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2006C12013)

作品数:12 被引量:104H指数:7
相关作者:林志华马爱敏闫茂仓刘连生董迎辉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文蛤
  • 5篇弧菌
  • 4篇贝类
  • 2篇泥蚶
  • 2篇弧菌病
  • 2篇分子标记
  • 1篇地理群体
  • 1篇性状
  • 1篇性状遗传
  • 1篇芽孢
  • 1篇芽孢杆菌
  • 1篇养殖
  • 1篇养殖贝类
  • 1篇遗传力
  • 1篇早期胚胎
  • 1篇早期胚胎发育
  • 1篇早期胚胎发育...
  • 1篇致病机理
  • 1篇稚贝
  • 1篇软体动物

机构

  • 9篇浙江省海洋水...
  • 5篇安徽农业大学
  • 5篇山东农业大学
  • 5篇浙江万里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台州学院
  • 1篇温州大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13篇林志华
  • 6篇董迎辉
  • 6篇闫茂仓
  • 6篇马爱敏
  • 5篇刘连生
  • 4篇柴雪良
  • 4篇李国
  • 4篇肖国强
  • 3篇陆荣茂
  • 3篇常维山
  • 2篇赵海泉
  • 1篇姚韩韩
  • 1篇孙长森
  • 1篇沈和定
  • 1篇胡利华
  • 1篇方军
  • 1篇王如才
  • 1篇张炯明
  • 1篇王昭萍
  • 1篇贾守菊

