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14B15-6)

作品数:11 被引量:160H指数:5
相关作者:黄东风王利民李卫华邱孝煊罗涛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南京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土壤
  • 3篇培肥
  • 3篇茶园
  • 2篇氮磷
  • 2篇氮磷流失
  • 2篇植物
  • 2篇生态恢复
  • 2篇土壤肥力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培肥模式
  • 2篇微生物
  • 2篇磷流失
  • 2篇肥力
  • 2篇菜地
  • 1篇氮磷流失特征
  • 1篇稻田
  • 1篇滇西
  • 1篇滇西北
  • 1篇动物
  • 1篇动植物

机构

  • 11篇福建省农业科...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作者

  • 11篇王利民
  • 11篇黄东风
  • 9篇李卫华
  • 8篇邱孝煊
  • 7篇罗涛
  • 4篇林新坚
  • 2篇卜晓莉
  • 2篇范平
  • 1篇邱珊莲
  • 1篇罗旭辉
  • 1篇陈奇伯
  • 1篇翁伯奇
  • 1篇翁伯琦

传媒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福建农业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施肥措施下菜地CO_2排放通量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
2015年
采用碱溶液吸收法对福州市郊菜地土壤CO2排放特征及其与土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蔬菜生长期的土壤CO2排放通量在苗期和发育前期,它的日变化表现为黑夜>白天;发育后期则为白天>黑夜,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呈现递减规律。此外,土壤CO2排放通量在苗期较大,不施肥(CK)、化肥(全部基施)、化肥(1/2基施+1/2追施)、化肥+长效肥力素(全部基施)、化肥+长效肥力素(1/2基施+1/2追施)、1/2有机肥+1/2化肥+长效肥力素(全部基施)、1/2有机肥(基施)+1/2化肥(氮钾肥追施+磷肥基施)+长效肥力素(追施)处理分别为2 379.08、2 482.93、2 129.94、1 299.02、1 890.04、2 293.61、3 029.99mg·m-2·d-1,而发育后期土壤CO2释放量相对较小。而且化肥+长效肥力素(全部基施)处理的菜地土壤CO2排放通量小,仅为209.96mg·m-2·d-1,而1/2有机肥(基施)+1/2化肥(氮钾肥追施+磷肥基施)+长效肥力素(追施)处理则较大,达到了3 029.99mg·d-1·m-2,表明化肥+长效肥力素(全部基施)培肥处理适宜在福州市郊菜地进行推广。指数回归分析可知,土壤15cm处的土层温度是影响菜地CO2释放的主要因素之一,且随温度的增加而升高。
王利民黄东风罗涛李卫华邱孝煊
关键词:施肥处理菜地CO2排放土壤温度
菌渣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模式及研究展望被引量:4
2015年
该文总结了当前菌渣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主要技术模式,主要包括:菌渣重复利用技术模式、菌渣肥料化利用技术模式、菌渣饲料化利用技术模式、菌渣能源化利用技术模式、菌渣药物化利用技术模式和菌渣环境净化利用技术模式;并提出菌渣废弃物循环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应该重点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深入研究菌渣废物多级循环利用内在机制及标准化利用技术;(2)深入研究菌渣肥料化利用的长期环境效应;(3)加强菌渣废弃物循环利用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研究;(4)菌渣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过程中应该加强研究的其它若干问题。
黄东风王利民李卫华邱孝煊罗涛
关键词:循环利用
镁肥对小白菜产量、矿质元素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被引量:18
2017年
中国南方红壤区菜地普遍存在缺镁现象,蔬菜生产上适量添施镁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有关蔬菜施用镁肥的效应研究报道尚不多,尤其是我国南方红壤区菜地的相关研究则更少。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农户常规施用化肥的基础上,对红壤菜地添施不同剂量的镁肥,研究施镁对蔬菜产量、营养元素吸收及菜地土壤基本肥力状况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常规化肥施用的基础上,适量地添施镁肥(施硫酸镁112.5~450.0 kg hm^(-2)),小白菜增产幅度为12.4%~20.4%,氮、磷、钾及镁等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分别提高27.7%~42.5%、30.1%~84.9%、38.0%~80.3%和53.2%~131.9%,蔬菜收获后土壤全镁和交换性镁含量分别提高15.8%~68.4%和29.0%~119.0%。小白菜产量与施镁肥量可用一元二次方程y=-0.53x2+60.61x+9093(R2=0.961**)较好地线性拟合,由该方程可以得出,当施硫酸镁量为381.2 kg hm^(-2)时,小白菜可获得最高产量,即10825.8 kg hm^(-2)。
黄东风王利民李卫华邱孝煊罗涛
关键词:红壤菜地土壤肥力
动植物在陆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5年
生态系统退化导致了生物生境丧失、多样性下降和生产力降低,所以,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阐述了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并分析了其退化的人为和自然原因;比较分析了植物恢复、动物恢复及动植物联合恢复等生态恢复方法的适用性、有效性、局限性及恢复机制,得出以下结论:动、植物恢复首先应通过生态势和基础生态位等的分析,筛选出较为适宜的本土生物,这些生物的引入主要是通过收集种源、改善生境和构建生物廊道等途径进行;引进外来物种进行生态恢复,须评估外来种的入侵风险、适应性和生态功能;同时注意利用植物和植物、植物与动物间的生态位、化感作用和互惠共生等互作关系,并结合生态记忆的方法,进行动植物的合理组合,形成系统的生态恢复技术,进而实现退化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
王利民翁伯奇罗涛黄东风罗旭辉李卫华
关键词: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
培肥措施培肥土壤的效果与机理研究进展被引量:56
2014年
