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ZD081)

作品数:7 被引量:27H指数:4
相关作者:何勤华袁也张戈平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政法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中华法系
  • 3篇法律
  • 3篇法律史
  • 3篇法系
  • 2篇文化
  • 2篇比较法
  • 1篇当代传承
  • 1篇学术史
  • 1篇正义思想
  • 1篇圣经
  • 1篇私法
  • 1篇文明
  • 1篇希伯来
  • 1篇孝文化
  • 1篇历史真实
  • 1篇历史真实性
  • 1篇立法者
  • 1篇律学
  • 1篇教育
  • 1篇法道

机构

  • 7篇华东政法大学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作者

  • 7篇何勤华
  • 1篇张戈平
  • 1篇袁也

传媒

  • 1篇中外法学
  • 1篇中国法学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政法论坛
  • 1篇法律科学(西...
  • 1篇华东政法大学...
  • 1篇中国法律评论

年份

  • 3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中华法系之法律教育考——以古代中国的律学教育与日本的明法科为中心被引量:4
2018年
中华法系之法律教育,承继两汉魏晋南北朝之律学的传统,至唐代,法律教育被糅入科举制之中,并传播至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地。这一教育形态,在中日两国表现为官方教育中的明法科。受法和法学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不高之现实环境的影响,明法科的教育,并未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其规模比较狭小,入学条件严格,学习内容繁重,考试制度苛刻,且时断时续。在中国,元代以后,就没有了官方的明法科,只有民间的幕府律学教育。虽然如此,中日两国的律学(明法)博士尽心施教,明法学生勤奋学习,不仅为当时国家的立法、司法事业进步尽了努力,也为中华法系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何勤华袁也
关键词:中华法系法律教育法律史比较法
“文明”考被引量:6
2019年
现代"文明"一词,起源于18世纪法国。而其拉丁语词根则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时代。经过近代法、英、德等国学术界的共同努力,文明一词的内涵逐渐丰满、清晰、定型,并融入近代欧洲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用语之中。虽然,早在先秦时期,在中国的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了文明之用语,但近代文明的概念,则是从西方传入。现代学术界对文明一词的认识和阐述异常多义,与文化的区别也常常无法辨明,但将文明视为"人类进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生存方式(样态)以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则得到学术界的基本认可,而科学、富裕、教养、自由、民主、平等、法治、正义、和平、安宁和人类的普世价值,则构成了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
何勤华
关键词:文明文化学术史
私法史中的法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法典中的法的正义思想被引量:1
2019年
私法就是指将当事人的合意作为法的基本原则,承认在此基础上做出的行为为有效的法律,在大陆法系的语境下,主要指民法、商法和民事诉讼法。而私法史就是其起源、发展、演变的历史。在研究私法史时,法学界一般将其起源追溯至古代罗马。但历史学界、考古学界的最新成果表明,私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乃至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在那里,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就已经诞生了私法规范,至公元前2000年前后就已经有了发达的成文私法法典,并且在里面包含了法理的内容,如法的原理、法的精神和法的灵魂,尤其是法理的核心,即法的正义的思想。这些法理,经过古代希腊、罗马的传承,一直延续至近代法国、德国和英美国家,成为当代私法的核心价值。
何勤华
关键词:私法法理法律史
以古代中国与日本为中心的中华法系之律家考被引量:6
2017年
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威格摩尔在《世界法系概览》一书中曾说,一个法系的兴衰存亡,就看是否有一个职业的法学家阶层。中华法系虽然没有形成如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的纯粹职业法学家阶层,但形成了一个律家群体,这一群体包括了政治家、行政与司法官吏以及士大夫阶层。由于他们围绕着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解释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华法系不断成长、壮大,并生存、延续了1300多年。从律家的主要学说与理论以及律家的贡献上能够看到,在中华法系的运行框架内,律家在推动律(也包括令、格、式等其他法律形式)和律学的发展方面已经做到了极致。
何勤华
关键词:中华法系
中国古代孝文化的法律支撑及当代传承被引量:7
2018年
中国古代孝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独具特色。那么,中国古代孝文化的起源如何,其形成后又经历了哪些变迁,在这变迁运动中中国古代法律起了什么支撑作用,这种支撑又是如何将孝文化制度化并固化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其间孝文化又经历了哪些变异等,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秦汉以降的律令将中国古代孝文化固化为了制度体系,内化为了文化传统,此后孝文化与法律互相浸染、共生共长,因此孝文化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弘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时,必须对中国古代孝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以明确当代法律传承的目标和路径。传统法律支撑中的若干糟粕必须抛弃,但其良性遗产我们可以传承,以为建设现代法治中国与和谐社会所用。
何勤华王静
关键词:孝文化法律支撑当代传承法律史
中华法系之法律学术考 以古代中国的律学与日本的明法道为中心被引量:4
2018年
中华法系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法律体系之一,它能够在东亚这块土地上生存发展1300余年,不仅有《唐律疏议》等一批著名法典,以及长孙无忌、大和长冈等一批著名律学家,而且有《令集解》《律例笺释》等一批作品构成的法律学术即律学,它们支撑着中华法系的发展、繁荣和延续。而古代中日两国的律学(日本称明法道)则是中华法系法律学术的主体。因此,认真梳理、详细阐述古代中日之法律学术的起源与发展,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律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其历史文化遗产,是法学研究尤其是中华法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国新时期弘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何勤华
关键词:中华法系律学比较法
摩西考
2019年
摩西是《希伯来圣经》中记载的希伯来先知、立法者,被认为是犹太教的创始人。犹太教传统认为摩西是《希伯来圣经》首五卷的作者,故此五卷又称《摩西五经》,它是希伯来法的主要渊源。《希伯来圣经》后来被基督教吸收编入《圣经新旧约全书》,称《旧约》,从而成为基督教经典,借助《圣经》的传播,对西方法律文明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希伯来立法者摩西在希伯来法律史乃至西方法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然而自17世纪中期以来,学术界相继对摩西作为《摩西五经》的作者身份提出质疑,甚至在对摩西的民族身份进行探讨时,推断摩西是埃及人。为了证实《圣经》的历史真实性,考古学家围绕《圣经》的叙述开展发掘,但到目前为止,尚无考古证据证明《圣经》中所描述的出埃及真正发生过。本文以《圣经》所载摩西生平为线索,从摩西的出生、摩西的名字、摩西的婚姻、摩西的出埃及、摩西的死亡、摩西的身份和摩西的历史真实性等方面,结合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对摩西的历史真相进行了探索。
何勤华张戈平
关键词:圣经希伯来立法者历史真实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