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403101)

作品数:13 被引量:132H指数:6
相关作者:丁林刘德亮蔡福龙史仁灯黄启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同位素
  • 3篇蛇绿岩
  • 3篇锆石
  • 3篇绿岩
  • 2篇淡色花岗岩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幔
  • 2篇定年
  • 2篇岩石
  • 2篇陨石
  • 2篇碳质球粒陨石
  • 2篇同位素组成
  • 2篇青藏高原
  • 2篇球粒
  • 2篇球粒陨石
  • 2篇中新世
  • 2篇中中新世
  • 2篇花岗岩
  • 2篇俯冲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塔吉克斯坦共...

作者

  • 8篇丁林
  • 4篇刘德亮
  • 3篇黄启帅
  • 3篇蔡福龙
  • 3篇史仁灯
  • 2篇杨迪
  • 2篇许强
  • 2篇岳雅慧
  • 2篇张晓冉
  • 2篇樊帅权
  • 1篇来庆洲
  • 1篇胡古月
  • 1篇谢克家
  • 1篇王厚起
  • 1篇高利娥
  • 1篇刘静
  • 1篇钟大赉
  • 1篇龚小晗
  • 1篇曾令森
  • 1篇张利云

传媒

  • 6篇地质科学
  • 2篇科学通报
  • 2篇Scienc...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质通报
  • 1篇Acta G...

