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314)

作品数:8 被引量:34H指数:3
相关作者:刘艳辉张磊王少坡孙力平于静洁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市水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污泥
  • 3篇硝化
  • 3篇反硝化
  • 2篇循环式活性污...
  • 2篇脱氮
  • 2篇污水
  • 2篇活性污泥
  • 2篇活性污泥法
  • 2篇CAST工艺
  • 2篇城市污水
  • 1篇藻类
  • 1篇生态城
  • 1篇生态城市
  • 1篇生物除磷
  • 1篇生物脱氮
  • 1篇水环境
  • 1篇水环境治理
  • 1篇同步硝化
  • 1篇同步硝化反硝...
  • 1篇脱氮性能

机构

  • 5篇天津城市建设...
  • 3篇天津市水质科...
  • 2篇天津市环境保...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内蒙古工业大...
  • 1篇天津工业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天津市市政工...
  • 1篇内蒙古纳顺装...

作者

  • 4篇刘艳辉
  • 3篇孙力平
  • 3篇王少坡
  • 3篇张磊
  • 2篇于静洁
  • 1篇刘春光
  • 1篇李佩武
  • 1篇徐凤
  • 1篇李超
  • 1篇李玉友
  • 1篇李莉
  • 1篇崔景东
  • 1篇庄源益
  • 1篇张永锋
  • 1篇马建立
  • 1篇张云霞
  • 1篇郭立
  • 1篇张圆
  • 1篇张征云
  • 1篇钟远

