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575122)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郭俊盛秦芝林茂盛范芳丽丁华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核科学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 2篇核科学技术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单次
  • 1篇电解
  • 1篇电解法制备
  • 1篇英文
  • 1篇粘红酵母
  • 1篇生物吸附
  • 1篇衰变
  • 1篇重水
  • 1篇微粒
  • 1篇稀土
  • 1篇稀土元素
  • 1篇毛细管
  • 1篇酵母
  • 1篇光度
  • 1篇光度法
  • 1篇光度法测定
  • 1篇光谱
  • 1篇核科学
  • 1篇红酵母
  • 1篇红外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近...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兰...

作者

  • 5篇秦芝
  • 5篇郭俊盛
  • 4篇丁华杰
  • 4篇吴晓蕾
  • 4篇范芳丽
  • 4篇林茂盛
  • 3篇张丽娜
  • 3篇雷富安
  • 3篇白静
  • 2篇甘再国
  • 2篇马健
  • 1篇吴王锁
  • 1篇李立武
  • 1篇李小飞
  • 1篇雷祥国
  • 1篇刘洪业
  • 1篇范红梅
  • 1篇杨维凡
  • 1篇肖国青
  • 1篇徐岩冰

传媒

  • 3篇原子核物理评...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同位素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单次分子镀法制备Sm和Eu厚靶被引量:2
2008年
研究了在异丙醇-硝酸体系中单次分子镀流程制备Sm和Eu厚靶的实验条件。确定了在20μm铍箔上进行Sm和Eu分子镀实验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两极间距3cm,电流密度3.8mA/cm2,分子镀过程持续1h。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分子镀的沉积效率均高于95%,所制备Sm和Eu靶膜的厚度分别在1.6和1.5mg/cm2。
张丽娜秦芝吴晓蕾丁华杰林茂盛白静范芳丽马健雷富安郭俊盛
关键词:稀土元素厚靶分光光度法测定
电解法制备高纯度^(18)O_2被引量:1
2007年
采用自行设计制造的石英玻璃电解装置,以重氧重水为原料,通过碱性介质电解法进行了18O气体的制备,在原料重氧重水18O的摩尔分数>80%条件下,最终制得18O气体中18O2摩尔分数达63.66%,表明整个电解系统气密性良好。此外,制得的气体能够满足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提供18O重离子束的实验要求。
白静贺榆生李立武秦芝吴晓蕾丁华杰马健雷富安张丽娜范芳丽林茂盛郭俊盛
关键词:电解
粘红酵母对铀的吸附研究被引量:13
2009年
研究了粘红酵母对水溶液中铀的吸附行为,发现其吸附铀的最佳pH值为6~7,最大吸附量为149.4mgU.g-1,其吸附等温线和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符合较好,相关系数R2达到0.99;比较吸附铀前后粘红酵母的红外光谱图发现,吸附过铀的菌体的红外光谱在904cm-1处出现了一个新的峰,此峰为UO2的伸缩振动峰,说明粘红酵母确实对铀发生了吸附作用。此外,氨基或羟基的伸缩振动峰由3309移至3287cm-1,细胞壁中碳水化合物或醇中C—O键伸缩振动发生位移,由1068移至1080cm-1,说明这些基团可能参与了吸附过程;蛋白质的特征吸收峰(1653,1540,1237cm-1)在吸附前后基本无明显变化,表明粘红酵母的主要成分及结构仍保持完整。吸附后的菌体利用0.1mol.L-1的NaHCO3处理后可解吸出其中96%的铀,可见该菌在铀矿废水处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白静秦芝王菊芳郭俊盛张丽娜范芳丽林茂盛丁华杰雷富安吴晓磊李小飞
关键词:生物吸附红外光谱粘红酵母
气体喷嘴反冲传输技术及在核科学中的应用
2009年
气体喷嘴反冲传输技术是继"跑兔"装置之后发展和完善起来的适合于短寿命核素研究的一种快速而有效的在线脱束方法。它能够将短寿命核反应产物传输至远离高辐射区的低本底场所进行收集和测量。该技术已在加速器和反应堆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一种研究核反应、核谱学和合成与鉴别新元素、新核素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基本实验技术和工具。描述了气嘴系统的结构、基本原理、设计要求以及它的主要特性,特别是对系统的气体动力学机制以及各种参数对系统特性的影响等进行了讨论。最后,综述了它在核物理、核化学以及质谱学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且给出了几个应用的典型例子。
郭俊盛林茂盛秦芝甘再国吴晓蕾范芳丽孙锡军刘洪业罗亦孝
关键词:微粒毛细管
^(266)Bh的α衰变性质研究(英文)
2006年
报道了利用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提供的26Mg重离子束流轰击243Am靶产生和鉴别已知超重核素266Bh的实验结果。利用转轮收集探测装置依靠母子核遗传关系通过观测Bh同位素与其子核Db和Lr之间的α-α关联事件来鉴别266Bh。实验中观测到266Bh的α能量为(9.03±0.08)MeV,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在合成113号元素中第一个衰变链中观测到266Bh的α能量为9.07 MeV相近。266Bh的半衰期为0.66+-00..5269s,从实验得到的Qα也符合Z=107的Qα随中子数变化的系统性。
秦芝吴晓蕾丁华杰吴王锁黄文学雷祥国徐岩冰袁晓华郭斌杨维凡甘再国范红梅郭俊盛徐瑚珊肖国青
关键词:半衰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