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1014)

作品数:11 被引量:98H指数:5
相关作者:游勇柳金峰陈兴长张金山陈晓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南科技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石流
  • 9篇泥石
  • 9篇泥石流
  • 1篇地震
  • 1篇断面
  • 1篇断面优化设计
  • 1篇多时间尺度
  • 1篇多时间尺度分...
  • 1篇优化设计
  • 1篇灾害
  • 1篇粘性
  • 1篇粘性泥石流
  • 1篇震后
  • 1篇入渗
  • 1篇入渗率
  • 1篇沙量
  • 1篇输沙
  • 1篇输沙量
  • 1篇水文
  • 1篇水文变化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5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四川省金科成...

作者

  • 8篇游勇
  • 7篇柳金峰
  • 5篇陈兴长
  • 2篇陈晓清
  • 2篇张金山
  • 1篇黄凯
  • 1篇赵彦波
  • 1篇沈兴菊
  • 1篇裴来政
  • 1篇谢洪
  • 1篇庄建琦
  • 1篇林雪平

传媒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山地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水利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灾害学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azard Mitigation Planning for Debris flow Based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Using Kanako Simulator被引量:2
2012年
Debris flow often causes enormous loss to life and property,especially on alluvial fans.Engineering structures such as retention check dams are essential to reduce the damage.In hazard mitigation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determine the location,size and type of dam and the effects of damage mitigation.We present a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using Kanako simulator for hazard mitigation planning of debris flow disaster in Tanjutani Gully,Kyoto City,Japan.The simu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for three situations:1) the simulations of erosion,deposition,hydrograph changing and inundation when there were no mitigation measures;2) the simulations of check dams in four locations(470 m,810 m,1,210 m and 1,610 m from the upstream end) to identify the best location;3) the simulations of check dams of three types(closed,slit and grid) to analyze their effects on sediment trapping and discharge reduction.Based on the simulations,it was concluded that two closed check dams(located at 470 m and 1,610 m from the upstream end) in the channel and a drainage channel on the alluvial fan can reduce the risk on the alluvial fan to an acceptable level.
LIU JinfengNAKATANI KanaMIZUYAMA Takahisa
关键词:泥石流灾害减灾规划冲积扇水文变化
四川绵竹清平乡文家沟“8·13”特大泥石流灾害被引量:43
2011年
2010年8月13日四川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暴发特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简称"8.13"特大泥石流)。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此次泥石流灾害的特征,并从其形成条件入手,探讨了此次灾害的成因和未来发展趋势。文家沟流域在2010年8月12日16时至13日04时的降雨量达227 mm,暴雨形成强大洪水冲刷流域内在地震期间形成的滑坡-碎屑流堆积体,并形成高容重粘性泥石流。泥石流依次冲毁沟内19座谷坊和1座拦挡坝,冲出总量达429.3×104 m3,完全堵断绵远河,形成长约1 650 m、宽约420 m、高约12 m的堰塞坝,堰塞湖回水长1.5 km。泥石流共造成6人死亡或失踪,379间房屋被冲毁掩埋,汉(旺)清(平)公路中断,2座桥梁被毁。研究表明,松散物质的极大丰富和堵溃是导致"8.13"特大泥石流规模巨大的主要原因;文家沟在短期内泥石流仍会频发,但规模要比"8.13"泥石流小。
游勇陈兴长柳金峰
关键词:泥石流
泥石流堆积扇发育演化特征观测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李子凹沟和滑脚坡沟是著名高频泥石流沟蒋家沟中游流通段的两条支沟,流域条件极为相似,泥石流暴发频率高,堆积扇发育快。以这两条沟为对象,观察泥石流在堆积扇上的运动和停积过程,对不同特征的泥石流堆积体进行采样分析,并在每年雨季前后测量堆积扇地形及其纵横断面。对这两条支沟泥石流堆积扇2006~2008年的发育过程、平面形态、纵横剖面、堆积速度等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滑脚坡沟泥石流体颗粒较粗,容重大,泥石流整体堆积,呈垄岗状。李子凹沟泥石流粗大颗粒少,容重小,在扇体上漫流,堆积呈舌状。堆积扇的进一步发育主要靠垄岗状堆积-改道完成。(2)主沟堆积条件下,支沟泥石流堆积扇以淤高为主,且淤高幅度在扇体上下部分布均匀。(3)泥石流堆积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纵比降基本稳定,表现为剖面上发生持续且较为均衡的堆积。横剖面在主沟上游方向的坡度较小。
张金山沈兴菊魏军林
关键词:发育演化
