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109B03)

作品数:8 被引量:64H指数:5
相关作者:李娟张重义牛苗苗范华敏杜家方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农业大学山东大学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地黄
  • 5篇连作
  • 4篇连作障碍
  • 3篇源库
  • 2篇源库关系
  • 2篇生态
  • 2篇生态改良
  • 2篇土壤
  • 2篇内源
  • 2篇内源激素
  • 2篇人参
  • 2篇老参地
  • 2篇剪叶
  • 2篇参地
  • 1篇丹参
  • 1篇药学
  • 1篇有益菌
  • 1篇有益细菌
  • 1篇源库比
  • 1篇皂苷

机构

  • 4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长春医学高等...
  • 2篇长春市养正高...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天津大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3篇牛苗苗
  • 3篇张重义
  • 3篇李娟
  • 2篇陈新建
  • 2篇杜家方
  • 2篇温学森
  • 2篇范华敏
  • 2篇王月珍
  • 2篇汪岩
  • 2篇马千里
  • 1篇刘舒
  • 1篇李改玲
  • 1篇谭亚男
  • 1篇马汇泉
  • 1篇黄璐琦
  • 1篇刘德辉
  • 1篇尹文佳
  • 1篇林文雄
  • 1篇王康才
  • 1篇郭亚勤

传媒

  • 2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草药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吉林农业(下...
  • 1篇北京农业(下...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株克服地黄连作障碍有益菌的鉴定及其LuxAB基因标记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研究对克服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连作障碍有益的43号菌的性质及其对地黄连作障碍的作用效果。[方法]利用细菌16S rDNA的保守序列进行比对,结合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和生理生化等特征对筛选得到的能够克服地黄连作障碍的43号菌进行鉴定;利用LuxAB发光酶基因对其进行标记,经抗性平板筛选,滴加葵醛在暗室进行检测,看是否得到了重组菌株;比较标记前后菌株对培养基中加入生地提取液的组培苗的作用效果。[结果]鉴定结果表明,43号菌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检测结果表明,得到重组菌株,命名为C-43。经过比较,标记前后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基本没有变化,确定C-43对克服地黄连作障碍仍然有益。[结论]经过标记后的恶臭假单胞菌C-43号菌可用于后续的大田研究。
谭亚男马汇泉温学森刘舒
关键词:地黄恶臭假单胞菌生理生化特性RDNA
地黄源库关系的变化及其与连作障碍的关系
研究连作地黄源库关系,探讨地黄的连作障碍机制。通过正茬剪叶模拟连作地黄光合源不足条件下,测定分析植株源与库的关系,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连作地黄光合产物的分配及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剪叶处理对植株的影响不能达到连作障...
张重义牛苗苗李娟杜家方尹文佳杨艳会陈新建
关键词:地黄连作障碍剪叶内源激素源库关系
文献传递
生态改良技术对老参地人参皂苷含量影响研究
2014年
目的:利用丛枝菌根菌、EM菌、NEB菌剂结合发酵玉米秸秆粉等物质对老参地进行改良后栽参。方法:正交实验设计法。结果:各处理的人参根部总皂苷含量都较CK高,提高幅度在13.11%~20.77%。结论:这种方法有效改善了老参地土壤的微生态环境,有利于人参的生长和有效物质的积累。
马千里金晶茹王月珍汪岩
关键词:老参地生态改良人参总皂苷
剪叶对地黄生长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通过对正茬地黄不同生长阶段,进行不同程度的减源(叶片)处理,探讨地黄块根(库)的膨大与源库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分析源库比改变条件下地黄不同时期的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及糖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随着剪叶(T1,T2,T3)程度的加大,植株地上、地下生长速度降低,相对于不剪叶处理块根膨大抑制率依次为17.53%,33.41%,59.47%,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源产物合成能力不足,抑制了根系活力,地上、地下糖含量减少。结论:地黄块根的膨大,并不是单一由源的大小所决定,而是植株地上地下源库相协调平衡的作用结果,叶绿素含量可以作为其光合源能力的一个指标,地黄根系活力降低、糖含量下降影响植株生长和块根膨大。
