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97070241)

作品数:19 被引量:331H指数:9
相关作者:张苏明殷小平张新江方思羽常丽英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出血
  • 15篇脑出血
  • 5篇血肿
  • 5篇水肿
  • 4篇脑水肿
  • 4篇磁共振
  • 3篇缺氧
  • 3篇缺氧诱导
  • 3篇缺氧诱导因子
  • 3篇缺氧诱导因子...
  • 3篇颅多普勒
  • 3篇脑出血患者
  • 3篇经颅多普勒
  • 3篇出血患者
  • 3篇出血灶
  • 2篇动物
  • 2篇动物模型
  • 2篇血流
  • 2篇血流动力学
  • 2篇血肿周围

机构

  • 19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兰州军区兰州...
  • 1篇扬州市第一人...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襄樊市中心医...
  • 1篇济宁医学院附...

作者

  • 19篇张苏明
  • 13篇殷小平
  • 10篇张新江
  • 8篇方思羽
  • 6篇常丽英
  • 5篇唐洲平
  • 5篇姜亚平
  • 5篇王苇
  • 4篇郭守刚
  • 3篇彭岚
  • 2篇刘庆新
  • 2篇徐广润
  • 2篇朱遂强
  • 2篇卢广
  • 2篇张新江
  • 2篇常丽英
  • 1篇易黎
  • 1篇王亚平
  • 1篇刘银凤
  • 1篇郑美蓉

