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C840033)

作品数:5 被引量:41H指数:3
相关作者:马凤鸣景晓芬李世平陈玲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农民
  • 3篇农民工
  • 3篇民工
  • 2篇社会排斥
  • 1篇代际支持
  • 1篇意愿
  • 1篇姻亲
  • 1篇姻亲关系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人力资本
  • 1篇社会
  • 1篇社会适应
  • 1篇社会网
  • 1篇社会网络
  • 1篇生产过程
  • 1篇农村
  • 1篇珠三角
  • 1篇资本
  • 1篇文化
  • 1篇文化适应

机构

  • 3篇西南大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3篇马凤鸣
  • 2篇李世平
  • 2篇景晓芬
  • 1篇陈玲

传媒

  • 2篇西北人口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城市问题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姻亲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从代际支持的角度被引量:10
2012年
本文从社会支持来源的角度,利用CGSS2006的数据,通过比较不同时代姻亲支持作用的大小,分析了姻亲关系随时代的变化趋势及造成姻亲关系变化的影响因素。经过分析发现随着时代的前进,姻亲关系呈逐渐强化的趋势,并且这种强化在父辈对子辈的支持方面表现更为明显,影响姻亲关系强化的因素有女性地位的提高、子女数的减少、和城市化市场化程度提高等。同时还发现,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在姻亲关系的强化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景晓芬李世平
关键词:姻亲
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排斥被引量:21
2011年
城市空间不仅是物理空间,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中国的社会变迁在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建国初期的较为均等的城市空间分配到改革开放后的城市空间分异,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变迁。分析了变迁过程中存在的基于结构和个体层面的双重空间社会排斥,并指出这两方面的排斥力造成了目前城市空间分异的现象。
景晓芬李世平
关键词:空间分异社会排斥
西部城市农民工双重社会适应研究——基于重庆的问卷调查被引量:3
2012年
论文通过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重庆市农民工城市和农村社会适应状况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影响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的因素。农民工城乡社会适应水平都不高,城市职业适应和生活适应高于农村,农村文化适应比城市文化适应更好。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教育程度、收入、打工时间、和配偶一起打工、社会剥夺感、政府帮助等对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的不同方面有显著性影响。
马凤鸣陈玲
关键词:农民工文化适应
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基于重庆和珠三角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通过实证调查资料对重庆和珠三角地区影响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排斥在两地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人力资本中的教育程度、语言能力和打工地生活时间对农民工的城市社会适应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降低农民工的社会剥夺感,增强其对城市的心理认同;构建以社区和家庭为主的社会支持网络;促使农民工社会角色的转变;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使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就成了促使农民工提高城市社会适应水平的首要策略。
马凤鸣
关键词:农民工人力资本社会网络社会排斥
农民工双重社会适应对流向意愿的影响
2012年
利用珠三角地区和重庆2地的农民工调查数据,研究了农民工城乡社会适应状况对流向意愿的影响。基于Logistic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和农村社会适应状况是影响农民工流向意愿的基本因素,城市文化适应和职业适应对农民工定居城市有显著地正向影响,农村生活适应和职业适应水平低的农民工越可能选择定居城市,但城市生活适应和农村文化适应对农民工流向意愿没有显著性影响。性别、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对流向意愿有显著性影响,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之间并没有显著区别。
马凤鸣
关键词:农民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