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209800)

作品数:82 被引量:283H指数:9
相关作者:周涛王侃葛昌纯周张健余纲林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核科学技术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1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4篇核科学技术
  • 25篇金属学及工艺
  • 16篇一般工业技术
  • 4篇动力工程及工...
  • 4篇电气工程
  • 3篇化学工程
  • 3篇冶金工程
  • 3篇理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3篇水堆
  • 12篇超临界水堆
  • 10篇超临界水
  • 9篇水冷堆
  • 9篇超临界水冷堆
  • 8篇铁素
  • 8篇铁素体
  • 8篇奥氏体
  • 8篇不锈
  • 8篇不锈钢
  • 7篇堆芯
  • 7篇氧化物弥散强...
  • 7篇弥散
  • 7篇弥散强化
  • 7篇化物
  • 7篇奥氏体不锈钢
  • 7篇超临界
  • 6篇铁素体钢
  • 6篇合金
  • 5篇热变形

机构

  • 24篇北京科技大学
  • 20篇华北电力大学
  • 16篇清华大学
  • 1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0篇中国核动力研...
  • 4篇中国原子能科...
  • 3篇北京应用物理...
  • 2篇北海道大学
  • 2篇上海核工程研...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安阳钢铁集团...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南京工程学院
  • 1篇中国国际工程...
  • 1篇苏州热工研究...

作者

  • 15篇王侃
  • 15篇周涛
  • 11篇葛昌纯
  • 10篇周张健
  • 8篇余纲林
  • 8篇陈娟
  • 7篇胡本芙
  • 6篇燕青芝
  • 6篇张乐福
  • 6篇张强
  • 5篇邱绍宇
  • 5篇郭丽娜
  • 5篇唐睿
  • 4篇许迎利
  • 4篇孙灿辉
  • 4篇王曼
  • 4篇刘晓晶
  • 4篇程万旭
  • 4篇贾成厂
  • 4篇马荣

