲发生器前、开机后的1周和12个月取电极周围脑组织行组织学检查。结果开机前及开机后1周STN电极通道内可见细胞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电极周围和末端可见胶质增生,开机后12个月电极周围和末端组织内少见胶质增生及淋巴细胞的浸润,电极通道的周围纤维组织形成膜样的结构包绕电极。结论长期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对局部周围脑组织的异物反应小,耐受性较好。
赵旭东刘汉华王建军胡小吾周晓平
关键词: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组织学
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电极植入术中位置判断和调整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刺激术(DBS)中丘脑底核(STN)电极植入位置准确性判断和调整。方法对137例帕金森病(PD)患者进行了丘脑底核DBS治疗,其中单侧68例,双侧69例。采用磁共振扫描,图像直接定位和坐标值定位相结合的方法计算靶点坐标,微电极记录细胞外放电。术中采用微毁损效应,观察刺激效果和副作用,X线透视和带立体定向头架MRI复查。结果绝大部分患者都能观察到电极植入的微毁损效应、电刺激效果和刺激副作用,术中X线透视和带立体定向头架MRI复查能观察到电极实际位置,并进行必要的调整。结论通过微毁损效应、电刺激效果和刺激副作用观察以及术中影像学检查能及时纠正电极位置偏差,减少二次手术,从而提高PD患者的DBS疗效。
胡小吾周晓平姜秀峰郝斌王来兴曹依群梁晋川金爱国
关键词:脑深部刺激帕金森病丘脑底核
运动障碍性疾病立体定向脑深部刺激术和毁损术中脑出血原因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分析运动障碍性疾病立体定向手术中脑出血危险因素,以降低脑出血并发症。方法对689例运动障碍性疾病进行了立体定向脑深部刺激术(DBS)和毁损术,共有853个靶点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丘脑底核(STN)刺激术188个,丘脑腹中间核(Vim)刺激术5个,苍白球内侧部DBS2个,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478个,Vim毁损术180个。结果术后无症状性脑出血14例,症状性脑出血10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脑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病史患者。在微电极记录2-4条针道的手术靶点中,脑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微电极记录1条针道的脑出血发生率。DBS、PVP及Vim毁损术靶点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5%、3.6%及3.3%,前者发生率明显低于后两者。结论高血压病史是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并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微电极记录针道数与脑出血发生率成明显正相关,脑深部刺激术是较毁损术更安全的外科治疗方法。
胡小吾姜秀峰周晓平王来兴郝斌金爱国
关键词:运动障碍性疾病脑深部刺激术苍白球毁损术丘脑毁损术脑出血
80 Hz电刺激伏隔核对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行为形成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80Hz电刺激伏隔核对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形成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吗啡-刺激组、吗啡-假刺激组、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0只。3组大鼠分别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其中吗啡-刺激组、吗啡-假刺激组分别进行预测试、手术、训练、刺激、测试5个阶段实验,正常对照组进行预测试、手术、训练、测试4个阶段实验;在训练阶段,吗啡-刺激组和吗啡-假刺激组每天交替注射吗啡和生理盐水各1次,正常对照组每天注射2次生理盐水;在刺激阶段,吗啡-刺激组采用80Hz电刺激伏隔核,吗啡-假刺激组不刺激伏隔核。分别记录预测试和测试阶段3组大鼠在白箱内平均停留时间,并给予比较。结果吗啡-假刺激组训练后,在白箱内平均停留时间明显长于训练前和同期的正常对照组(P<0.01),吗啡诱导的心理依赖模型建立成功。吗啡-刺激组在伏隔核刺激条件下完成条件性位置偏爱训练后,在白箱停留时间长于吗啡-假刺激组(P<0.01),表明电刺激伏隔核显著强化了大鼠的觅药行为。结论80Hz电刺激大鼠双侧伏隔核可明显地促进吗啡诱导的位置偏爱行为的形成,表明该频率电刺激可强化吗啡诱导的心理依赖。
杨文进周晓平胡小吾姜秀峰曹依群
关键词:伏核条件性位置偏爱吗啡电刺激
STN-DBS对纹状体细胞外液牛磺酸含量的影响
2010年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对猴帕金森病模型纹状体区细胞外液中牛磺酸含量的影响。方法猴偏侧帕金森病模型,在患侧丘脑底核植入人用脑深部刺激电极,同期猴背部皮下植入脉冲发生器和皮下导线,通过测试后给予有效高频电刺激,利用微透析技术分别在打开脉冲发生器前和开机后的不同时间点在双侧壳核、尾状核头部细胞外液进行取样。对取样标本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其中牛磺酸的含量变化。结果电极侧壳核和尾状核的牛磺酸含量在开机后较开机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后可引起纹状体区细胞外液中牛磺酸的含量明显升高,这可能是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的作用机制之一。
曹依群周晓平刘汉华赵旭东姜秀峰
关键词: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微透析牛磺酸
脑深部刺激术靶点定位准确性的术中确认方法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术中确认靶点定位准确性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帕金森病人行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靶点定位经验。单侧手术70例,双侧76例。术前采用磁共振扫描图像直接定位和坐标值定位相结合的方法计算靶点坐标,术中行微电极记录细胞外放电,通过观察微毁损效应、刺激效果和副作用,及X-线透视和戴立体定向仪行MRI复查进行靶点确认。结果术中电极植入后,112例肌张力增高病人中的76例、91例震颤病人中的44例和109例运动迟缓病人中的40例观察到微毁损效应。术中刺激时,106例仍有肌张力增高病人中的103例、86例震颤病人中的64例和109例运动迟缓病人中的69例有相应改善。在1.0~3.5V低电压刺激下,仅出现轻度异动副作用27例;而3.5~10.0V高电压刺激下出现各种明显副作用126例,其中3例因副作用阈值低而调整坐标。16例术中行C形臂X-线透视,发现电极过深4例;87例行术中MRI复查,发现电极过深16例,电极偏内3例。结论微毁损效应、刺激效果和副作用观察有助于判断电极位置的准确性;戴立体定向仪MRI复查能替代微电极记录,及时纠正电极位置偏差,减少脑出血和2次手术定位。
梁晋川周晓平胡小吾姜秀峰郝斌王来兴曹依群金爱国
关键词:帕金森病电刺激疗法丘脑底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