年份

  • 3篇2015
  • 6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江孜地区古近纪地层源区分析——对造山带早期地壳加厚的制约被引量:6
2013年
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江孜地区上古新统—下始新统甲查拉组记录了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早期地壳加厚和沉积历史。本文我们报道了甲查拉组详细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和全岩Sm-Nd同位素数据。甲查拉组由青灰色厚层的岩屑砂岩夹泥岩组成,不整合覆盖在宗卓组之上,碎屑锆石主要的峰值介于350~80 Ma,900~470 Ma以及1 300~950 Ma;次要的峰值介于2 800~1 500 Ma,全岩^(87)Sr/^(86)Sr介于0.707 505~0.713 174,^(143)Nd/^(144)Nd介于0.512 206~0.512 355,ε_(Nd)(0)介于-5.52^-8.43。甲查拉组物源区以再循环的日喀则弧前盆地和上三叠统郎杰学群为主,少量物质来自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上述研究表明,甲查拉组沉积在周缘前陆盆地的背景下,且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在始新世期间经历了明显的地壳加厚。
蔡福龙丁林王厚起岳雅慧来庆洲
关键词:藏南碎屑锆石ND同位素
青藏高原北部白榴碧玄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在可可西里北部边缘银顶山地区首次发现含橄榄石的高镁高钾质超基性火山岩。火山岩在阿尼玛卿—昆仑—木孜塔格缝合带南侧呈熔岩残丘形式产出,分布面积约为0.2 km^2,其形成时代为上新世(5~4 Ma),是岩浆的快速侵位—喷溢的结果。斑晶主要为橄榄石(10%~12%)+白榴石(21%~27%)+霞石(13%~16%)±透辉石(29%~31%),基质主要为透辉石+云母+Fe-Ti氧化物+玻璃,定名为白榴碧玄岩。对3个样品51个点的橄榄石电子探针数据计算显示,橄榄石牌号为Fo_(74-87)Fa_(13-26),属贵橄榄石,岩石中的橄榄石均不存在扭折带,表明这些橄榄石很可能是岩浆结晶的产物,而非岩浆捕获体。通过计算,银顶山地区橄榄石的结晶温度大约在1 226℃~1 234℃左右。白榴碧玄岩的化学组分:SiO_2<45%,MgO>10%,Na_2O+K_2O>8%,Mg~#(68.84~70.80),而Cr(149×10^(-6)~156×10^(-6))和Ni(138×10^(-6)~151×10^(-6)),^(87)Sr/^(86)Sr(约0.708 6)和^(143)Nd/^(144)Nd(约0.512 4),处于EMII源区范围内。初步认为藏北地区上新世超基性火山岩来自于较深的源区,最有可能是软流圈顶部地幔的局部熔融,并受到俯冲地壳物质的交代。
杨迪丁林
关键词:上新世软流圈青藏高原
帕米尔高原沙克达拉穹窿变质作用及新生代下地壳演化被引量:2
2013年
帕米尔高原从西到东展布的8个新生代变质穹窿构成帕米尔高原变质地壳的主体,沙克达拉穹窿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沙克达拉穹窿变质杂岩中石榴矽线石片麻岩峰期组合(Grt+Ky+Bi+Rt+Pl+Qz)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为丁约810oC/P约10kbar;石榴石单斜辉石基性麻粒岩峰期组合(Grt+cpx+RI+Pl+Qz)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为r约824℃/P约16.3kbar;榴闪岩退变较强,其残留峰期组合(Grt+Pl+Hbl+ilm+Qz)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为r,约683℃~873oC/P约8.6~11.7kbar。基性麻粒岩变质锆石的u—Pb年龄为19~35Ma,反映了从晚始新世到早中新世帕米尔高原下地壳加热加厚过程。帕米尔穹窿的变质作用可以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类比,在新生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帕米尔陆内各地体沿前新生代缝合带的陆内俯冲可能是帕米尔下地壳加厚的主要动因。
李羿芃丁林刘德亮OimahmadovIlhomjonMustafoGadoevNegmatRajabov李顺
关键词:下地壳陆内俯冲
Origin of middle Miocene leucogranites and rhyolit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Constraints on the timing of crustal thickening and uplift of its northern boundary被引量:13
2012年
Leucogranites 玩在理解外壳的变厚的一个重要角色,融化在大陆人 collisional 带,和高原以内高举。地调查证明来自霍·克西尔·莱克区域的中新世的火的岩石主要由二云母的 leucogranites 和流纹岩组成。我们学习了由锆石 U-Pb,白云母和 sanidine 40Ar/39Ar 地球年代学的 Bukadaban 二云母的 leucogranites 和凯考·莱克, Malanshan 和 Hudongliang 流纹岩,和整个岩石的 geochemical 和 Sr-Nd 同位素的分析。结果为 9.7 的 Bukadaban leucogranites 产出结晶化和冷却年龄 ????? ‰ ?????? 椠湯獯桰牥捩吗??
ZHANG LiYunDING LinYANG DiXU QiangCAI FuLongLIU DeLiang
关键词:淡色花岗岩地壳增厚中中新世
Ophiolitic Chromitites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SCLM
Ophiolitic chromitites are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as the products of melt-mantle interaction in the supra-su...