传媒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工业用水与废...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天津城市建设...
  • 1篇环境卫生工程
  • 1篇内蒙古工业大...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6篇2010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厌氧-好氧颗粒污泥SBR处理城市污水的中试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采用中试规模的厌氧-好氧交替式颗粒污泥SBR处理实际城市污水,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处理效果及颗粒污泥的特性。以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经过72 d的培养后,反应器内出现小粒径颗粒污泥。在随后的230 d运行实验中,通过调整曝气阶段的溶解氧浓度、排水体积交换率以及周期运行方式,使得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粒径和比例逐渐增加。在最佳工况运行条件下,反应器中污泥浓度为3 000~4 000 mg/L,SVI值为45~55 mL/g,对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63%、74.02%、68.42%和96.41%,达到了同时脱氮除磷的效果。
季民李超张云霞隋鸿志李欣郭立
关键词:SBR好氧颗粒污泥中试城市污水
硫酸盐对淡水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为了解硫酸盐含量增加对富营养化淡水水体藻类生长及群落演替的影响,对天津市某景观水体藻类进行了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按硫酸盐投加方式分设对照组(G0)、逐步投加组(G1)和一次性投加组(G2).结果表明,向水中投加一定浓度硫酸盐可以抑制原有蓝藻和硅藻生长,而绿藻种类和生物量增加.G0和G1组的种类数和生物量相近但是大于G2组.G0、G1和G2组的平均总生物量分别为98.46、96.09和81.19 mg.L-1.对照组几乎始终是皮状席藻(P.corium)和两栖颤藻(O.amphibia)等蓝藻为第一优势种,而投加硫酸盐的G1和G2组优势种从皮状席藻和小颤藻(O.tenuis)等蓝藻向四尾栅藻(S.quadricauda)、放射多芒藻(G.radiate)和斜生栅藻(S.obliqus)等绿藻演替.群落平均多样性指数与对照组G0(1.49±0.32)相比,投加硫酸盐的G1(1.70±0.18)与G2组(1.68±0.40)均有提高.
钟远樊娟刘春光庄源益
关键词:硫酸盐浮游藻类群落结构
中瑞两国生态城市节能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以瑞典哈马碧滨水新城和中新天津生态城为实例,对生态城市节能进行研究。分析其在交通节能、建筑节能以及能源供给系统方面的经验及达到的效果,对未来城市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艳丽谢华生马建立赵杰张圆王颖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筑能源供给能源节约
CAST工艺常规模式下脱氮性能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研究了有效容积为21.6 L的循环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在常规模式下,处理模拟废水时,有机污染物和氮污染物的去除情况,并分析了反应器脱氮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结果表明,在反应器的运行周期为4 h(进水曝气2 h,沉淀和排水各1 h)好氧区DO>2 mg/L,污泥浓度MLSS稳定在4 000 mg/L时,污泥回流比为20%,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可达90%。对一个典型周期进行监测分析,氨氮去除彻底,出水主要是硝态氮,总氮去除率约为69%。静态试验测得氨氮氧化速率为8.0 mg NH4+-N/(g MLSS.h),硝态氮生成速率为3.3 mg NO3--N/(g MLSS.h)。从实验结果可以分析出,在上面运行条件下CAST工艺脱氮限制性因素是回流比和污泥龄。
张磊王少坡李玉友于静洁刘艳辉孙力平
关键词:生物脱氮循环式活性污泥法硝化反硝化城市污水
常规运行模式下循环式活性污泥工艺除磷性能的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研究了常规运行模式下循环式活性污泥(CAST)工艺对磷酸盐的去除,考察了运行周期内反应器选择区和主反应区中磷酸盐、硝酸盐的浓度变化,并分析了CAST反应器的除磷途径和限制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测定了系统内反硝化聚磷菌所占的比例。研究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后,出水磷酸盐的平均值为1.9mg/L,平均去除率约为62%;系统除磷是在聚磷菌和反硝化聚磷菌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其中反硝化聚磷菌所占比例为81.1%。
王少坡刘艳辉于静洁张磊范志云孙力平
关键词:生物除磷反硝化聚磷菌
曝气量对CAST工艺脱氮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采用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T)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来研究曝气量对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对不同曝气量(AR)下的系统氨氮和总氮去除效率进行了考察,并分析了不同曝气量下主反应区的溶解氧浓度变化.结果表明:三种曝气量(AR1=0.1,m3/h,AR2=0.2,m3/h,AR3=0.3,m3/h)条件下工艺氨氮去除效率为AR3>AR2>AR1,系统总氮去除效率则为AR2>AR1>AR3.0.2,m3/h的曝气量在主反应区形成的溶解氧浓度水平(0.0~2.0,mg/L)有利于工艺脱氮性能的提高.
徐凤李佩武刘艳辉
关键词:循环式活性污泥法同步硝化反硝化曝气量脱氮性能
化学混凝法处理酸洗磷化综合废水的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为了确定适用于酸洗磷化废水的混凝剂及相应的最佳操作条件,以COD为主要考察指标,进行了一系列混凝试验。结果表明,在所选取的混凝剂中,氯化亚铁对试验原水的混凝效果最好,进一步试验确定的最佳操作条件为:氯化亚铁投加量为200mg/L,pH值为7.0,快速搅拌(搅拌强度300r/min)1min,慢速搅拌(搅拌强度90r/min)15min,沉降1h,此时,废水中COD的去除率可以达到40%。
张磊孙力平王少坡刘艳辉
关键词:化学混凝
新型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器的设计被引量:1
2014年
针对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器因应力腐蚀和盐析产生的设备损害问题,研发了一种新型夹套式釜式反应器。反应器主要由内筒、外筒和内筒固定板组成,并在内筒装填了吸附材料。反应器的内筒材质选用316L不锈钢,名义厚度为4mm,许用外压最大为2.3MPa;外筒材料选用304不锈钢,名义厚度为24mm,在温度575℃下的许用应力为79MPa。反应器内装填的吸附材料为活性硅,可以对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无机盐进行吸附脱盐。该反应器可以避免应力腐蚀的产生,同时减少了无机盐在反应器内壁的析出和附着,避免了无机盐沉积引起的管道堵塞,从而保证设备的长期安全运行,延长反应器的使用寿命。
单玉海张建民郜俊崔景东张永锋
关键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器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水环境治理措施与建议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控源-截污-提升生态自净能力为主线,通过系统分析、结构优化、工程建设规划和科学管理,实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污染负荷和净化能力动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西区景观水体环境系统...
张征云李莉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