基于EMD的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年输沙量多时间尺度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1965年至2004年40年的年输沙量时间序列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该时间序列分解成3个本征模函数(IMF)分量和趋势项(Res)分量。分析表明:蒋家沟泥石流的年输沙量存在多尺度的周期性波动,分别是2~4 a、6~10 a和17~21 a的准周期。通过对各IMF分量和Res趋势项分析发现,自1985年之后,波动的振幅开始变大,表明蒋家沟泥石流的年输沙量变化很大。降雨对蒋家沟泥石流的年输沙量及周期性波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人类活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为蒋家沟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来源,这使得蒋家沟泥石流的年输沙量周期性波动变得更加复杂。
林伟谢洪张金山
关键词:泥石流年输沙量
汶川地震后四川安县甘沟堵溃泥石流及其对策被引量:17
2011年
汶川地震诱发的大量崩塌和滑坡不仅直接为泥石流活动提供松散固体物质,还可能造成沟道堵塞。沟道内的堵塞坝虽然不像主河道上的堰塞湖那样造成大范围灾害,但溃决后却会引发大规模泥石流,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等造成严重危害。以四川省安县高川乡甘沟为例,说明其造成泥石流的危害特征及防治对策。通过对甘沟自然环境背景条件的分析,发现甘沟具备泥石流暴发的地形地貌和降水条件;流域内地震诱发的崩滑体不仅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还造成沟道堵塞,形成堵溃型泥石流。甘沟已建的排导槽存在过流能力不够、槽底和侧墙已基本被破坏、弯道处未考虑超高、沟内未布置拦挡工程等问题。目前沟内由于松散固体物质充足,在一定的降水条件下,仍会再次暴发泥石流。针对甘沟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修建拦挡、重建排导槽并结合预警预报措施的防治对策,并对重建排导槽的过流断面进行了优化设计。
游勇陈兴长柳金峰
关键词:断面优化设计
岷江上游潜在性泥石流堰塞湖危害及判识被引量:4
2012年
汶川地震造成泥石流形成条件的改变,其次生灾害堰塞湖的危害已开始显现。如何对震后潜在性泥石流堰塞湖进行判识,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取岷江上游映秀至汶川段为研究区,通过分析震后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变化、典型泥石流堰塞湖的危害及松散物质储量,选取潜在性泥石流堰塞湖的判识指标,利用模糊物元可拓模型,建立潜在性泥石流堰塞湖的综合判识模式。通过判识,研究区形成泥石流堰塞湖可能性高的一级支沟有17条,主要集中分布在映秀镇至草坡乡段,此段将是今后受堰塞湖危害的高危地段。
柳金峰游勇陈兴长
关键词:岷江上游泥石流判识
黏性泥石流沟床冲刷深度试验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黏性泥石流冲刷沟床,会导致建筑物构筑物基础失稳,从而毁坏工程设施。本文通过室内水槽试验探究黏性泥石流沟床冲刷深度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黏性泥石流沟床冲刷深度主要受沟床坡度、泥石流容重以及沟床物质容重的影响;黏性泥石流冲刷沟床的深度与沟床坡度成正相关,与泥石流容重或沟床物质容重成负相关;沟床平均冲刷深度与沟床坡度成线性正比关系,与泥石流容重成线性反比关系,与沟床物质容重的自然对数成线性反比关系。最后,分析得到黏性泥石流沟床平均冲刷深度经验公式。
赵彦波游勇柳金峰林雪平
关键词:冲刷深度
宽级配弱固结土入渗及抗冲性对泥石流起动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震后诱发的大量崩塌滑坡松散物质,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固体物源,使得震后灾区泥石流一直处于群发、频发状态。这些松散土体由于扰动强度大,属于宽级配弱固结土体。在降雨作用下产生的水土耦合作用促使土体结构破坏,从而起动形成泥石流。通过对该种土体进行的入渗和抗冲试验的结果表明:(1)震后的宽级配弱固结土体的入渗强度是蒋家沟流域类似土体的1.5~6.0倍,直接导致了在降雨入渗作用下土体内部细颗粒被侵蚀搬运,并伴随着土体结构的破坏。(2)抗冲性显示了由于其弱固结特性,土体的抗冲性系数很小,在表面径流作用下,土体易崩解而被径流冲刷流失,增强了径流侵蚀能力。(3)震后降雨与特殊土体的耦合作用促使了灾区泥石流一直处于群发、频发状态,并将持续到土体恢复至震前状态,在此期间灾区的泥石流激发雨量也会随之变化。
庄建琦游勇陈晓清裴来政
关键词:入渗率抗冲性泥石流
震后北川县泥石流对恢复重建的影响及潜在泥石流发育度评价被引量:7
2010年
震后北川县泥石流灾害具有暴发频率高,规模大,潜在危害严重等特点,已经成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制约因素。震后潜在泥石流发育度的评价,对灾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利用Arc-GIS技术,采用多因子叠加法对震后北川县潜在泥石流发育度进行了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把北川县分为泥石流高发育区、中等发育区和低发育区。高发育区集中于擂鼓镇—曲山镇—陈家坝乡一带,沿发震断裂上盘分布,占县域面积的6.6%;中等发育区位于高发育区两侧,以断裂上盘为主,占县域面积的22.5%;其余属低发育区,占县域面积的70.9%。在泥石流高发育区必须规避泥石流灾害;在中等发育区,应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确保没有灾害威胁,否则也必须进行规避。
陈兴长游勇柳金峰
关键词:泥石流恢复重建
粘性泥石流沟口回淤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泥石流在堆积区进行堆积时,常在沟口形成回淤并造成灾害。为了探讨泥石流在沟口回淤的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及其预测,开展了4组107次泥石流连续堆积和4组共21次单次堆积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粘性泥石流在沟口回淤的发展过程中,累积回淤长度与泥石流累积总量呈线性正相关,相对累积回淤坡度与泥石流累积总量呈对数负相关,根据相对累积回淤坡度的变化将粘性泥石流沟口回淤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在泥石流总量相同的情况下,回淤长度随泥石流重度增大而呈线性增大,随堆积区坡度增大而呈线性减小,随流通区坡度增大而成对数减小。相对回淤坡度随泥石流重度的增大呈线性减小,随堆积区坡度增大而呈线性增大,随流通区坡度增大而呈线性增大;在泥石流总量不同的情况下,随泥石流总量的增大,其沟口回淤长度随之呈线性增大,而相对回淤坡度随之呈线性减小;在粘性泥石流沟口回淤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了粘性泥石流在连续堆积及单次堆积情况下沟口回淤的经验预测公式。
柳金峰游勇
关键词:粘性泥石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