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C840024)

作品数:4 被引量:43H指数:4
相关作者:赵军钱光人单福征於家邰俊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大学创新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透水
  • 2篇不透水
  • 1篇典范对应分析
  • 1篇多度
  • 1篇实证
  • 1篇水质
  • 1篇碳排放
  • 1篇土地利用
  • 1篇企业
  • 1篇企业环境
  • 1篇企业环境绩效
  • 1篇重要度
  • 1篇利益相关者
  • 1篇环境绩效
  • 1篇绩效
  • 1篇河流
  • 1篇河流水
  • 1篇河流水质
  • 1篇河网

机构

  • 4篇上海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钱光人
  • 4篇赵军
  • 2篇单福征
  • 1篇林逢春
  • 1篇许云峰
  • 1篇杨凯
  • 1篇於家
  • 1篇邰俊

传媒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水利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河网城市不透水面的河流水质响应阈值与尺度效应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河网城市持续扩展的不透水面显著影响区域环境水文过程。本文以上海地区为例构建河网城市的研究方案,以水环境断面缓冲区为多尺度水文单元,对区域水环境质量与总不透水面(TIA)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总不透水面比率(PTIA)与主要水质指标之间呈现出非线性相关关系,存在阈值效应(PTIA=60%)。当PTIA<60%,水环境质量与PTIA未有明显关联关系;当PTIA>60%,水环境质量随PTIA增加呈显著指数上升趋势;区域总不透水面比率与水中的溶解氧(DO)之间表现为简单的线性响应关系,随PTIA增加而单调递减;TIA与区域水环境质量间阈值效应没有呈现明显的尺度效应,从河岸带尺度到最大缓冲区尺度内,不同汇水单元尺度下的阈值效应十分接近。
赵军杨凯邰俊钱光人
关键词:河网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环境绩效驱动机制及实证被引量:9
2011年
基于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环境绩效可能存在的驱动响应关系,提出将企业主体、政府部门、投资者、消费者、社区公众作为5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构建了企业环境绩效的驱动因子体系.选取2008年度国内300强企业作为初始样本,详细整理其公开的环境信息,筛选确定以环境信息公开相对完善的41家企业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企业环境绩效与驱动因素的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企业主体是环境绩效的主导驱动因素,政府部门和投资者是环境绩效的重要推动因素,而消费者和社区公众对环境绩效未有显著影响;典范对应分析表明,企业环境绩效驱动因素可归为3类,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总解释能力达到80.7%;53.66%的案例企业分别受到企业环境管理能力、政府环境规制、企业环境风险等因素的独立作用,而其余企业则受多因素共同作用.
赵军吴玫玫钱光人林逢春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典范对应分析
河网城市不透水面的河流生态系统响应:方法论框架被引量:7
2012年
河网城市不透水面快速扩展,已成为影响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理解掌握区域不透水面与河流生态系统之间的压力响应关系十分必要。以国外研究为重点,从不透水面的识别技术方法、流域不透水面与河流生态系统状况之间的压力响应关系、不透水面在流域土地利用规划调控和河流管理应用等三个方面,回顾了不透水面研究的主要进展,特别对不透水面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阈值效应进行了较细致梳理。从研究区域、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决策应用等四个方面,讨论了当前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结合河网地区较为特殊的水文地貌特点,提出了河网城市开展相关研究的主要任务,认为必须解决的若干关键技术方法问题包括:不透水面实地调查方法及与有效不透水面转换、汇水单元及其多尺度体系、压力响应体系构建,以及数据分析技术方法等。最后以上海地区为案例,分析了河岸带尺度上的不透水面与河流生态系统之间的压力响应关系。这一研究体系框架试图为相关实证研究提供可实际操作的方法论参考。
赵军单福征许云峰钱光人
上海郊区快速工业化的土地利用及碳排放响应——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被引量:17
2011年
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大城市郊区传统农业用地向工业及其他非农用地的转变,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的碳源/碳汇和碳排放。基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1989年、2000年、2006年和2009年等四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近20年来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张江高科技园区在工业化进程中,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及其相互转化程度非常剧烈,89.3%的农业用地萎缩,其中转变为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等为主导变化类型,占所有变化面积的27.98%和19.01%;②区域工业用地扩张所带来的碳排放量显著增加,2009年碳排放量为82.018万t,而由于耕地等碳汇面积持续减少,碳吸收量仅为0.569万t,由此造成的碳赤字达906km2,相当于园区面积的36.24倍,是整个浦东新区面积的1.72倍。
单福征於家赵军钱光人
关键词:土地利用多度重要度碳排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