牛苗苗范华敏李娟杜家方陈新建张重义
关键词:地黄源库比根系活力可溶性糖
分子生药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分子生药学为生药学与分子生物学有机融合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本文分析了分子生药学产生的背景、意义,介绍了分子生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生药分子鉴定、药用动植物的系统进化、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的评估及保存、药用动植物濒危机制及保...
黄璐琦肖培根郭兰萍高文远
关键词:分子生药学生药学
文献传递
生态改良技术对老参地土壤酶活性影响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利用丛枝菌根菌、EM菌、NEB菌剂结合发酵玉米秸秆粉等物质对老参地进行改良后栽参。方法正交实验设计法。结果: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10.54%-35.41%;脲酶活性提高1.16%-44.64%;磷酸酶活性提高18.84%-47.71%;蔗糖酶活性提高5.16%-19.62%。结论:这种方法有效改善了老参地土壤的酶活性,有利于人参的生长和有效物质的积累。
马千里金晶茹王月珍汪岩
关键词:老参地生态改良土壤酶活性人参
铜、锌对丹参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通过砂培试验研究了铜、锌对丹参根重、丹参根中3种丹参酮的含量及其累积量的影响以及铜、锌在丹参体内的迁移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丹参根重和3种丹参酮的含量及累积量均随着铜、锌处理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丹参根藿的增加幅度以生长初期为最大,末期为最小;而丹参酮的累积量的增幅则以生长初期和前期最大。对3种丹参酮含量的动态监测表明,铜、锌处理后60 d,3种丹参酮含量最低,随着时间的推移,丹参酮的含量逐渐增大,到120 d达到高峰期,150 d时又开始下降。丹参地上部和地下部铜、锌的含量均随处理浓度增高而增大,而且铜、锌主要累积在丹参地下部分。另外,地上和地下部铜、锌的含量均随时间的推移而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处理后150 d时达到最大值,180 d时则稍有降低。
汪斌郭亚勤谈献和王康才刘德辉代静玉
关键词:丹参砂培
地黄源库关系的变化及其与连作障碍的关系被引量:15
2011年
通过正茬剪叶模拟连作地黄光合源不足条件下,测定分析植株源与库的关系,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连作地黄光合产物的分配及内源激素的变化,以探讨地黄的连作障碍机制。结果表明:剪叶处理对植株的影响不能达到连作障碍程度,其库容及其活性大于连作地黄;连作地黄出现光合产物滞留于地上部,库的活性影响了植株光合产物向库的运输,在生长前期植株内源激素发生了变化;因此断定,连作地黄库容及其活性过低是限制地黄块根膨大的重要因素,库通过不同激素对源的反馈调节,抑制了地上源的光合能力及光合产物向库的分配,导致连作障碍。
牛苗苗李娟杜家方尹文佳杨艳会陈新建张重义
关键词:地黄连作障碍内源激素源库关系
土壤细菌对地黄试管苗和盆栽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地黄连作障碍的原因和筛选可能具有缓解作用的有益菌。方法将已分离纯化的土壤细菌菌株接种到试管苗和盆栽苗基部,分别于30 d和60 d后收获,测量苗质量等指标。结果组培试验表明48个菌株中,有11个对地黄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另外11个具有抑制或致死作用;盆栽试验揭示16个菌株对地黄苗具有促进作用,13个菌株具有抑制或致死作用。结论土壤细菌对地黄苗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地黄种植可能导致根际细菌菌群失衡,施用有益细菌可能是解决地黄连作障碍的有效措施。
王学翠温学森杨德奎
关键词:地黄土壤细菌连作障碍有益细菌
连作地黄的生理生态响应与品质评价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以盆栽正茬、重茬和连作2年的"温85-5"地黄品种为实验材料,分析地黄生理生态及品质变化情况,探讨连作自毒作用对地黄生理生化特性及其品质形成的影响。方法:测定分析不同连作条件下地黄光合作用、根系活力、植株体内保护酶系统及MDA含量等相关指标,并应用HPLC法分析评价了地黄品质。结果:连作致使下茬地黄的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作用能力下降,根系活力减弱;地黄植株内由于连作造成的自由基增多,引起植株内保护酶POD,SOD,CAT活性增强,MDA含量升高,且药效成分含量降低;且伴随着连作年限增加,这种影响作用更强。结论:连作影响了地黄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及光合作用能力,引起植株的抗氧化系统紊乱,导致地黄的生长受阻,致使药材品质下降。
张重义李改玲牛苗苗范华敏李娟林文雄
关键词:地黄连作光合指标保护酶系统生理生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