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2CD211706)

作品数:16 被引量:180H指数:8
相关作者:赵靖舟宋立军时保宏陶明信高波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矿业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矿业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0篇煤层气
  • 6篇盆地
  • 4篇煤层气盆地
  • 2篇气藏
  • 2篇煤层气藏
  • 2篇煤层气富集
  • 2篇勘探
  • 2篇成藏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特征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机制
  • 1篇烟囱效应
  • 1篇早中生代
  • 1篇三叠
  • 1篇三叠世
  • 1篇石炭
  • 1篇石炭-二叠系
  • 1篇石炭二叠系
  • 1篇数据拟合

机构

  • 10篇西安石油大学
  • 3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华北科技学院
  • 1篇煤炭科学研究...
  • 1篇中国科学院兰...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7篇宋立军
  • 7篇赵靖舟
  • 4篇时保宏
  • 1篇王玉林
  • 1篇李增学
  • 1篇王明镇
  • 1篇王红岩
  • 1篇权海奇
  • 1篇韩保山
  • 1篇刘池洋
  • 1篇姜慧超
  • 1篇余继峰
  • 1篇马玉贞
  • 1篇曹忠祥
  • 1篇李江涛
  • 1篇李贵中
  • 1篇王经明
  • 1篇刘洪林
  • 1篇孙淑静
  • 1篇罗继红

传媒

  • 3篇煤田地质与勘...
  • 2篇
  • 2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中国岩溶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煤炭科学技术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中国煤层气
  • 1篇石油地质与工...

