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479)

作品数:7 被引量:155H指数:6
相关作者:尹洪斌孔明唐婉莹晁建颖张毅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理工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沉积物
  • 4篇太湖
  • 3篇重金
  • 3篇重金属
  • 3篇湖流
  • 3篇表层沉积物
  • 2篇形态分析
  • 2篇生态风险
  • 2篇生态风险评价
  • 2篇生物有效
  • 2篇生物有效性
  • 2篇太湖流域
  • 2篇污染
  • 2篇流域
  • 2篇蓝藻
  • 2篇巢湖
  • 1篇底泥
  • 1篇营养盐
  • 1篇入湖河流
  • 1篇生消过程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南京理工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环境保护部南...
  • 1篇江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7篇尹洪斌
  • 3篇唐婉莹
  • 3篇孔明
  • 2篇张毅敏
  • 2篇晁建颖
  • 1篇刘新
  • 1篇刘庄
  • 1篇彭福全
  • 1篇张路
  • 1篇高俊峰
  • 1篇高永年
  • 1篇蔡永久
  • 1篇张清
  • 1篇蔡萍
  • 1篇于佳佳
  • 1篇吴雨琛

传媒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蓝藻的生消过程对镉污染沉积物的生物有效性被引量:3
2018年
蓝藻聚集、死亡分解等一系列过程对沉积物-水界面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沉积物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以镉污染沉积物为对象,研究了蓝藻生长期、死亡期和复氧期过程对沉积物镉释放、形态特征以及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藻生长期间会略微降低上覆水中镉的含量,而在死亡期和复氧期会略微增加镉的含量。BCR形态分析表明,蓝藻在生长和复氧期间会造成沉积物中镉的弱酸溶解态及可氧化态含量增加,可还原态含量降低,死亡期间会降低镉的可还原态含量,增加其可氧化态含量。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研究结果表明蓝藻在生长和复氧期间会明显降低沉积物镉的供应能力。基于酸挥发性硫化物(acid volatile sulfide,简称AVS)与同步可提出金属(simultaneously extracted metals,简称SEM)的归一化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表层0~1 cm处的生物毒性最大,蓝藻在生长期和复氧期可有效降低生物毒性,但是蓝藻的大量死亡使得沉积物重金属的毒害作用大幅增加。蓝藻生消过程的不同阶段会对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产生不同的影响,须要加以关注。
陈镜伊唐婉莹尹洪斌朱瑾灿
关键词:蓝藻生消过程沉积物镉污染生物有效性理化性质
太湖流域沉积物营养盐和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被引量:35
2017年
以太湖流域不同分区水体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流域表层沉积物103个点位的氮、磷(TN、TP)和8种重金属(Hg、As、Cu、Zn、Pb、Cd、Ni、Cr)的分析,对氮、磷和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TN含量呈现:Ⅱ11区(湖西丘陵区)>Ⅱ21区(无锡虞农田区)>Ⅱ12区(浙西山区)>Ⅱ23区(沪苏嘉农田区)>Ⅱ22区(太湖湿地区),其值介于550~3453mg/kg之间.TP含量分布为Ⅱ23区>Ⅱ21区>Ⅱ22区>Ⅱ11区>Ⅱ12区,其值介于320~2481mg/kg之间.太湖流域水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特征为Ⅱ23区、Ⅱ21区较高,Ⅱ12区、Ⅱ11区、Ⅱ22区较低.综合污染指数评价(FF)对营养盐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水体表层沉积物氮磷污染情况严重,整个太湖流域水体表层沉积物营养盐污染等级呈现:Ⅱ12区>整体>Ⅱ21区>Ⅱ11区>Ⅱ23区>Ⅱ22区的分布.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表明,太湖流域水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呈现Ⅱ21区最高,其次是Ⅱ23区、Ⅱ12区、Ⅱ22区,最低为Ⅱ11区.进一步运用地积累指数法(Igeo)表明,太湖流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As、Cu、Zn、Pb、Ni、Cr污染状况较轻,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Er)表明Hg、Cd的风险等级高,是造成太湖流域水体表层沉积物生态风险的主要因素.
