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002092)

作品数:9 被引量:36H指数:4
相关作者:张应烙靳丽萍胡松英李帅向婷婷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生物学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除草
  • 3篇除草活性
  • 2篇代谢产物
  • 2篇杨梅
  • 2篇幼虫
  • 2篇色素
  • 2篇抗菌
  • 2篇抗菌活性
  • 2篇活性
  • 2篇红色素
  • 2篇肠道菌
  • 1篇盾壳霉
  • 1篇英文
  • 1篇内生真菌
  • 1篇瓢虫
  • 1篇七子花
  • 1篇主成分
  • 1篇主成分分析
  • 1篇微胶囊
  • 1篇微胶囊化

机构

  • 7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7篇张应烙
  • 3篇靳丽萍
  • 2篇李帅
  • 1篇陈婷婷
  • 1篇张蕴
  • 1篇邵明伟
  • 1篇朱蔓莉
  • 1篇余文华
  • 1篇肖孝辉
  • 1篇王丽君
  • 1篇徐晓
  • 1篇黄兰平
  • 1篇蒋建泉
  • 1篇阮周波
  • 1篇张霞
  • 1篇胡松英
  • 1篇陈琼
  • 1篇王忆丽
  • 1篇郑江燕
  • 1篇邹园园

传媒

  • 3篇微生物学报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食品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Journa...
  • 1篇中国菌物学会...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黄蜻幼虫肠道菌QTYC01除草活性代谢产物的分离和鉴定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从黄蜻幼虫肠道中分离出具有除草活性的真菌,并在其代谢产物中寻找具有除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采用涂布平板法对黄蜻幼虫肠道共生真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观察和5.8S r R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目标菌株QTYC01的分类地位。利用离体的方法测定菌株发酵液及其乙酸乙酯提取物的除草活性以及粗提物对常见农作物的安全性;利用盆栽方法测定发酵液对稗草幼苗的活性。运用重结晶的方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谱分析鉴定出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菌株QTYC01被鉴定为Curvularia crepinii。离体活性测试发现QTYC01发酵液可显著抑制稗草和反枝苋幼根的生长,其抑制率分别可达95.0%和90.1%,并可使经喷施发酵液的稗草幼苗的受害率达到71.1%。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稗草和反枝苋幼根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在100μg/m L的浓度条件下,粗提物对稗草和反枝苋的抑制活性分别为56.8%和71.2%,且在该浓度条件下对一些常见农作物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其抑制率均低于32.6%。进一步从其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Z)-7-oxozeaenol,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抑制反枝苋活性,其IC_(50)为4.8μg/m L。【结论】菌株QTYC01具有开发为新型微生物除草剂的潜力。
邵明伟靳丽萍张应烙
关键词:CURVULARIA除草活性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和产酶条件优化被引量:7
2011年
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马铃薯瓢虫肠道菌,利用刚果红平板法对产纤维素酶菌株进行初筛,选取透明圈较大的菌株进行摇瓶发酵复筛,根据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通过正交法优化产酶条件。结果表明,经初筛和复筛得到1株酶活相对较高的菌株B-12,经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1.25%麦芽浸粉为碳源、1.5%KNO3为氮源、0.2%的NaCl、0.1%的CMC-Na、接种量6%、培养时间44 h为B-12产酶的适宜条件。优化后发酵液中的内切葡聚糖酶活(CMCA)为111.710 U/mL,较培养44 h后的酶活提高了8.78%;滤纸酶活(FPA)为35.017 U/mL,提高了387.23%;β-葡萄糖苷酶酶活(BGL)为116.799 U/mL,提高了700.38%。
阮周波王忆丽何未男郑江燕张霞陈琼胡松英张应烙
关键词:马铃薯瓢虫肠道菌纤维素酶
佛手的~1H-NMR指纹图谱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建立佛手的氢核磁共振(~1H-NMR)指纹图谱,为判别不同来源的佛手药材及其质量提供依据。利用核磁共振仪测定不同产地的佛手,对NMR数据分别进行相似度法、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结果表明:金佛手和川佛手的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而与广佛手的相似度较低,相关系数均在0.86以下;金佛手和川佛手中的柠檬内酯相对含量要比广佛手多;聚类分析结果也说明广佛手与金佛手及川佛手能够明显分开,而金佛手与川佛手比较相似;主成分分析得到四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到95.352%。该方法可以快速简便地区分不同品种的佛手,可为佛手的质量控制及使用提供参考。
黄兰平靳丽萍谢佳妮张应烙
关键词:佛手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七子花内生真菌的抗菌活性筛选及其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英文)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从濒危植物七子花中分离出具有抗植物致病菌活性的内生真菌,并在其代谢产物中寻找具有抗菌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内生真菌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通过形态学和5.8S rRNA序列法对具有较好抗菌活性的内生真菌进行鉴定。运用多种色谱方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谱分析鉴定出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茄交链孢QZH 10对水稻纹枯病菌和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好,抑制率分别为89.1%和67.9%。在供试浓度为100μg/m L时,QZH 10乙酸乙酯粗提物对稻瘟病菌具有强烈的抑制效果,抑制率为100.0%。从QZH 10中分离到2个单体化合物并分别被鉴定为altersolanol A和6-O-methylalaternin。在供试浓度为100μg/m L时,altersolanol A对稻瘟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抑制率大于85%;6-O-methylalaternin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强烈的抑制效果,抑制率为100.0%。【结论】当前结果表明Altersolanol A和6-O-methylalaternin具有开发成微生物源杀菌剂的潜力。
王丽君陈婷婷邹园园朱蔓莉余文华张应烙
关键词:七子花内生真菌抗菌活性
杨梅渣红色素酸水提取和精制工艺被引量:3