传媒

  • 3篇水产科学
  • 2篇海洋科学
  • 1篇Curren...
  • 1篇海洋通报
  • 1篇大连水产学院...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海洋学研究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泥蚶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的估算
以若干不同来源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个体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和人工控制授精技术,按照1雄配2~3雌的原则,构建了22个半同胞和46个全同胞泥蚶家系材料。在保证养殖密度、饵料投喂量等培育条件基本一致情...
孙长森林志华董迎辉肖国强柴雪良刘保忠
关键词:泥蚶生长性状遗传力
文献传递
我国海水养殖贝类弧菌病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08年
综述了弧菌的致病机理,对我国主要养殖贝类的危害以及对其检测方法的进展,提出了养殖贝类弧菌病的一系列防治措施,另外对贝类弧菌病的研究方向也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李国闫茂仓常维山刘连生马爱敏林志华
关键词:养殖贝类弧菌弧菌病致病机理
文蛤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被引量:24
2007年
用普通光镜、荧光显微镜技术和石蜡切片技术三种方法,对文蛤卵在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外形和核相变化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文蛤成熟未受精卵呈圆球形,直径90.06μm±5.59μm,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精子为鞭毛型,全长48.05μm±1.60μm,头部呈狭茧形,长度为3.06μm±0.17μm;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附着于卵子表面,受精后5min-10min,精子进入卵内并明显膨胀,激活卵子启动两次成熟分裂;分别在受精后20min、30min,受精卵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先后排出第一、第二极体;成熟分裂完成之后,精、卵核体积迅速膨胀到最大,核膜重新出现,形成弥散状的雌、雄原核;受精后35min左右,雌、雄原核在卵子中央发生染色体联合,共同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受精后40min-45min,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结果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受精后55min-60min,第二次卵裂结束,形成1大3小4个卵裂球,卵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与第一次卵裂基本相同,只是卵裂方向是与第一次卵裂的卵裂沟呈基本垂直的纵裂;受精后80min-90min,第三次卵裂完成,仍为不等全裂,但自此次起开始进行螺旋分裂。此外,实验中也发现了少量的多精入卵、多极分离和天然三倍体等异常现象。
董迎辉林志华柴雪良陆荣茂肖国强
关键词:文蛤受精早期胚胎发育细胞学观察
文蛤不同群体的同工酶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电泳技术(PAGE)对来自山东野生、江苏野生、浙江养殖、广西野生白色壳4个文蛤M eretrix m eretrix群体两种组织(消化腺、闭壳肌)的EST、MDH、ME、ADH、SOD、CAT等6种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文蛤不同组织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之间的同工酶酶谱均有较明显的差别;广西白壳群体的多种同工酶酶谱与其它几个群体相比有较大差异,说明该种群与另外3个群体种质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对山东野生、广西普通壳色和广西白色壳色3个群体的4种同工酶(EST、AMY、MDH、SOD)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西普通壳色群体和山东群体的酶谱相似,而与广西白色壳群体差异明显,初步推测广西白色壳群体为文蛤属的其他种类;在文蛤各群体中均找到了特征性酶带,可以作为区别于文蛤不同群体的蛋白标记,用于文蛤种质资源的分析鉴定,并可为选育优良品种文蛤提供遗传依据。
林志华贾守菊董迎辉柴雪良陆荣茂张永普
关键词:文蛤地理群体同工酶
文蛤遗传标记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9年
朱东丽林志华董迎辉王昭萍
关键词:文蛤软体动物门双壳贝类双壳纲帘蛤科
文蛤疾病学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9年
刘连生闫茂仓赵海泉李国马爱敏林志华
关键词:文蛤疾病病理学
海洋经济贝类分子遗传标记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07年
分子遗传标记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遗传标记技术,它突破了形态和细胞水平上遗传标记的局限性,发挥着独特的优势。本文简要介绍了同工酶、RFLP、RAPD、AFLP、mtDNA、SSR等几种常用的分子遗传标记技术方法,并比较了各种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概述了这些遗传标记技术在海洋经济贝类群体遗传结构和变异、遗传分化、遗传育种、种质鉴定、基因定位和构建遗传图谱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林志华包振民王如才
关键词:海洋贝类DNA分子标记
文蛤稚贝的摄食、呼吸和排泄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在25℃下文蛤稚贝对4种单细胞藻类的摄食率和不同温度对文蛤稚贝呼吸、排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位质量的文蛤稚贝在单位时间内滤食4种藻类的质量和个数差异极为显著;温度对文蛤稚贝的耗氧率、排氨率也有显著影响,在12~32℃范围内,耗氧率、排氨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O:N值也随之而升高;在3组试验温度下呼吸Q10的平均值为6.06,排泄Q10的平均值为2.59。
陆荣茂肖国强柴雪良林志华方军张炯明董迎辉胡利华刘保忠
关键词:文蛤摄食排泄稚贝
文蛤病原菌——需钠弧菌的鉴定和生物学特性分析被引量:12
2009年
从患病文蛤Meretrix meretrix体内分离出一优势菌株WT01,回归感染试验证明是文蛤的致病菌。对该菌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盐度、温度和pH值生长条件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阳性,生长需NaCl,无色素,不发光,在TCBS平板上形成圆形黄色菌落,对弧菌抑制剂O/129敏感,具有弧菌属的典型特征。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与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其同源性达99%以上。因此,将该菌鉴定为需钠弧菌。实验显示其半数致死量为5.5×106CFU/g。19种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氟哌酸、复方新诺明、菌必治、先锋必、链霉素、氯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较为敏感。并对其胞外产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
李国闫茂仓孙杰林志华马爱敏常维山
关键词:文蛤RRNA系统发育树
文蛤副溶血弧菌间接ELISA检测技术的研究被引量:17
2008年
从患病文蛤组织内分离出一株细菌,回归感染试验证明是文蛤的致病菌,经鉴定为副溶血弧菌,灭活后(56℃,1h)制成菌苗,用该菌苗制备兔抗血清,以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羊抗兔血清(HRP-IgG)为酶标二抗,对副溶血弧菌进行间接ELISA快速检测。结果表明:应用间接ELISA技术检测副溶血弧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其最低检测极限为1×105cfu/mL。患病文蛤内脏团中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为80%,无病症带菌文蛤中的检出率为15%,海水中副溶血弧菌的浓度低于最低检测极限。表明间接ELISA检测法不仅可以用于发病文蛤的快速检测,而且能够检测出无病症的带菌的文蛤,为有效预防副溶血弧菌病的暴发提供了检测手段。
李国闫茂仓常维山刘连生马爱敏林志华
关键词:文蛤副溶血弧菌弧菌病间接ELISA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