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010-Z21)

作品数:7 被引量:49H指数:4
相关作者:张洁李俊红丁志强姚宇卿陈锋更多>>
相关机构:洛阳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小麦
  • 4篇水分
  • 3篇深松
  • 3篇深松覆盖
  • 3篇作物
  • 2篇叶面
  • 2篇叶面积
  • 2篇叶面积指数
  • 2篇玉米
  • 2篇水分利用
  • 2篇水分利用效率
  • 2篇土壤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普通小麦
  • 2篇籽粒
  • 2篇籽粒硬度
  • 2篇利用效率
  • 2篇干物质
  • 2篇PUROIN...

机构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洛阳农林科学...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周口市农业科...

作者

  • 4篇姚宇卿
  • 4篇丁志强
  • 4篇李俊红
  • 4篇张洁
  • 2篇董中东
  • 2篇崔党群
  • 2篇尚晓丽
  • 2篇陈锋
  • 2篇吴剑峰
  • 1篇蔡典雄
  • 1篇吴会军
  • 1篇张福彦

传媒

  • 3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土壤与作物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一年两熟双深松覆盖下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研究
2013年
对豫西旱区双深松覆盖下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产量、干物质及叶面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双深松覆盖下小麦和玉米的产量达5561.5kg·hm-2、6428.1kg·hm-2,分别较传统耕作增产15.9%和7.8%,增产显著。小麦、玉米在成熟期双深松覆盖处理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传统耕作高2.95g、54.6g。叶面积指数变化均为单峰曲线,其中,小麦LAI变化呈"S"型曲线,玉米LAI呈"抛物线"状。在整个生育期中双深松覆盖处理下小麦、玉米LAI始终大于传统耕作。且在生育后期LAI下降缓慢,能延缓作物叶片衰老,维持较长的叶片功能期,制造更多的同化产物。图5,表2,参5。
李俊红李俊红姚宇卿张洁丁志强张洁
关键词:小麦干物质叶面积指数
垄作覆盖下小麦、玉米产量、土壤碳素转化及水分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研究了旱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垄作覆盖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内防渗精确水分池内,设置垄作覆盖、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对照)3个处理,结果表明,(1)垄作覆盖下作物增产显著,小麦较对照增产11.05%,玉米增产32.40%;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36 kg/(mm.hm2),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72kg/(mm.hm2)。(2)垄作覆盖提高了0~200cm土壤含水量,为小麦、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3)垄作覆盖下0~5cm、5~10cm土层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小麦田分别较对照增加了39.7mg/kg、27.5mg/kg,玉米田分别较对照增加了52.1%、61.2%。(4)垄作覆盖下微生物量碳含量:小麦田0~5、5~10、10~20cm土层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20.7mg/kg、158.6mg/kg和132.2mg/kg;耕层微生物量碳平均含量较对照高94.1%;玉米田0~5cm、5~10cm土层分别较对照高167.2mg/kg、78.2mg/kg,10~20cm与对照比差异不明显。垄作覆盖技术既可提高0~200cm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又可显著提高0~5cm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利于小麦、玉米高产稳产。
吕军杰李俊红檀尊社丁志强张洁吴剑峰杨妮娜姚宇卿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垄作覆盖小麦玉米
双免耕覆盖对旱地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为探索双免耕覆盖对旱地一年两熟下小麦和玉米的增产效应,探讨了双免耕覆盖对旱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土壤水分含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免耕覆盖下小麦、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总体均高于传统耕作处理,2008-2009年和2009-2010年小麦生育期内0~100、100~200cm土壤含水量分别较传统耕作处理高8.4%、12.2%和3.4%、8.2%;2009和2010年玉米生育期内0~100、100~200cm土壤含水量分别较传统耕作处理高10.6%、10.6%和7.8%、5.9%。2008-2009年和2009-2010年双免耕覆盖下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率均极显著高于传统耕作处理,分别提高10.6%和11.1%、17.4%和12.2%、10.3%和11.0%。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双免耕覆盖有利于提高小麦穗数和玉米穗粒数。综上,双免耕覆盖有利于提高土壤含水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率,进而有利于提高小麦穗数和玉米穗粒数,最终提高作物产量。
李俊红丁志强杨妮娜姚宇卿吕军杰张洁
