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ZD078)
- 作品数:12 被引量:17H指数:2
- 相关作者:胡俊飞王东昌李游毛郭平黄念然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长江师范学院四川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资本市场与现代文艺的发生、演化与转型被引量:1
- 2013年
- 文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纠葛盘根错节,端繁绪杂,迄今仍是文艺研究中尚未彻底厘清的重要课题。以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为指导,现代文艺观念的发生与创作实践的展开,资本的孕育与促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借助市场的平台与力量,现代文艺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经由审美愉悦的满足而在感性力量上获得空前深广的解放,同时凭依托于资本市场的沙龙、杂志、讲座、学科建制与网络等为载体,文艺实践从古典形态的寄身附庸性存在渐趋衍化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影响、介入甚至左右社会历史进程与价值取向生成的现代公共场域。文艺创作在审美质地上量胜于质、趣味低俗的乱象,在市场的推助下被凸显与放大,但后者并非前者根本的、甚至真正的"元凶"。由于市场经济自身具有的调节过滤机制和艺术消费者积极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现代文艺创作的艺术性和商品性一般会达至动态平衡,我们并不需对市场之于文艺的伤害过于焦虑与担忧。审美是资本主义机制提取并生发出的一套论证资本主义文化合法性、抑制异质因素对资本抵抗的话语,以其为尺度贬斥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势将自陷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失据窘境。资本高度集中运作和新兴媒介技术深度介入,令以个体精神与审美创造为特质的现代文艺正遭受严重挑战,文学艺术实践面临深刻转型。
- 胡俊飞
- 关键词:资本市场现代文艺感性解放
- 马克思艺术生产论视野中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被引量:3
- 2016年
- 针对当今中国文艺学界盛行的质疑、否定甚至批判科学技术的思潮,笔者认为应该回到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中去,在这一理论的基本框架下探讨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关系。这一视角可以将我们引导到对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辩证关系的深入探讨中,这一辩证关系是探讨现代科技与文学艺术关系的前提和基础。这一视角也有利于我们把科学技术以及它们在艺术生产中的具体体现技术、技巧、手段、方法等凸显出来,使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得到充分的关注。通过这样的探讨,我们得出马克思对现代科技与文学艺术关系的较为辩证的看法:现代科技和文学艺术可能在局部上、短期内、表面上存在着差异、矛盾和冲突,但是在长远上、整体上、根本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存在着统一、和谐、共生的一面,而且这在文学艺术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相应地,现代科技也对文学艺术主要地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此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并且推动这一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实现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的健康发展。
- 王东昌
- 关键词:文学艺术
- 唯物史观下当代文学批评中的“非民族”论批判被引量:2
- 2014年
- 永生/消亡论、文化想象建构论和反现代性论是当代文学批评中"非民族"论的三种主要形态,它们均建立在非物质的历史虚无论基础上。"民族"是一种历史现象与历史范畴,不是一个仅在思想或情感层面抽象发生的存在,不是一种纯然"文化想象"与"象征建构"的产物,它的兴起是以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为基础的,经济与政治因素是民族形成与演化中的决定性力量。那种认为民族在最近即将终结的论调与民族永生论一样,是缺乏历史依据的臆想。所有民族国家的建立均是现代性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类获取全面解放征程中的前提条件与必要步骤,文艺的民族化与现代化实是相依互补而非对立割裂的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个体与民族之间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不加辨析地认为民族必将阻挠人的现代化是一种武断偏颇之论。如同民族性并非与世俱来、天生正义一样,它也并不具有全然和永久的正当性,肯定民族性的同时不能走向将其圣化的另一极端。
- 胡俊飞李游
- 关键词:当代文学批评非历史化反现代性
- 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论述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被引量:2
- 2012年
-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论述精辟且自成体系,他们对民族属性深刻辩证的理解,应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标举的立场基点。马克思、恩格斯拒绝民族虚无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摒弃民族沙文主义与抱残守缺心态,鼓励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警惕价值立场暧昧的普遍主义,其开放性的民族主义品格是理解与反思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自身境遇,澄清中国当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某些论争的重要思想理论资源。马克思对民族与人类解放关系的科学揭示,对于洞彻后殖民批评的悖论与危险,透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对第三世界文学暗含着的黑格尔主—奴关系的隐喻结构,具有重要学理价值。不管是后殖民批评,还是对第三世界怀有善意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都不可能代替第三世界的民族完成自身的文艺批评理论建构。
- 胡俊飞
- 关键词:恩格斯民族文学批评
- 后殖民理论的民族观批判
- 2016年