传媒

  • 3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国外医学(脑...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 5篇2005
  • 4篇2004
  • 6篇2003
  • 4篇200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缓慢注射自体血脑出血模型被引量:44
2002年
目的 建立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的大鼠脑内注射自体血脑出血模型。方法 将 5 0μl不抗凝的自体血通过长 2 0 cm、内径 0 .6 0 m m并已定量的细硅胶管、2 4 G静脉留置针分两次缓慢注入大鼠尾状核 ,通过 4 .7TeslaMRI验证血肿部位、大小 (T2 * 序列 )以及 2 4 h时血肿与水肿的体积 (T2 序列 ) ;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断血肿对机体的影响。结果  T2 * 显示缓慢注射自体血 5 0 μl可形成尾状核体积恒定的血肿 ,平均体积 31.0 5± 10 .31μl,成功率 80 %。较快注射 5 0 μl不抗凝的动脉血 (2 min)只有 33%的大鼠形成血肿 ,平均体积为 11.12± 7.2 0 μl,其余动物只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 ,脑实质内血肿明显小于缓慢注射组 (P<0 .0 5 )。 2 4 h时前者脑水肿范围 (指血肿和血肿周围水肿之和 )为 4 5 .98± 11.4 2 mm3,明显大于后者 (2 0 .31± 6 .76 m m3)。结论 通过细硅胶管、2 4 G静脉留置针将自体血 5 0 μl缓慢注射入大鼠尾状核 ,有 80 %的大鼠可形成体积恒定的血肿 ,2 4 h时可引起明显的血肿周围水肿。
张新江殷小平易黎张苏明方思羽卢广
关键词:脑出血磁共振自体血液动物模型
对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术后再出血和死亡的分析被引量:35
2002年
目的 观察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和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治疗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试图探讨再出血的发生原因 ,评估该治疗方法。方法 前瞻性地观察了 4 8例血肿大于 35ml基底节区脑出血行血肿抽吸引流治疗的患者住院期间再出血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并与 83例前一年行保守治疗相同标准的患者对比分析。结果 手术组再出血发生率较保守组显著性高 ,而死亡率较保守组显著性低 (P <0 .0 5 ) ,手术组平均住院日显著性短 (P <0 .0 1)。结论 再出血是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流术的主要死亡原因 ,该手术可缩短病程 ,降低死亡率 ,减少并发症。
殷小平张苏明姜亚平张新江
关键词:术后再出血死亡率脑出血
缺氧诱导因子-1α、VEGF在脑出血灶周的表达研究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vascularendothelialgrouthfoutor,VEGF)在脑出血灶周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7例脑出血灶周脑组织中HIF-1α、VEGF的表达。结果37例脑出血灶周脑组织中HIF-1α阳性率为40.6%,HIF-1α在出血量>60mL时高表达,其阳性率为88.9%,与其他出血量(30 ̄45mL,45 ̄60mL)阳性率的表达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HIF-1α表达与手术时间明显相关,随着手术时间的推迟而增加,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HIF-1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n=15,r=0.79)(P<0.01)。结论脑出血后HIF-1α的表达与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相关,为判断脑出血灶周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提供了依据;HIF-1α与脑出血后微循环的重建有关。
唐洲平郭守刚黄秀梅彭岚张苏明
关键词:脑出血缺氧诱导因子-1ΑVEGF
脑出血患者血小板CD42b,CD62p的表达与脑水肿形成的相关性(英文)被引量:15
2003年
目的分析比较脑出血患者与健康人血小板CD42b,CD62p的表达差异及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血小板CD42b,CD62p的表达量与脑水肿体积的相关性,探讨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血小板表面糖蛋白CD42b,CD62p的表达及其与血肿周围脑水肿形成的关系。方法选自2002-01/0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20例。健康者选自2002-01/0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科住院患者家属,共15例,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20例脑出血患者和15例健康人血小板CD42b和CD62p的表达,根据头颅CT测量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脑水肿带的大小,并对脑出血患者血小板CD42b和CD62p的表达与血肿周围脑水肿带的大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人犤(9.7±1.1)%,(81.6±3.1)%犦比较,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血小板CD42b的表达(74.2±6.4)%减少,CD62p的表达(4.7±4.8)%增加(tCD42b=4.328,P<0.01;tCD62p=4.017,P<0.01);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血小板CD42b和CD62p表达量与血肿周围脑水肿带的大小有相关性(rCD42b=-0.489,P<0.05;rCD62p=0.646,P<0.01)。结论脑出血急性期血小板活化,活化的血小板参与了血肿周围脑水肿形成这一病理损伤过程。
刘庆新王芙蓉张苏明王亚平
关键词:脑出血血小板CD42BCD62P脑水肿形成急性期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血脑屏障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观察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脑屏障 (BBB)功能的影响。方法 观察脑出血病人常规治疗组 15例和常规治疗 +颅内血肿清除术组 15例 ,对照分析其BBB指数和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变化 ,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作对比。结果 血肿清除术组BBB指数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 (P <0 .0 5 ) ,而此两组病人BBB指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血肿清除术组血清MBP浓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 (P <0 .0 1) ,而此两组病人MBP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脑出血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使BBB指数和血清中MBP含量增高 ,颅内血肿清除术可以减轻细胞毒性对血脑屏障的损伤 ,从而减轻脑水肿。
郭守刚黄文立刘银凤唐洲平彭岚张苏明
关键词:脑出血血脑屏障血清MBP颅内血肿清除
降血压治疗对脑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探讨降血压治疗是否影响脑血流动力学。方法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诊断仪监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32例以硝苯地平及 17例以硝苯地平 +卡托普利降血压前后的脑血流参数 ,以及 11例血压大于 2 0 0 / 130mmHg的脑出血患者不同梯度地降血压前后的TCD血流参数的变化。结果 :三组药物降血压效果均有显著性意义。高血压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MFV)降低无统计学意义 ,PI值升高有统计学意义 ;脑出血患者不同梯度降血压健侧和患侧MFV降低、PI升高 ,均有统计学意义 ,而两组药物之间TCD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血管仍有一定的调节功能 ,脑出血患者降血压治疗可能会更降低脑灌注压 ,应慎重应用降压药。
殷小平姜亚平张苏明高琼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脑出血降血压治疗脑血流动力学
凝血酶神经毒性作用的在体MRI观察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研究脑内注射凝血酶的安全性及其引起组织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大鼠尾状核注射 5 0 μL不抗凝的自体血 (脑出血组 )或等体积、分别含有凝血酶 1U(小剂量组 )、10U(大剂量组 )的生理盐水 ,通过 4 .7TeslaMRI设备在发病后 30min、2 4h、4 8h、72h动态观察T2 WI、T2 WI、DWI序列显示的病灶、血脑屏障破坏程度 ;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断病灶对机体的影响 ;病理观察病灶周围脑组织对伊文思蓝的通透性和白细胞的浸润程度。结果  2 4h时脑水肿范围 (指注射病灶和血肿周围水肿之和 )在大剂量组〔分别为T2 WI(5 4 .2± 5 .9)mm3 ;DWI(5 8.5± 5 .6 )mm3 )〕、脑出血组〔T2 WI(45 .9± 11.4 )mm3 ;DWI(47.3± 9.1)mm3 〕均明显大于小剂量组〔T2 WI(39.0± 7.7)mm3 、DWI(39.2± 7.0 )mm3 ,P均 <0 .0 0 1〕 ,前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大剂量组血脑屏障的破坏明显 ,血肿周围中性白细胞浸润出现最早。结论 凝血酶有较强的中性白细胞趋化作用 ,可引起血脑屏障的早期破坏 ,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发生。
张新江易黎常丽英殷小平徐广润张苏明方思羽卢广刘买力
关键词:核磁共振凝血酶脑水肿
神经干细胞和嗅鞘细胞联合移植改善脑出血大鼠的运动功能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和嗅鞘细胞(OECs)联合移植对脑出血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制作Wistar大鼠尾状核脑出血模型,3d后,分别将取材于Wistar大鼠胚胎的NSCs和OECs立体定向注入血肿中(联合移植组),并设NSCs和OECs单独移植组(NSCs组,OECs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术前及术后3、7、14、30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对移植部位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各组大鼠术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2分,术后包括对照组在内的4个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对照组只是术后30d的评分较第3d明显减低(P<0.05),而NSCs组、OECs组及联合移植组在术后14d、30d时的评分即较术后3d时明显减低(P<0.05),NSCs组及OECs组仅在术后30d时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联合移植组在术后14d时的评分即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NSCs组和联合移植组的神经前体细胞比对照组多;移植的NSCs能存活、迁徙,并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联合移植组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多于NSCs单纯移植组。结论OECs与NSCs联合移植可促进受损组织修复,改善脑出血大鼠的运动功能。
唐洲平彭岚康慧聪朱遂强雷霆方思羽张苏明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嗅鞘细胞NSCSOECS脑出血模型术前及术后
脑出血超早期灶周水肿性质的磁共振研究被引量:14
2003年
张新江殷小平王苇常丽英张苏明方思羽
关键词:脑出血功能性磁共振脑水肿透射电镜
脑出血灶周缺氧诱导因子-1α、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脑出血灶周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7例脑出血灶周脑组织中HIF-1α、HSP70的表达。结果 37例脑出血灶周脑组织中HIF-1α阳性率为40.5%,其中出血量>60 ml者HIF-1α阳性率为88.9%,与其他出血量者(30-45 ml,46-60 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IF-1α表达与血肿作用时间明显相关,随着出血后手术时间的推迟而增加(P<0.05)。HIF-1与HSP70的表达呈正相关(n=15,r=0.82,P<0.01)。结论 脑出血后HIF-1α的表达与出血量及血肿作用时间相关,为判断脑出血灶周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提供了依据;HSP70有神经细胞保护及抑制凋亡的作用。
唐洲平郭守刚彭岚朱遂强方思羽张苏明
关键词:脑出血缺氧诱导因子-1Α热休克蛋白70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