土壤肥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培肥是维持农业土壤肥力水平最主要的措施之一,藉以补偿由于养分随农产品收获及农作物废弃物(如秸秆)带出农田对土壤养分库亏损造成的影响。如何对农田土壤进行有效培肥,达到既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又使农田土壤保持较高肥力,同时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维护农田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目前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培肥措施与土壤肥力水平关系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培肥措施与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肥力指标、土壤动物肥力指标之间关系的规律,并指出培肥措施与土壤肥力关系方面今后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有机肥的精细化高效化投入与土壤肥力关系研究、土壤动物学肥力指标的深入研究、土壤长期培肥的土壤生物学过程研究、土壤培肥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研究。本文旨在为通过合理培肥措施来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及维护农田良好生态环境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黄东风王利民李卫华邱孝煊
关键词:培肥措施土壤肥力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
茶园套种牧草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基本肥力的影响被引量:29
2014年
我国关于茶园生草和低层套(间)种研究起步很晚且报道甚少,有必要深入研究适宜我国茶园推广应用的低层茶草套(间)种模式。通过3年的田间小区试验,以不套种任何牧草处理为对照,研究了3种不同牧草[百喜草(Paspalum natatu)、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平托花生(Arachis pintoi)]套种模式对茶青和鲜草产量及其茶园土壤基本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同牧草套种模式比对照提高茶青产量6.48%-20.26%,并收获鲜草产量1 352-4 023 kg·hm?2·a?1;3年来逐年减少茶园表土流失厚度幅度分别为25.0%-30.6%、33.3%-38.9%和53.3%-60.0%,并提高茶园土壤pH 9.64%-11.76%、有机质8.23%-76.13%、全氮13.59%-245.63%、全磷3.41%-210.51%、全钾1.37%-9.65%、碱解氮69.63%-109.33%和速效磷11.40%-34.20%;其中,茶园套种白三叶和套种平托花生处理对提高茶叶产量和茶园土壤基本肥力的效果相对更佳,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黄东风王利民李卫华邱孝煊罗涛翁伯琦
关键词:茶园牧草套种百喜草白三叶平托花生
水肥管理措施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稻田氮磷流失的影响被引量:27
2013年
在天然降雨条件下,采用田间径流小区实地监测的方法,通过3年6茬水稻的试验,研究6种不同水肥管理措施(不施肥+常规灌溉、常规施肥+常规灌溉、优化施肥+常规灌溉、增量施氮+常规灌溉、增量施磷+常规灌溉、优化施肥+节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稻田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处理下的水稻干物质年产量为11 629~19 709kg/hm2,氮、磷、钾年吸收量分别为90~174kg/hm2,36~62kg/hm2,151~288kg/hm2,地表径流总氮和总磷年流失量分别为14.0~42.9kg/hm2和0.244~0.559kg/hm2;其中,增量施氮+常规灌溉处理的水稻产量,氮、钾养分吸收量及径流水总氮流失量相对最高;而"优化施肥+节水灌溉"处理的水稻产量、养分吸收量与"常规施肥+常规灌溉"处理相当,但可明显降低稻田地表径流的氮、磷流失量,同时每年可节省(比常规灌溉处理)灌溉水量900.5m3/hm2,并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黄东风李卫华王利民林新坚范平邱孝煊
关键词:水肥管理水稻养分吸收氮磷流失
不同培肥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相关参数的变化与敏感性分析被引量:18
2012年
通过闽东地区茶园培肥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培肥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量碳占溶解有机碳的比值和微生物熵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其他土壤参数、茶叶理化性状的相关性。试验设6个处理:全量化肥(C),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CO)1/2),全量有机肥(O),全量化肥+豆科绿肥(CL),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CO)1/2L)和不施肥(CK)。研究结果显示:(CO)1/2L、CL和O等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比CK增加了1.87、1.26、1.49倍,微生物量氮增加了2.18、1.32、1.70倍,而处理C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分别减少了0.46、0.59倍;微生物量碳占溶解有机碳的比值大小顺序为O>(CO)1/2L>CL>(CO)1/2>CK>C。可见,该区处理O和(CO)1/2L的培肥效果较佳。相关分析发现,微生物量碳及其占溶解有机碳的比值分别和土壤脲酶、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水量、阳离子交换量等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它们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价茶园土肥力变化的敏感指标。
王利民邱珊莲林新坚黄东风李卫华邱孝煊
关键词:培肥模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不同培肥模式下闽东茶园水土及其氮磷流失特征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不同培肥模式对闽东茶园水土及其氮磷流失的影响,为该区茶园水土流失评价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径流小区试验,设置6个处理:全量化肥(NPK),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1/2NPKOM),全量有机肥(OM),全量化肥+豆科绿肥(NPKL),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1/2NPKOM+L)和不施肥(CK)。[结果]不同培肥处理下径流流失量的大小顺序为:OM>1/2NPKOM>CK>NPKL>1/2NPKOM+L>NPK,泥沙流失量表现为:OM>1/2NPKOM>NPKL>CK>NPK>1/2NPKOM+L;OM处理中径流携带的全氮、可溶性氮、硝态氮、铵态氮、全磷、可溶性磷等氮磷组分的流失量均较高,而1/2NPKOM+L中这些氮磷组分流失量则相对较低,且泥沙结合态的全氮、全磷流失量在各处理中也有类似的变化规律。[结论]1/2NPKOM+L处理在减控茶园水土及其氮磷流失方面具有良好的保土保肥效果。
王利民林新坚黄东风李卫华范平
关键词:培肥模式茶园水土流失氮磷流失
红黄壤区土壤改良利用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3年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阐明了红黄壤区土壤的主要成因,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进而综述了红黄壤区土壤的改良利用技术。建议进一步完善土壤资源监测系统,发挥综合改良利用技术的作用和加强菌肥、缓控释肥料的研发。
王利民卜晓莉林新坚黄东风邱孝煊罗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