传媒

  • 19篇原子能科学技...
  • 16篇核动力工程
  • 5篇核科学与工程
  • 4篇北京科技大学...
  • 4篇Journa...
  • 2篇腐蚀与防护
  • 2篇钢铁研究学报
  • 2篇材料导报
  • 2篇中国腐蚀与防...
  • 2篇华北电力技术
  • 2篇Acta M...
  • 2篇粉末冶金材料...
  • 2篇工程科学学报
  • 1篇材料科学与工...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金属热处理
  • 1篇核技术
  • 1篇动力工程
  • 1篇华东电力
  • 1篇热加工工艺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7篇2014
  • 6篇2013
  • 17篇2012
  • 16篇2011
  • 15篇2010
  • 18篇2009
  • 6篇2008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蒙特卡罗中子几何跟踪的GPU加速方法研究
2013年
为保证蒙特卡罗程序使用GPU加速后仍能处理三维几何与连续能量点截面,提出了GPU几何局部加速的方法。通过将每代裂变源中子组织成中子向量的形式,将中子几何跟踪模块从CPU串行程序封装剥离并移植到GPU进行加速处理。此外,考虑数据通信对加速性能的影响,利用CUDA流实现了异步并行加速。以快堆装置和17×17压水堆组件为算例对GPU加速程序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GPU几何局部加速取得了预期的加速效果,加速比达到了几何局部加速的理论值。
徐琪王侃余纲林
关键词:GPU异步并行
氧化物弥散强化钢的强化机理被引量:9
2013年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出成分为Fe-12.5Cr-2.5W-0.4Ti-0.02V-0.4Y_2O_3(12Cr-ODS,质量分数,%)的铁素体钢.通过电镜观察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12Cr-ODS铁素体钢的组织与性能,并定量计算了不同强化机制对合金屈服强度的贡献.电镜观察发现12Cr-ODS钢为等轴的铁素体组织,平均晶粒尺寸为1.5μm,不同尺寸氧化物在基体中均匀分布.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12Cr-ODS钢具有优异的室温拉伸性能,屈服强度达到738 MPa.合金主要强化机制为氧化物弥散强化、氧化物弥散强化钢加工强化、热错配位错强化和晶界强化机制,各种强化机制计算得到的理论屈服强度为750 MPa,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郭丽娜胡本芙刘安强贾成厂李慧英
关键词:铁素体钢氧化物粉末冶金
混合能谱超临界水堆堆芯设计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超临界水堆概念设计:混合能谱超临界水堆,它包括慢谱区和快谱区两部分。其慢谱区燃料组件采用双排燃料组件,快谱区采用简单的正方形栅元燃料组件。慢谱区与快谱区的燃料组件都采用同向流动方式来简化堆芯设计。慢谱区的冷却剂出口温度远低于整个堆芯的出口温度,这大大降低了慢谱区包壳的温度峰值。此外,由于快谱区冷却剂密度很小,流速很高,故可采用较大的栅元结构,这有效地降低了包壳周向局部传热不均匀性。所以混合堆在充分继承慢谱、快谱堆芯优点的基础上,弥补两者的不足。
程旭刘晓晶
关键词:超临界水堆堆芯设计
基于Matlab遗传算法工具箱的核电风险指引评价被引量:2
2012年
管理措施的风险评价是提高核电的安全、经济性能的重要环节。介绍了Matlab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工具箱及其基本流程。通过将核电的各种运行风险与相应的管理措施相联系,利用现有的概率风险分析(PSA)技术获得各种概率评价,进而运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评价,最终得到针对风险的总收益的最大值以及相应的优化的管理方案。
周涛罗峰李臻洋王晗丁陈娟
关键词:PSA遗传算法
P92钢在超临界水中的腐蚀行为被引量:11
2010年
研究了P92钢在500~600℃/25 MPa超临界水中的腐蚀行为。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电子能谱(SEM-EDX)分析了氧化膜微观组织,计算了试样在腐蚀过程中的吸氧量,分析了P92钢在超临界水中的腐蚀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氧化膜为双层结构,外层氧化膜为Fe3O4相,内层氧化膜为Fe3O4和FeCr2O4相,在接近氧化膜区域的基体内存在一个内氧化区。表面氧化膜中存在许多小孔,小孔数量随着腐蚀时间增加而减少。在生长过程中,氧化膜增重与厚度成线性关系,氧化膜平均密度相对为常数。氧化动力学遵循立方规律,温度对腐蚀速率影响大,600℃的腐蚀速率约为500℃和550℃腐蚀速率的3倍。P92在超临界水中的腐蚀仅表现为氧的吸收,而没有金属溶解。
尹开锯邱绍宇唐睿张强张乐福刘鸿罗新
关键词:超临界水
混合能谱超临界水堆失流事故缓解措施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使用改进的系统程序RELAP5建立了一个混合能谱超临界水堆(SCWR-M)模型。为研究混合能谱超临界水堆失流事故特性,以获取缓解混合能谱超临界水堆失流事故的措施,选取反应堆冷却剂泵惰转时间、压力容器上部储水空间容积和安注流量作为主要参数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混合能谱超临界水堆系统的设计是可行的。反应堆冷却剂泵惰转15s,压力容器上部水空间容积大于27m3,以及安注流量高于系统满功率稳态流量的5%是缓解混合能谱超临界水堆失流事故的主要措施。
许志红傅晟威刘晓晶杨燕华程旭
关键词:失流事故
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制备金属材料研究进展被引量:29
2008年
综述了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在制备纳米/超细晶、大块非晶、准晶、金属间化合物、功能梯度材料、多孔材料、硬质合金等多种金属材料中的应用情况。重点阐述烧结过程中的致密化机理,焦耳热生成机制,关于等离子活化效应的争议,电流、温度、位移量和应力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其影响,粉末的预处理工艺及其对性能的影响。并总结了SPS技术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
马垚周张健姚伟志宋书香葛昌纯
关键词:放电等离子烧结温度应力
超临界水冷混合堆快谱区组件物理——热工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提出了超临界水冷混合堆快谱区多层燃料组件设计方案。应用MCNP程序为该组件建立计算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物理计算;同时运用子通道分析程序STAFAS对多层燃料组件子通道进行了初步的稳态热工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超临界水冷混合堆快谱区多层燃料组件燃料转换比超过1.0,并且获得负的冷却剂空泡反应性系数;燃料包壳表面最高温度约为595℃,低于设计准则规定的上限值,同时组件各子通道出口冷却剂温度均匀性较好。通过对燃料棒径敏感性分析可知,较大棒径组件燃料转换比较大,但也会导致热通道包壳表面温度峰值升高。
严勇刘晓晶程旭
关键词:超临界水冷堆混合堆芯燃料组件子通道分析
9Cr低活化马氏体钢冷变形及退火再结晶被引量:3
2010年
通过光学显微分析和显微硬度测试研究了冷变形对9Cr低活化马氏体钢显微组织的影响,以及冷变形后退火再结晶过程中冷变形量(5%~75%)、退火温度(700~810℃)和保温时间(15~150 min)对显微组织的影响,获得退火再结晶图。当变形量为5%和10%时,样品在810℃的高温下退火120 min只发生回复过程;当变形量大于20%时,在780℃下退火120 min即可获得再结晶组织;当变形量达75%时,退火再结晶组织具有带状结构。通过试验获得了最佳的冷变形及退火再结晶工艺:冷变形量20%~60%,退火温度750~780℃,退火时间60~120 min。
马荣燕青芝杨亚峰杨英葛昌纯
关键词:冷变形再结晶退火显微硬度
超临界水冷堆耦合条件下水棒热工特性分析
2013年
超临界水冷堆中需要单独设计水棒结构,水棒中流过慢化剂水使得堆芯得到充分慢化。本文采用日本设计堆型作为研究对象,自主设计S型、D1型、D2型3种不同水棒结构,并编制物理热工耦合程序,得到不同水棒结构及D2型水棒结构不同内层水棒外边长条件下慢化剂密度、冷却剂和慢化剂的平均密度及功率的轴向分布。结果表明:D2型双层水棒具有更均匀的慢化剂温度分布和轴向功率分布,随着内层水棒外边长的增大,轴向慢化剂密度均值有所提高。
周涛程万旭刘亮孙灿辉陈娟
关键词:超临界水冷堆传热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