2012年
以新鲜杨梅渣为原料,利用正交试验法确定酸水提取杨梅渣红色素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2(g/mL)、提取温度60℃、提提时间4h、pH1.5盐酸。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法对色素进行精制,在供试的5种树脂中D002的精制效果最好;通过静态吸附、解吸实验以及动态吸附实验,确定D002离子交换树脂精制杨梅渣红色素的工艺条件为杨梅渣红色素吸光度0.5~1、色素pH2~3、25℃左右、吸附时间1.5h、上样流速3BV/h。
李帅蒋建泉胡癸峰张应烙
关键词:红色素离子交换树脂精制
杨梅渣红色素的超声提取和微胶囊化工艺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研究了杨梅渣红色素的超声提取和微胶囊化工艺.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杨梅渣红色素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料液比为1∶12 g.mL-1,pH=1,提取时间为40 min,超声波功率为400 W.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杨梅渣红色素微胶囊化的工艺条件:壁材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的比例为1∶3,芯壁比为1∶14,乳化剂蔗糖脂肪酸酯的含量为0.6%,黏稠剂普鲁兰多糖的含量为0.5%.稳定性实验表明杨梅渣红色素经微胶囊化后耐热、耐酸、耐光性显著提高.
李帅吴丽娇范王曼张应烙
关键词:红色素超声波微胶囊化
黄蜻幼虫肠道真菌QTYC-51的鉴定及其除草活性成分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鉴定黄蜻幼虫肠道中具有除草活性的真菌,并分析其除草活性成分。【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5.8S r DNA-ITS序列分析,明确菌株QTYC-51的分类地位。结合培养皿生物分析法测定菌株发酵液和单体化合物的除草活性,采用色谱方法从该菌乙酸乙酯粗提物中分离活性成分,并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谱鉴定活性物质。【结果】菌株QTYC-51被鉴定为拟盾壳霉属菌(Paraconiothyrium sp.),其发酵液对稗草和反枝苋幼根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76.9%和56.5%。从QTYC-51发酵产物中分离到5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1,8-dihydroxyanthraquinone,1-hydroxy-10-methoxy-dibenz[b,e]oxepin-6,11-dione,hydroxyvertixanthone,globosuxanthone和1,3,6,8-tetrahydroxyanthraquinone。在供试浓度为100μg/m L时,化合物globosuxanthone对稗草和反枝苋幼根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94.1%和79.0%,与阳性对照2,4-二氯苯氧乙酸效果相当;化合物1-hydroxy-10-methoxy-dibenz[b,e]oxepin-6,11-dione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对稗草和反枝苋幼根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0.3%和58.6%。【结论】菌株QTYC-51具有开发为微生物源除草剂的潜能。
靳丽萍张蕴徐晓肖孝辉张应烙
关键词:除草活性
昆虫共生真菌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
自1929年弗来明从真菌中发现青霉素以来,人们一直试图从微生物中寻找人类急需的新药源分子,但研究的对象长期集中于来自土壤、水体等环境微生物,从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往往是已知化合物,出现全新骨架活性化合物的几率已经很低,趋同...
张应烙尹彩萍
关键词:代谢产物抗菌活性除草活性
文献传递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derivatization and phytotoxic activity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produced by Cladosporium oxysporum DH14, a locust-associated fungus被引量:1
2016年
Three main phytotoxic compounds including lunatoic acid A(1),5Z-7-oxozeaenol(2)and zeaenol(3)were isolated from the fermentation broth of Cladosporium oxysporum DH14,a fungus residing in the locust(Oxya chinensis)gut.Two additional derivative compounds,compound 1a and 1b,were synthesized by methylation and chlorination of compound 1,respectively.The structures of such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oscopic analysis and by comparison of the corresponding data to those previously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Compounds 1-3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phytotoxic activities against the radicle growth of Amaranthus retroflexus L.with the 50%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IC_(50)values)of 4.51,4.80 and 8.16μg mL^(-1),respectively,which is comparable to that positive control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IC_(50)=1.95μg mL^(-1)).Furthermore,the compound 1 showed selective phytotoxic activity with the inhibition rate of less than 22%against the crops of Brassica rapa L.,Sorghum durra,Brassica campestris L,Capsicum annucm and Raphanus sativus L.under the concentration of 100μg mL^(-1).Both derivatives of compound 1 had moderate phytotoxic activity against the radicle growth of A.retroflexus L.The findings of our present study suggest that these compounds provide new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the potential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weeds.
LU Yi-huiLI ShuaiSHAO Ming-weiXIAO Xiao-huiKONG Li-chunJIANG Dong-huaZHANG Ying-lao
关键词:伴生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