于佳佳尹洪斌高永年唐婉莹
关键词:太湖流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
太湖及主要入湖河流平水期水环境质量评价被引量:10
2014年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了解水质现状的基础,对区域水环境的管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以太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为研究对象,于平水期采集代表性断面水样,以营养盐(总磷、总氮、氨氮)、叶绿素a和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为基础,采用灰色聚类法对区域内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借助多元统计分析对研究区域内主要污染因子进行解析和识别。灰色聚类分析表明,秋季采样断面(2012年10月)中63%的河道断面和36%的湖泊样点超过我国地表水3级标准,而在春季(2013年4月)采样断面中,100%的河道断面和64%的湖泊样点超过地表水3级标准。该结果同时也表明春季河道污染物质的输入是导致太湖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并可能对太湖蓝藻暴发起到推动作用,因此需加强对蓝藻暴发前期太湖入湖河道水环境的管理。为便于水环境管理将河道和湖泊采样断面依据聚类分析法划归为高、中、低三类;同时主成分分析表明,氮、磷依旧是影响太湖流域水质空间变异的主要污染因子。
张清孔明唐婉莹张路尹洪斌蔡永久高俊峰
关键词:太湖流域水质评价灰色聚类法
太湖蓝藻聚集区沉积物硫形态的时空变异特征被引量:10
2017年
以太湖竺山湾蓝藻聚集区沉积物为对象,通过季节性采样,借助硫形态提取与硫同步辐射技术(S-XANES),对沉积物内硫形态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硫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特征,夏季沉积物中还原性硫含量要显著高于春季.硫形态提取结果显示,聚藻区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黄铁矿硫的平均浓度分别是非聚藻区的12.7、4.16倍,表明蓝藻聚集有利于还原性硫的产生.S-XANES分析结果也表明聚藻区沉积物内Fe S、Fe S2和ES的平均百分比含量明显高于非聚藻区.结合对比两种硫分析方法,可以发现聚藻区内强还原环境会使沉积物中硫优先还原为硫化亚铁,有利于向稳定态铁硫化物黄铁矿的转化.聚藻区沉积物内腐殖质硫(HS+FS)的平均含量是非聚藻区的1.53倍,且以硫醇、硫醚等还原态有机硫为主.上述研究表明,聚藻区沉积物中还原性硫和有机硫组分的含量均明显高于非聚藻区,可能是导致水体黑臭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应加大对聚藻区沉积物的治理.
朱瑾灿吴雨琛尹洪斌
关键词:沉积物太湖
环巢湖流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赋存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37
2015年
以环巢湖流域表层沉积物为对象,对8种重金属(Cd、Cr、Cu、Zn、Ni、Pb、As和Hg)总量及形态进行分析并运用潜在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环巢湖流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d、Cr、Ni、Cu、Zn、Pb、As和Hg的总量总体呈现为南淝河-十五里河水系含量高,其次是裕溪河及支流,其他5条水系的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BCR形态分析表明,重金属元素Hg、Cr、Ni和Cu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分别占总量的77.56%、64.83%、56.52%和48.93%),Cd的可提取态含量比例最高(89.22%),其次为Zn、Pb和As(70.35%,69.50%和63.70%).潜在生态风险危害指数(RI)表明,Cu、Zn、Pb、Cr、Ni和As均为低污染等级,Cd为较重污染等级,Hg为重污染等级,7个水系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排序为:南淝河-十五里河>裕溪河>柘皋河>杭埠河-丰乐河>派河>白石山河>兆河,重潜在风险和严重潜在风险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淝河-十五里河水系以及裕溪河水系,因此,今后对巢湖流域进行重金属整治时可着重考虑针对这两条水系的Cd和Hg元素的重点治理.
孔明彭福全张毅敏尹洪斌刘庄晁建颖
关键词: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析
巢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与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56
2015年
以巢湖表层沉积物为对象,对重金属(Cd、Cr、Cu、Zn、Ni和Pb)总量及形态进行分析并运用潜在风险指数法和风险评价编码两种方法对巢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巢湖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表现为西部湖区高,东部湖区低的特征,其中南淝河入湖区重金属含量是全湖的1.09~1.21倍.BCR形态分析表明,巢湖表层沉积物中Cr、Ni和Cu以残渣态为主(分别占总量82.99%、63.63%和54.25%),Cd和Zn以弱酸提取态为主(分别占总量55.96%和35.84%),Pb以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为主(分别占总量39.66%和24.56%).潜在生态风险危害指数(RI)表明,南淝河入湖河口区域具有较大生态风险(RI值范围为351.54~381.17).风险评价编码方法(RAC)的结果显示,Cd处于极高风险水平,Zn基本处于高风险水平,Cu和Ni处于中低风险,Pb处于低风险水平,Cr各采样点均处于无风险.因此,对需着重考虑对南淝河入湖湖区的Cd和Zn元素的重点治理。
孔明董增林晁建颖张毅敏尹洪斌
关键词:巢湖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析
底泥和藻体对太湖湖泛的诱发及水体致黑物的供应潜力被引量:13
2015年
为确定底泥和藻体在太湖湖泛形成过程中对致黑物形成的贡献,采用室内模拟系统,研究底泥、蓝藻以及底泥+蓝藻3种处理,模拟湖水在不同厌氧程度下湖泛特征参数(黑度、铁及硫形态)的变化,分析不同处理以及受不同聚藻程度影响区(八房港、焦山)底泥对湖泛的诱发作用及致黑物供给潜力.结果表明,各处理组诱发太湖湖泛发生的难易顺序为:底泥+蓝藻处理组〉底泥处理组〉蓝藻处理组.底泥+蓝藻处理组中Fe^2+浓度为蓝藻处理组的11~94倍,其平均浓度为后者的33倍,而底泥+蓝藻处理组中还原性硫浓度为其他处理组的2~56倍.研究还发现,聚藻区底泥较非聚藻区更易发生湖泛,这是由于聚藻区底泥富集了更高浓度的铁、硫等还原性物质,但厌氧处理与非厌氧处理在诱发湖泛发生的风险差异不明显.以上结果证实,厌氧环境下低价铁硫供应潜力的差异是决定湖泛发生的主要物质来源,加强对聚藻区底泥及蓝藻的控制是有效防控太湖湖泛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
蔡萍吴雨琛刘新尹洪斌
关键词:硫化亚铁底泥太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