年份

  • 5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大陆区煤层气盆地分类方案被引量:1
2009年
从煤层气富集成藏地质条件分析入手,在研究聚煤盆地的时空演化、后期改造特征基础上,将煤层气盆地定义确定为"具有工业价值煤层气藏形成和保存条件含煤盆地",并认为煤层气盆地内煤层气富集成藏受盆地聚煤期及后期改造的动力学机制与构造特征的控制。在系统研究盆地、盆地改造及聚煤盆地分类原则与方案基础上,提出"聚煤盆地原型类型+改造作用类型(构造样式)"的煤层气盆地双层次分类与命名方案,并对聚煤盆地原型类型和改造类型及样式进行了探讨。
宋立军
关键词:煤层气盆地
中国煤层气盆地改造作用及其类型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从煤层气富集成藏地质条件分析入手,在研究聚煤盆地的后期改造特征基础上,将煤层气盆地定义为"具有工业价值煤层气藏形成和保存条件含煤盆地"。煤层气盆地改造是剥蚀、埋藏、断褶、断块、热力和流体等6种改造作用单一或复合作用的结果,据改造作用可将煤层气盆地划分为单一改造作用型和复合改造作用型两大类型,又可进一步分为4种单一改造作用亚型和14种复合改造作用亚型。
宋立军赵靖舟
关键词:煤层气盆地
论成藏动力系统的划分方法被引量:13
2003年
成藏动力系统研究的核心是成藏动力系统的划分,正确的成藏动力系统划分对于勘探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探讨了成藏动力系统划分的原则和方法。认为:成藏动力系统划分的原则是同一成藏动力系统油气运聚条件、运聚动力和运聚特征的相似性与不同系统的差异性;成藏动力系统划分的方法有依据压力系统(常压、超压、负压)、成藏性质(原生油气藏、次生油气藏、原生-次生复合油气藏)、油气藏相态类型(油藏、气藏、油气藏)、运移方式(侧向运移、垂向运移、侧向-垂向复合运移)、流体势、运移动力(或成藏动力)和沉积相等10多种方法,也可采用综合划分的方法。
赵靖舟时保宏罗继红
关键词:成藏动力系统勘探评价
“崆峒山组砾岩”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查明"崆峒山组砾岩"形成的动力学环境是认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的盆地原型、构造属性、华北克拉通西部破坏的关键。采用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测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崆峒山组砾岩"的沉积特征、裂变径迹热史,在此基础上以盆山耦合思想为指导,结合区域及深部背景资料,认为崆峒山组砾岩形成于秦祁海槽剪刀式闭合导致的右旋走滑区域背景下,走滑使位于砾岩西侧的青铜峡-固原古断裂复活,控制了崆峒山组砾岩形成。砾岩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可分为早期(231~218Ma)走滑拉张断陷沉积阶段,晚期(231~205Ma)走滑挤压坳陷沉积阶段和末期(205~195Ma)隆升剥蚀改造阶段,其分别与裂变径迹热史重建的砾岩快速增温、缓慢降温、快速冷却三个阶段相对应。崆峒山组砾岩埋藏增温的时刻及其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过程表明,崆峒山组砾岩应为晚三叠世沉积。
宋立军赵靖舟袁炳强刘池洋吴冲龙
关键词:动力学机制晚三叠世
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被引量:11
2005年
根据煤层气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结合中国煤层气的分布情况,将中国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为含气区、含煤层气盆地、富气区、富气带和煤层气藏(田)五级.在这一序列划分方案中首次提出盆地是煤层气富集单元中的重要一级,认为没有煤层就没有煤层气,没有盆地就没有煤层气藏.因此,“盆地”是煤层气藏赋存的重要单元.依据沁水盆地的地质条件和煤层气分布状况将其划分为沁南富气区、东翼斜坡带富气区、西翼斜坡带富气区、西山富气区、高平-晋城富气区等5个富气区.其中沁南富气区是勘探前景较好的富气区.
赵靖舟时保宏
关键词:煤层气沁水盆地煤层气藏
我国东北地区煤层气地质特征及资源分布被引量:4
2004年
通过对东北地区含煤盆地的基本地质情况分析认为,要想在东北低煤阶含煤盆地的煤层气勘探中有所突破,就必须加强保存条件和高含气饱和度地区预测研究;重视二次生物成因气,加强盆地的水动力因素的研究。
刘洪林王红岩杨帆李贵中赵国良
关键词:煤层气勘探方向
盆地原型及其迭加改造分析的思路与方法——以早中生代永梅盆地为例被引量:2
2009年
盆地作为负构造单元,记录了同沉积期的盆地沉降以及盆缘造山带演化的过程,盆地原型面貌、形态及其同期变形的空间展布和配置关系反映了区域动力作用方向和性质,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的叠合关系和历史指示了区域构造演化。在分析盆地原型恢复研究现状基础上,探讨了盆地原型及其迭加改造分析的内容、思路、方法,并以永梅早中生代盆地为例,探讨了永梅盆地由早期西侧前陆原型变成东侧前陆盆地原型的盆地原型及其迭加改造过程,这一过程充分表明了闽粤地区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历程及其动力学机制,也表明了其对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研究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宋立军
关键词:盆地原型
中国大陆煤层气盆地双层次类型划分被引量:7
2009年
查明煤层气盆地类型是确切了解煤层气盆地成藏条件优劣和科学进行煤层气战略开发的关键。从煤层气富集成藏的控制因素出发,采用盆地原型及其迭加改造分析方法,研究了聚煤盆地的时空演化及后期改造特征,结果表明:煤层气盆地内煤层气富集成藏受盆地聚煤期及后期改造类型的控制;煤层气盆地有克拉通内盆地、克拉通边缘或中间陆块盆地、坳陷盆地、裂陷盆地、前陆盆地5种聚煤盆地类型,有断褶热力改造型、断褶改造型、断褶埋藏改造型、断褶埋藏热力改造型、断褶剥蚀改造型、断块改造型、断块埋藏改造型、断块热力改造型、断块埋藏热力改造型等9种改造类型。根据"聚煤盆地原型+改造类型"的煤层气盆地双层次分类方案,将我国64个煤层气盆地划分为23种煤层气盆地组合类型。
宋立军赵靖舟
关键词:煤层气盆地
华北煤田陷落柱的地下水内循环形成机理——以峰峰矿区为例被引量:21
2007年
分析了华北型煤田,特别是峰峰矿区陷落柱的发育规律,提出了陷落柱的地下水内部循环形成机理。认为莫霍面抬高和火成岩体产生的地热异常使得奥灰水产生内部对流循环,导致岩溶发育;论证了地热,特别是亚临界和超临界水对CaCO3溶解的加速作用,认为封闭环境中矽卡岩矿物在形成过程中产生的CO2和灰岩在热解过程中产生的CO2造成CO2分压升高,导致了CaCO3溶解速度的提高。文章还提出了灰岩内对流散热过程中“烟囱”效应,认为强烈对流区的“火苗”形溶洞进一步发展成为最有利于对流的“烟囱”,上覆岩层垮落后即形成陷落柱。据此,还解释了陷落柱边缘导水的原因。
王经明刘文生关永强王军现吴燔
关键词:陷落柱
试论煤层气藏概念与成藏要素被引量:4
2005年
通过对前人煤层气藏概念的调研和对煤层气性质及成藏要素的研究 ,认为 :煤层气藏是在压力封闭作用下 ,吸附煤层气达到相当数量的煤岩体或煤层 ,是煤层气聚集和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基本地质单元。煤层气藏的成藏要素主要包括煤层条件、压力封闭和保存条件。煤层条件是煤层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压力封闭是煤层气藏的必要条件 。
时保宏赵靖舟权海奇
关键词:煤层气煤层气藏成藏要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