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0172)

作品数:9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张伟丽陈宇刘继斌米雪楠刘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管
  • 4篇端粒
  • 3篇动脉
  • 3篇端粒长度
  • 3篇血管病
  • 3篇细胞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心血管
  • 2篇心血管病
  • 2篇血白细胞
  • 2篇血糖
  • 2篇药物
  • 2篇综合征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 2篇外周血白细胞
  • 2篇基因
  • 2篇急性冠脉
  • 2篇急性冠脉综合...
  • 2篇个体化

机构

  • 7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沈阳药科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0篇张伟丽
  • 6篇陈宇
  • 5篇刘继斌
  • 4篇米雪楠
  • 2篇叶志东
  • 2篇刘鹏
  • 1篇吴永健
  • 1篇王玉瑶
  • 1篇张禅那
  • 1篇宋雷
  • 1篇陈宇
  • 1篇陈洁

传媒

  • 3篇中国分子心脏...
  • 3篇中国医学前沿...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国际心脏研究...

年份

  • 3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TERT基因启动子区单体型遗传变异对转录活性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个体的端粒长度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调控,遗传度为35%~80%。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是端粒酶活性的限速成分,hTERT基因的序列变异与人类衰老相关的疾病风险密切相关,本研究拟探讨hTERT基因启动子区遗传变异对转录活性影响的功能研究。方法根据生物信息学预测和文献分析,本研究选择hTERT基因启动子区的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735940(-1327T/C)和rs2853669(-190T/C),构建含有4种单体型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包括野生型T-T,突变型T-C,C-T,C-C。由于rs2853669位于转录因子Ets2和c-Myc的结合位点,与c-Myc、Ets2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Hela细胞,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变化,比较不同单体型对hTERT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hTERT启动子区rs2853669携带C等位基因的单体型荧光素酶活性较低。与野生型T-T比较,单体型T-C的荧光素酶活性降低31%,单体型C-C的荧光素酶活性降低43%(P<0.001)。转录因子Ets2和c-Myc协同作用,显著增强hTERT基因启动子的活性(P<0.001)。结论 hTERT基因启动子区单体型遗传变异C-C(rs2735940-rs2853669)通过影响与转录因子Ets2和c-Myc的结合效率,降低该基因的转录活性和表达。
陈宇张禅那范婧尧米雪楠刘继斌惠汝太张伟丽
关键词:端粒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及外周血白细胞相对端粒长度的检测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研究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与外周血白细胞的DNA相对端粒长度是否有相关性,外周血白细胞能否反映血管组织的相对端粒长度,从而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取12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颈动脉内膜斑块组织及外周血,提取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的方法检测相对端粒长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人颈动脉斑块的平均相对端粒长度(Relative telomere length,RTL)为0.56±0.12(平均值±标准差),显著高于外周血白细胞的平均相对端粒长度(0.45±0.13)(P=0.038)。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脂水平、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表明来自同一患者颈动脉斑块组织和外周血白细胞的RTL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标化相关系数β=0.87;P=0.0001);外周血白细胞RTL与年龄呈负相关(标化相关系数β=-0.704,P<0.001);颈动脉斑块样本RTL与年龄呈负相关(标化相关系数β=-0.528,P=0.002)。结论人颈动脉斑块组织与外周血白细胞的相对端粒长度具有相关性,外周血白细胞是替代血管组织研究端粒长度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
陈宇刘继斌刘鹏叶志东张伟丽惠汝太
关键词:端粒长度实时荧光定量PCR颈动脉斑块
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初发卒中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关系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缩短对初发卒中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访研究,纳入2000年12月至2001年12月全国7家临床中心的急性起病的发病3周内的1662例初发卒中患者,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725例)、腔隙性脑梗死(481例)和脑出血(456例),患者发病后4~5周抽取外周静脉血,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外周白细胞端粒长度。通过Cox生存回归模型分析端粒长度与卒中后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随访中[随访时间4.5年(中位数)],312例死亡,其中181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饮酒、血脂、血糖、糖尿病、高血压、卒中家族史后,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端粒较短时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69%[校正相对风险(adjusted relative risk,adj.RR)1.6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07~2.67;P=0.02],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增加是长端粒组的2.57倍(adj.RR2.57,95%CI1.24~5.31;P=0.01)。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中,未发现端粒缩短与全因死亡(adj.RR1.14,95%CI0.59~2.18,P=0.35;adj.RR0.92,95%CI0.57~1.50,P=0.59)、心脑血管死亡风险(adj.RR1.95,95%CI0.76~4.97,P=0.24;adj.RR1.06,95%CI0.59~1.89,P=0.56)的关系。结论 外周血白细胞端粒缩短有可能作为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重要因素。
