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1174)

作品数:6 被引量:159H指数:5
相关作者:张均华胡志华朱练峰金千瑜禹盛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秸秆
  • 4篇秸秆还田
  • 4篇还田
  • 3篇水稻
  • 2篇育秧
  • 2篇微生物
  • 1篇氮肥
  • 1篇氮肥施用
  • 1篇氮水平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吸收
  • 1篇性状
  • 1篇养分
  • 1篇有机碳
  • 1篇育秧基质
  • 1篇生理特征
  • 1篇生物量碳
  • 1篇施氮
  • 1篇施氮水平
  • 1篇施用

机构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6篇张均华
  • 5篇金千瑜
  • 5篇朱练峰
  • 5篇胡志华
  • 4篇裴鹏刚
  • 4篇禹盛苗
  • 2篇林育炯

传媒

  • 2篇中国稻米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秸秆还田耦合施氮水平对水稻光合特性、氮素吸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40
2015年
在田间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了4个秸秆还田量水平[0 kg/hm^2(S0)、4000 kg/hm^2(S4)、6000 kg/hm^2(S6)、8000 kg/hm^2(S8)]耦合4个施氮水平[0 kg/hm^2(N0)、90 kg/hm^2(N90)、180 kg/hm^2(N180)、270 kg/hm2(N270)]对水稻茎蘖动态、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特征、氮素吸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施氮条件下,秸秆还田明显抑制水稻生育前期茎蘖的发生和茎蘖高峰的形成,促进水稻后期的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提高剑叶光合速率,稻谷产量增加2.22%~4.44%.2)氮肥单施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茎蘖数和最高苗数显著增加,分蘖高峰提前7~14d;施氮显著增加水稻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量和稻谷产量,明显延缓水稻生育后期剑叶光合速率的下降.3)同等施氮条件下,与 S0相比,秸秆还田 S4、S6处理促进水稻茎蘖发生,成熟期植株吸氮量显著增加,以 S6处理增幅最大,平均增加36.58%,生育后期剑叶光合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S8处理则对水稻茎蘖发生、光合作用和氮素吸收表现出负面影响.4)秸秆还田耦合施氮量显著影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稻谷产量,与 N0S0相比,两者配施水稻显著增产9.59%~23.51%,以 N180S6处理产量最高,达10.56 t/hm2.适宜的秸秆还田量耦合施氮量可促进水稻茎蘖发生和有效穗形成,增加氮素和光合同化物积累,从而增加稻谷产量.
裴鹏刚张均华朱练峰胡志华金千瑜
关键词:秸秆还田氮肥施用光合特性氮素吸收水稻
我国水稻机插秧育秧基质研究进展被引量:52
2015年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水稻育秧基质研究。合理利用水稻育秧基质,培育健壮秧苗,提高机插质量,是提升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关键,对我国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介绍了我国水稻育秧基质发展历程、主要基质类型及特征,分析了基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发展趋势,以期为研究和推广水稻育秧基质,提升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提供参考。
林育炯张均华胡志华朱练峰禹盛苗金千瑜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育秧基质
不同类型基质对机插水稻秧苗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9
2016年
为解析基质的类型特征、秧苗生理特性、机插质量和产量间的内在联系,评价育秧基质的适用性与应用广泛性,该研究以营养土为对照,以2种代表性的基质类型(混合基质和轻型无土基质)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类型育秧基质对水稻秧苗生长特征、大田机插质量、生育期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型无土基质和混合基质容重均显著低于对照,分别比对照低85.19%和74.07%(P<0.05),通气孔隙、持水孔隙和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育秧工序简单操作。轻型无土基质和混合基质所育秧苗地上部生长特征与根系生长特征显著优于对照处理(P<0.05),根系盘结成块,漏插率分别比对照低4.17%和4.32%,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轻型无土基质的伤秧率为3.07%,和对照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低于混合基质(P<0.05)。轻型无土基质和混合基质水稻大田机插后,分蘖发生分别比对照处理早4和2 d,全生育期缩短2 d。轻型无土基质与混合基质处理的水稻库容量分别比对照高14.01%和10.67%;产量分别比对照高5.30%和6.14%,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轻型无土基质与混合基质理化属性优于对照处理,培育秧苗与机插技术兼容性强,利于工厂化育秧基质的开发,其中轻型无土基质是由由作物秸秆加工而成的无土基质,更适宜于基质的生产与应用。
林育炯张均华胡继杰朱练峰曹小闯禹盛苗金千瑜
关键词:基质物理特性养分育秧生理特征产量性状
秸秆还田的土壤酶学及微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21
2014年
秸秆还田作为构建生态农业的重要举措,对维持农田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提高陆地土壤碳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状况与秸秆还田量、还田模式的相互作用显著影响到秸秆介入农田土壤后的分解转化,深入研究秸秆还田的土壤酶学及微生物学效应,揭示其培肥土壤的生物学机制对实现农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分析了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状况对秸秆介入的响应,探讨了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生物学机制。在此基础上,对秸秆还田的土壤酶学及微生物学效应研究作了一定展望。
裴鹏刚张均华朱练峰禹盛苗胡志华金千瑜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酶土壤微生物
秸秆还田对水稻固碳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20
2014年
以中浙优1号为材料、秸秆不还田为对照,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4000、6000、8000 kg·hm-2)对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运转、植株固碳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总量平均增加63.03 g·m-2,以6000 kg·hm-2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比对照增加154.40 g·m-2;在水稻各生育阶段中,秸秆还田处理对分蘖盛期—齐穗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最为明显,干物质积累量比对照平均增加71.25 g·m-2;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茎叶干物质输出率和表观转变率分别平均增加4.2%和3.7%,均以6000 kg·hm-2处理最高,分别为12.8%和11.1%.秸秆还田处理的群体植株固碳量比对照平均增加55.38 g·m-2,以6000 kg·hm-2处理的增幅最大,为17.8%;从固碳量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来看,秸秆还田有利于生育前期茎叶固碳量的积累和生育后期固碳量向穗部的分配.秸秆还田处理的水稻产量比对照平均增加794.59 kg·hm-2,增幅9.5%,其中6000和4000 kg·hm-2处理的产量均显著提高,而8000 kg·hm-2处理的产量增加不显著;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秸秆还田处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增加是增产的主要原因,平均增加8.4穗·m-2.
裴鹏刚张均华朱练峰禹盛苗胡志华金千瑜
关键词:干物质积累量秸秆还田水稻
培养条件下秸秆还田对水稻土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通过监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矿质氮、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和主要微生物类群数量,研究了水稻秸秆直接还田(SF0)与氯仿熏蒸预处理后还田(SF1)稻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经过28 d恒温培养,秸秆还田处理(SF0和SF1)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矿质氮含量显著降低;SF0和SF1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而且微生物量氮对秸秆介入的响应更为敏感;与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繁殖,SF0和SF1处理的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SF0处理的土壤DOC含量、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SF1处理,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熏蒸预处理后还田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秸秆腐解程度均显著降低。
裴鹏刚张均华朱练峰禹盛苗胡志华金千瑜
关键词:秸秆还田可溶性有机碳矿质氮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