SHI R.D.GRIFFIN W.L.O’REILLY S.Y.HUANG Q.S.LIU D.L.GONG X.H.CHENG S.S.WU K.YI G.D.
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演化被引量:41
2013年
在野外填图,构造观察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识别并描述了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中的推覆断裂、正断裂及走滑断裂、背斜(形)和向斜(形)等构造类型,讨论了这些构造位置及与印度板块挤入,印支地块旋转的关系,还探讨了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对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推挤下的特殊应变调节方式。在印度大陆部分,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由3个向外逐渐变新的构造结组成,即北东向的南迦巴瓦峰复式背斜、北西向的桑复式向斜及北东向的阿萨母复式向斜。上述3个构造结是协调印度板块的挤入、喜马拉雅弧的扩展及印支地块的旋转的构造。在欧亚大陆内部的冈底斯岛弧,在派区及阿尼桥走滑断裂协调下,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的基底挤入冈底斯岛弧内部,在大拐弯顶端形成向上的挤出构造。在南迦巴瓦峰构造结的北西侧,由于掀斜式抬升及重力滑动,使得冈底斯盖层与结晶基底脱耦,上盘盖层沿东久向北西方向滑动。在南迦巴瓦峰构造结北东侧,由于印支地块的挤出和旋转,形成一系列的北西向走滑断裂,如实皆断裂、嘉黎一高黎贡断裂、澜沧江断裂及红河断裂等。
丁林钟大赉
关键词: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青藏高原
MOR型蛇绿岩中地幔橄榄岩的地质特征被引量:1
2013年
地幔橄榄岩是指来自陆下、弧下或洋脊下的岩石圈地幔岩,通常通过构造侵位(冷侵位)的方式存在于造山带中,如造山带橄榄岩、蛇绿岩中的橄榄岩以及火山岩中的地幔橄榄岩等。本文选取了4个具有MOR型属性的蛇绿岩中地幔橄榄岩体,对比研究了其与深海橄榄岩在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等方面的特征,认为与深海橄榄岩性质的综合对比是识别MOR型蛇绿岩中地幔橄榄岩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在蛇绿岩的分类中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龚小晗黄启帅史仁灯
关键词:岩石地球化学
Ophiolitic Chromitites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SCLM
2015年
Ophiolitic chromitites are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as the products of melt-mantle interaction in the supra-subduction zone after partial melting of mantle peridotites during upwelling of asthenosphere at oceanic spreading centers.
SHI R. DGRIFFIN W. LO'REILLY S. YHUANG Q. SLIU D. LGONG X. HCHENG S. SWU KYI G.D
西藏那曲蛇绿岩地幔源区的碳质球粒陨石型Os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6
2012年
尖晶石具有高Os低Re含量的特性,能够抵抗变质、蚀变和风化作用对其Os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其Os同位素组成的测量值可以代表形成时的初始Os同位素组成.本文尝试用同一堆晶序列纯橄岩中尖晶石Os同位素组成和辉长岩中锆石年龄来反演地幔源区的Os同位素组成,为认识大洋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提供重要证据.西藏那曲蛇绿岩是新特提斯蛇绿岩的一部分,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形成于成熟的弧后盆地,其中发育同一堆晶序列的纯橄岩和辉长岩.辉长岩中锆石U-Pb年龄为183.7±1Ma.纯橄岩的全岩和分选出的尖晶石的Os同位素组成非常一致,排除了后期混染作用的影响,可以代表对流上地幔Os同位素组成.与碳质球粒陨石对比,尖晶石的?Os为?0.2~?0.3,表明那曲蛇绿岩的地幔源区为碳质球粒陨石型对流上地幔.因此,青藏高原大陆岩石圈主体属于残留的特提斯大洋岩石圈,是由中生代软流圈地幔顶部转化形成.这是首次运用能准确定年的堆晶岩中尖晶石Re-Os同位素组成来反演蛇绿岩地幔源区性质的研究实例.
黄启帅史仁灯刘德亮张晓冉樊帅权丁林
关键词:RE-OS同位素尖晶石蛇绿岩
古老大陆岩石圈地幔再循环与蛇绿岩中铬铁矿床成因被引量:15
2012年
不同地区、不同时代蛇绿岩中不同类型铬铁矿岩的Re-Os同位素研究表明,在铬铁矿石或围岩中均存在极度亏损的具有大陆岩石圈地幔属性的物质。新疆达拉布特古生代蛇绿岩带中萨尔托海富Al铬铁矿岩的Os同位素组成为0.1109~0.1256,对应的模式年龄为3.5~0.6Ga;西藏班公湖—怒江中生代蛇绿岩带中东巧富Cr铬铁矿石及围岩Os同位素组成介于0.1175~0.1261,对应的模式年龄为1.5~0.1Ga;雅鲁藏布江中生代蛇绿岩带中罗布莎富Cr铬铁矿岩的Os同位素变化范围为0.1038~0.1266,对应的模式年龄为3.37~0.28Ga,而该带中不含矿的泽当二辉橄榄岩的Os同位素组成为0.1256~0.1261,没有古老大陆岩石圈地幔属性的物质存在,与新特提斯洋地幔Os组成较为接近。推测在蛇绿岩形成过程中,古老大陆岩石圈地幔参与循环有利于形成铬铁矿床,明确提出"熔体与古老大陆岩石圈地幔反应成矿"的假说,指出蛇绿岩带中存在的古老微陆块可能是找矿的指示标志。
史仁灯黄启帅刘德亮樊帅权张晓冉丁林William L GRIFFINSuzanne Y O'REILLY
关键词:RE-OS同位素蛇绿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