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323)
- 作品数:7 被引量:478H指数:7
- 相关作者:封志明杨艳昭刘东张晶唐焰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德州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基于城市扩张的土地储备数量预测研究——以南京市区为例被引量:14
- 2010年
- 土地储备数量是土地储备制度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受到国内业界的广泛关注。新增土地储备与城市扩张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SLEUTH元胞自动机模型,用1947年,1978年,1990年,2000年和2005年5个年度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影像图,模拟南京未来城市扩张,并结合历年来南京新增储备土地占城市扩张总量经验值比例,得出了新增储备量的测算结果,为测算南京市区土地储备量提供了借鉴方案。该方法不仅在量上可得出增量储备的结果,而且通过GIS空间分析的方法,与未来城市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图进行空间叠合,可以初步明确储备的增量分布方案,对土地储备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 范宇杨桂山涂小松
- 关键词:土地储备量
- 中国交通通达度评价:从分县到分省被引量:79
- 2009年
- 从自身交通设施保障程度和与外界交流联系便利程度两方面,采用公路密度、铁路密度、与公路距离等8个指标,构建了交通通达指数模型;运用GIS技术,以2005年为例,定量计算中国分县通达指数,集成中国分省通达指数,从分县和分省两个尺度评价了中国交通通达水平。结果表明:⑴从分县尺度看,中国县域交通通达水平高低两端差异悬殊,呈明显"纺锤形"结构,呈现由沿海逐渐向内陆递减趋势,贫困地区与城市化地区交通密度差距显著;⑵从分省尺度看,中国分省交通通达水平差异显著,地域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不同等级水平间通达指数差距明显,西部省份交通支撑能力和保障水平偏低。因此,应大力加快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实现地区间和谐发展。
- 封志明刘东杨艳昭
- 关键词:交通运输GIS
- 基于负载指数的中国水资源三级流域分区开发潜力评价被引量:46
- 2008年
- 本文厘定了基于流域尺度的水资源负载指数概念,以《中国水资源分区》为基础,采用ARC/INFO软件,统计分析了一级、二级和三级流域分区的水资源负载指数,定量揭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程度与开发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全国水资源负载指数属于Ⅲ级水平,水资源利用程度中等,开发潜力较大;从一级流域分区、二级流域分区到三级流域分区,负载指数空间分布逐步细化,开发潜力低的地区范围从黄淮海地区逐渐向松辽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扩展;三级流域分区尺度,全国71.4%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开发潜力大,居住着全国33.2%的人口,而45.9%以上的人口聚集在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潜力有限的15.4%的土地上;十大流域负载指数地域差异明显,淮河、海河流域85%以上、黄河流域60%的地区属于低水平开发潜力,西南诸河流域全部属于高水平开发潜力,其中,珠江三角洲和长江太湖水系开发潜力有限。
- 张丹封志明刘登伟
- 关键词:水资源流域
- 基于GIS的中国物质积累基础评价:从分县到分省被引量:11
- 2009年
- 一个地区的发展是众多因素发展的积累,这种积累离不开资源的利用与转化。地区发展的结果往往直接体现在物质财富的生产和积累上。因此可以从资源角度出发,在资源转化视角下,以区域物质财富为着眼点来反映区域发展进程。基于此,提出物质积累基础概念,从基础设施水平、交通通达度、经济发展水平3方面,构建物质积累指数模型;运用G 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以2005年为例,定量计算中国分县物质积累指数,集成分省物质积累指数,从分县和分省两个尺度系统评价中国物质积累水平。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分县尺度看,2005年中国县域物质积累水平高低两端差异悬殊,中等水平占主体,呈现明显的"纺锤形"结构,空间分布不均衡,东南半壁物质积累水平明显优于西北半壁;中国贫困地区物质积累水平相对滞后,城市地区相对超前,两类典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最为显著;②从分省尺度看,中国分省物质积累水平差异显著,地域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不同等级水平间基础设施水平差距最大,是引起省域尺度上物质积累状况差距的显著因子。
- 刘东封志明杨艳昭
- 关键词:人口GIS
- 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人文发展水平研究:由分县、分省到全国被引量:20
- 2009年
- 在经济增长日益快速和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中国,社会和谐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选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的人文发展指数作为评价和谐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据,从全国、分省、分县3个空间尺度出发,深入探讨了中国人文社会发展态势及其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国家层面,中国人文发展指数2005年达到0.755,处于中等人文发展水平;②分省尺度,中国人文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地区差异明显,人均GDP的区域差异是导致中国分省差距的重要因素;③分县尺度,中国处于中等人文发展水平的土地和人口都在4/5以上,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分布,高低两极差异悬殊。
- 封志明吴映梅杨艳昭
- 关键词:人文发展指数
- 基于栅格尺度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被引量:145
- 2008年
- 运用GIS技术,基于1km×1km栅格尺度,计算了中国的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并系统分析了二者的时空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价了中国人居环境的气候舒适期与适宜性。结果表明:①中国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空间分布大势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中国人居环境的气候适宜性整体呈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由高原、山地向丘陵、平原递减的趋势;②基于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期地域差异显著,最高值分布在东南丘陵和云贵高原东南部,舒适期长达12个月,青藏高原和天山山地等高寒地区为全年气候不舒适区;气候舒适期超过半年(6个月)的地区,面积占全国的1/3强;气候舒适期为12个月的地区,面积不足全国的1%;③中国人居环境的气候适宜性评价表明,气候适宜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3.14%,相应人口占98.22%,临界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各占14.06%和22.77%,而相应人口仅占1.62%和0.16%,人口明显集中分布于气候适宜地区。
- 唐焰封志明杨艳昭
- 关键词:温湿指数气候适宜性
- 中国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从分县到全国被引量:175
- 2008年
- 论文以人粮关系为基础,构建了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模型,从全国、分省、分县3个空间尺度定量评价了1949~2005年中国土地资源承载力演变的时空格局,并以2005年为代表年份,分类讨论了中国264个牧区(半牧区)县、663个城市地区和592个贫困县(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①1949~2005年,中国土地资源承载力逐步增强,人粮关系趋于均衡;②1980~2005年,中国粮食盈余省份增多,人口超载省份减少,人粮关系趋下改善;③1980~2005年,中国粮食盈余县域在增加,人口超载县域在减少,人粮关系总体趋于平衡;中国分县土地资源承载力格局基本稳定,粮食主产区的空间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对区域乃至全国的人粮平衡作用日益突出;④草地畜牧业大大提高了中国牧区、半牧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受人口集聚效应影响的城市地区以人口超载、粮食调入为主要特征,中国贫困地区2/3以上的县域仍处于人口超载或临界超载状态,人粮矛盾突出。
- 封志明杨艳昭张晶
- 关键词:人口土地资源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