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05020)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周楠迪张冬梅杨茜璐蒲小平杨海麟更多>>
相关机构:江南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电化学
  • 2篇生物传感
  • 2篇生物传感器
  • 2篇感器
  • 2篇传感
  • 2篇传感器
  • 1篇蛋白
  • 1篇刀豆
  • 1篇电化学检测
  • 1篇电极
  • 1篇端粒
  • 1篇修饰
  • 1篇修饰电极
  • 1篇血红素
  • 1篇循环伏安
  • 1篇循环伏安法
  • 1篇氧化氮
  • 1篇一氧化氮
  • 1篇乳过氧化物酶
  • 1篇探针

机构

  • 4篇江南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作者

  • 4篇周楠迪
  • 3篇张冬梅
  • 2篇杨茜璐
  • 1篇杨海麟
  • 1篇蒲小平
  • 1篇朱志强
  • 1篇朱微

传媒

  • 1篇食品科学
  • 1篇分析科学学报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分析试验室

年份

  • 3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电化学检测磷酸化多肽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建立了一种非探针标记型磷酸化多肽的电化学检测方法,该方法以N,N-二(羧甲基)-L-赖氨酸(Lys-NTA)和Fe3+修饰的金电极作为磷酸化多肽的捕获和传感界面,利用磷酸化多肽能够与之形成金属离子螯合物而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引起电极表面修饰层通透性改变等特点,采用铁氰化钾作为电化学指示剂,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对磷酸化多肽的结合进行表征和检测。磷酸化多肽浓度在5~75μmol/L时,循环伏安图中峰电流随着磷酸化多肽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非磷酸化多肽不能引起峰电流变化,表明该电极体系能够特异识别磷酸化多肽,并实现灵敏快速的检测。
杨茜璐朱微张冬梅周楠迪
关键词: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法生物传感器
基于生物条形码探针和金纳米颗粒的大肠杆菌O157:H7检测被引量:5
2011年
建立一种基于生物条形码探针和金纳米颗粒(gold nanoparticles,AuNPs)对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检测的新方法。用生物功能化的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和AuNPs与目标物大肠杆菌O157:H7进行免疫反应,形成MNPs/目标物/AuNPs"三明治"式复合体。利用去杂交将AuNPs上标记的条形码DNA释放出来,通过DNA探针杂交条形码DNA引起AuNPs颜色变化来确定大肠杆菌O157:H7的存在,这种颜色变化很容易用裸眼观察到并且可以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定量分析,该方法在纯样品和牛奶中最低检测限为102CFU/mL,检测范围为102~106CFU/mL。应用基于生物条形码探针和AuNPs对大肠杆菌O157:H7检测具有准确、快速、操作简单的优点,为食品安全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蒲小平杨海麟周楠迪
关键词:磁性纳米颗粒金纳米颗粒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大肠杆菌O157:H7
乳过氧化物酶与伴刀豆球蛋白A共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活性研究
2010年
用乳过氧化物酶(LPO)和伴刀豆球蛋白A(Con A)共修饰金电极,首次得到了乳过氧化物酶的直接电化学响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乳过氧化物酶对过氧化氢(H2O2)的电催化活性,并研究了一氧化氮(NO)对LPO电催化活性的影响。在Con A的作用下,乳过氧化物酶在循环伏安图中显示1对准可逆的氧化还原峰,表现出薄层电化学行为。在pH 7.4的磷酸缓冲溶液中的表观氧化还原电位为-190 mV。该共修饰电极对H2O2表现出电催化还原活性,由此构建的传感器对H2O2的检测范围是2.0×10^-5-4.0×10^-3mol/L。实验发现,微摩尔量级的NO会抑制乳过氧化物酶对H2O2的催化活性。
张冬梅朱志强周楠迪
关键词:乳过氧化物酶伴刀豆球蛋白A生物传感器一氧化氮
(3+1)机制形成端粒四联体并环结构的电化学研究
2011年
本文用电化学方法对(3+1)机制形成的"四联体并环结构"的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计时库仑法和差分脉冲单扫描法对形成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循环伏安法验证了四联体结构的形成,并得到了它的直接电化学信号。实验发现该结构对微量过氧化氢不稳定,进一步通过光谱实验证明并分析了原因。本文对该机制参与端粒环形成的假说进行了讨论。
杨茜璐周楠迪张冬梅
关键词:电化学端粒血红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