陈宇王玉瑶范靖尧刘鹏叶志东陈洁刘继斌惠汝太张伟丽
关键词:端粒长度卒中
MicroRNAs在血管新生及其疾病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2年
血管新生(angiogenesis)在机体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如创伤愈合、缺血性心肌病、恶性肿瘤、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血管新生的调节机制逐渐被揭示,微小RNA(microRNAs,miRNAs)的研究为人们认识这一重要过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特异性表达的miRNAs,通过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应激反应等在血管新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miRNAs在血管新生及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米雪楠范婧尧陈宇惠汝太张伟丽
关键词:MICRORNAS血管新生血管病变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和食物血糖负荷与心血管病风险的关系
2013年
近年来,心血管病已经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每26S就会发生1例心血管病事件,每分钟就有1例心血管病死亡。我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人数达30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在研究治疗药物的同时,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改变饮食因素预防心血管病有很多潜在优势,可以避免服用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范婧尧惠汝太张伟丽
关键词:心血管病事件食物血糖生成指数血糖负荷防心血管病
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个体化治疗的启示被引量:2
2011年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由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破裂、血栓形成,可引发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或猝死。许多心血管病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他汀类、13受体阻滞剂等,有效治疗剂量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张伟丽陈宇刘继斌吴永健惠汝太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个体化治疗动脉粥样斑块冠状动脉痉挛心血管病药物
MicroRNAs参与血管内皮细胞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3年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病理基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内皮细胞衰老参与血管功能紊乱的病理过程,因此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的调节机制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微小RNA(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小的非编码RNA,能够调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等基因的表达水平,继而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本文主要综述了miRNAs参与内皮细胞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
米雪楠惠汝太张伟丽
关键词:MICRORNAS血管内皮细胞衰老
染色体端粒损耗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机制被引量:1
2011年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由简单的串联重复DNA序列组成,维护染色体稳定性和基因组完整性。端粒长度随年龄增大而进行性缩短,触发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的老化及功能障碍,导致血管壁修复能力下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演进和不稳定,最终引发冠心病、脑卒中。一个个体的端粒长度受到基因突变、表观遗传改变、以及吸烟等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本文主要综述了端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影响以及调控端粒长度的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
张伟丽范婧尧
关键词:端粒长度动脉粥样硬化
AngiotensinⅡ和高血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的协同作用机制
目的:临床实践中约有40%高血压患者伴发糖尿病,35%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两者被称为'同源性疾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衰老是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共同发病机制,本研究拟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和...
范婧尧陈宇米雪楠杨淑君惠汝太张伟丽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1年
不同患者对许多心血管病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存在较大差异。患者的生理状态(如年龄、性别、种族、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环境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以及遗传多态性是产生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的目标是发现这些影响药物反应的遗传因素,阐明不同个体的药物反应(有效性和不良反应)差异,最终针对个体基因型指导个体化用药。本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纤溶剂、抗凝剂、β阻滞剂)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总结了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及发展方向。
张伟丽宋雷陈宇刘继斌吴永健惠汝太
关键词:药物基因组学急性冠脉综合征遗传多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