关键词:旱地小麦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籽粒硬度相关基因分子鉴定及其对产量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以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为材料,通过对其籽粒硬度相关基因的鉴定,明确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的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规律,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优异基因资源。【方法】利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SKCS)、PCR扩增、酶切以及DNA测序技术,对来自黄淮麦区109份小麦新品系的籽粒硬度表型、puroindo1ine基因型及其puroindo1ine b-2的不同等位变异类型进行了鉴定与分析。【结果】黄淮麦区材料中硬质麦比例较高,为61.5%。混合型和软质麦比例较低,分别为15.6%和22.9%,硬度指数范围较宽,为3.2—82.6。在硬质麦的puroindo1ine基因型检测中,发现有Pinb-D1b、Pinb-D1p和Pina-D1b共3种类型,其中,Pinb-D1b所占比例最高,为86.5%,Pinb-D1p和Pina-D1b分别为7.5%和6.0%。通过对puroindo1ine b-2变异检测,发现在调查的所有小麦材料中,D和A基因组上均含有Pinb-D2v1和Pinb-A2v4,其中,86份小麦品种(系)B基因组上的基因型为Pinb-B2v3,剩余的23份材料为Pinb-B2v2。通过对位于普通小麦B基因组puroindo1ine b-B2的2个基因型进行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发现Pinb-B2v3变异的小麦品种(系)在穗粒数、单穗粒重、旗叶长和旗叶面积上均显著高于Pinb-B2v2变异类型的小麦品种(系),同时Pinb-B2v3变异类型小麦的千粒重、小穗数、粒长、粒宽和旗叶宽等性状也略高于Pinb-B2v2变异类型的小麦。【结论】在黄淮麦区109份小麦新品系中,硬质麦比例较高,混合型和软质麦比例较低。硬质麦中,Pinb-D1b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在puroindo1ine b-2基因位点上,Pinb-B2v3变异类型小麦的产量相关性状略优于Pinb-B2v2变异类型小麦。
张福彦陈锋董中东尚晓丽崔党群殷贵鸿
关键词:普通小麦籽粒硬度PUROINDOLINE产量性状
中国小麦历史品种puroindoline基因等位变异检测被引量:2
2011年
小麦籽粒硬度是市场分级和定价的重要依据,由位于5D染色体短臂的一对主效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控制。为了解我国早期小麦品种的硬度分布规律,本试验以来自全国10个省市的126份历史品种和高代品系为材料,对其SKCS硬度和基因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历史品种中软质麦所占比例较高,为42.9%,显著高于先前报道的我国当前主栽冬麦品种中的软质麦比例;硬质麦所占比例为44.4%,显著低于先前报道的我国主栽冬麦品种中的硬质麦比例。各种puroindoline变异类型中,Pina-D1b类型和Pinb-D1b类型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42.9%和39.3%,其余硬质类型均为Pinb-D1p类型,为17.8%。截至目前,所发现的Pinb-D1p类型均在中国品种中,由于早期中国与其他国家种质资源交换较少,因此,中国可能是Pinb-D1p类型的起源地。在对各种puroindoline类型的硬度比较后,发现除各种puroindoline变异类型与野生型硬度差异达显著水平外,Pina-D1b类型硬度值也显著高于Pinb-D1b和Pinb-D1p类型,而后二者之间硬度没有显著差异。
陈锋尚晓丽董中东崔党群
关键词:普通小麦籽粒硬度PUROINDOLINE基因
保护性耕作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变化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1999~2009年),在豫西旱区坡度为8°的黄土坡耕地上,研究了连续10年来免耕覆盖、深松覆盖和传统耕作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保护性耕作的实施随着年份的增加表现出增产效果,欠水年增产显著,丰水年增产较少,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增产效应不同。其中免耕覆盖在5年以后表现稳定增产,产量幅度为3857~5547 kg hm-2,10年间平均增产4.42%。深松覆盖在所有年份均表现增产,10年间有9年较传统显著增产,增产幅度为5.2%~20.9%,产量幅度为4593~5844 kg hm-2,10年间平均增产8.67%。(2)在半湿润的豫西北旱区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夏休闲期和小麦生育期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下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传统耕作,在干旱年份差异更明显。(3)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下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的变异系数高于传统耕作,且有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说明二者有利于降水的入渗和蓄水保墒。(4)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可有效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干旱年份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幅度也较大。10年免耕覆盖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0.02 kg m-3,深松覆盖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0.05 kg m-3。
李俊红吕军杰丁志强张洁姚宇卿蔡典雄吴会军于新峰
关键词:深松覆盖免耕覆盖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冬小麦产量
双深松覆盖对丘陵旱区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6
2013年
为探索双深松覆盖对丘陵旱区一年两熟制下小麦、玉米的增产效应,分析了双深松覆盖对丘陵旱区一年两熟制下小麦、玉米土壤水分含量、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深松覆盖处理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传统耕作处理,其中在小麦生育期较传统耕作处理高7.8%~12.8%,在玉米生育期较传统耕作处理高6.8%~9.3%。双深松覆盖处理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小麦、玉米生育期内分别较传统耕作处理高22.2%~60.7%、19.6%~39.9%。双深松覆盖处理小麦、玉米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始终大于传统耕作处理,增加幅度分别为28.4%~91.8%、6.7%~63.5%。双深松覆盖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为22.8kg/(hm2·mm),较传统耕作处理高39.9%,小麦和玉米的总产量达11 989.5kg/hm2,较传统耕作增产11.4%,差异极显著。由此可见,双深松覆盖可提高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作物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叶面积指数,进而提高产量。
李俊红姚宇卿吕军杰张洁丁志强于新峰
关键词:丘陵旱区水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