- 后殖民主义论述作为全球化语境下的理论探索,检视、扬弃和汲取其民族观是拓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开放的民族主义"观的可行途径。后殖民理论肯定民族主义是摧毁殖民体系和重振文化的有力武器,认识到民族国家和文化建设、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同构性,主张反思、解构和置换反殖民的民族主义的本质主义和二元论思维,强调民族的建构性、关系性和历史性,指明民族主义的新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方向,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开放地理解民族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然而其思想上的乌托邦性在政治上掩盖了民族间不平等权力关系、为跨国资本开道张目的右翼性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惧。
- 胡俊飞
- 关键词:后殖民理论民族观
- 民族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的质疑、辩护与重释
- 2015年
- 以伊格尔顿、詹姆逊、安德森和阿赫默德等为代表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把如何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置于自己批判理论中一个十分显要的位置。通过对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性质、内涵与功能的细致考辨,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质疑了旧有意义的民族主义潜藏的二元对立和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可能导致的种族主义、排外、封闭和对抗的危险,民族国家对于社会革命和人类解放而言是一个狭隘、扭曲和异化的组织形式。尽管如此,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并没有因为对民族主义的质询而彻底否定它,相反在清算民族主义的大背景下为它作了审慎的辩护,他们均肯定民族主义在结束殖民制度中曾发挥的进步作用,对于今天的解放政治而言,民族国家依然是"唯一的现实领域与解释框架";另外,坚持民族差异性在抵抗资本主义全球文化趋同化上仍具有战略意义。在质疑和辩护的基础上,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对民族的内涵予以了多种方案的重释,主要包括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伊格尔顿和阿赫默德"个别与普遍之统一的相关物"以及詹姆逊"表示自我和他者的关系性范畴"等民族论,它们都从某个方面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民族论。
- 胡俊飞
- 互文视域下马克思“希腊艺术典范性”论述被引量:1
- 2012年
- 谈论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是西方近现代文艺理论与美学思潮演进中一个不容绕开的话题,马克思关于古希腊艺术典范性的论述是在这一话语语境下阐发,本身亦构成这一学术谱系链条上的重要一环。马克思在何种意义层面阐释古希腊艺术的"迄今仍不可企及"的审美价值,它与马克思艺术观如何关联,这些问题被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不平衡性"命题的思考长期遮蔽。本文认为,马克思在迥异于从维柯、荷尔德林到席勒等人的路径,亦超越了黑格尔的意义层面上,从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艺术生产论出发,认为相比现代社会"人"处于由其与艺术生产、牟取剩余价值等联结起来的利益链条的末端,古代社会"人"作艺术生产的直接和最终目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古代艺术作品中更为鲜明和凸显。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古希腊艺术确实显得比现代艺术"崇高得多"。
- 胡俊飞李游
- 从中西比较看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科技观
- 2015年
- 当今中国,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现代科技也获得了高速发展并日益进入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对文学艺术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本文通过与西方人文主义科技批判传统的比较,发现在现代科技以及现代科技与文学艺术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作家由于和西方在发展现实、历史境遇、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产生了不同于西方的科技观,即受中国独特语境制约而产生的以建构性为主的肯定态度,但也不完全忽视它局部的消极影响。这种辩证态度和中国立场有利于中国在新的科技社会语境下建构文学艺术的中国形态。
- 王东昌
- 关键词:中西比较文学创作科技观
- “马克思文学批评的理论形态”论:历史梳理与理论反思
- 2018年
- 马克思文学批评是否具有系统、独特的理论形态,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察有着相异的判断和认识。从恩格斯到普列汉诺夫的早期,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文学批评本身不构成理论形态,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蕴含着一套待建构的批评理论。恩格斯将马克思文学批评的理论形态过于简单地阐释为"认识—反映论",而"人类学模式"则是由普列汉诺夫在理解马克思文学批评基础上开创的第一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形态。从里夫希茨到韦勒克的中期,人们开始承认马克思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性,但马克思文学批评在理论性质上被曲解为西方现代文论的一支和一般的文学社会学,马克思文学批评理论的独异性事实上遭到否认。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近期,人们先后从整体论、问题域和文献学的视野和方法重新考察和说明马克思文学批评的理论形态问题,弥补了之前研究思路的局限性,特别是问题域和文献学的视野为当代马克思文学批评理论形态探究开辟了富于生机的新径。
- 胡俊飞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问题域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被引量:7
- 2012年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是中国几代学人不断寻求其实践形式和理论形态相统一、政治方向和文化模式相融合的动态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分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发生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发展与变异、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多元建构实践三个基本阶段。总结这一历史进程的经验得失,将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当代形态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 黄念然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