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0706)
- 作品数:18 被引量:72H指数:5
- 相关作者:杨万泰马育红赵京波江盛玲武冠英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化工大学教育部中国石油更多>>
-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重点学科共建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紫外光照法制备有机表面单分子羧基层
- 2010年
- 研究了通过紫外光辐照,在双向拉伸聚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膜表面制备单分子层羧基的方法。激发态的丙酮分子先从有机聚合物的表面夺取C-H键的氢,生成大分子链自由基;然后过氧化丁二酸(BOS)裂解产生的带羧基的自由基与大分子链自由基偶合形成羧基。通过水接触角(CA)、紫外吸收光谱(UV)、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酸碱滴定等试验,证明在聚合物基材表面有羧基。对反应的工艺参数,如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反应液的配方及BOS浓度等进行了考察。最佳的条件为:光强为8500μW/cm2,丙酮/水=3/7,BOS溶液为1%(质量/体积),光照15min。
- 徐菁马育红杨万泰
- 关键词:紫外辐照单分子层
- (n-BuCp)_2TiCl_2/Sn/I_s引发合成梳形羟基功能化无规聚苯乙烯及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采用茂金属化合物(n-BuCp)2TiCl2,还原剂(Sn),引发剂苯基缩水甘油基醚甲醛共聚物(Is)组成的催化体系引发苯乙烯活性自由基聚合,合成梳形羟基功能化无规聚苯乙烯.考察了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及引发剂与单体的比例对苯乙烯聚合的影响.当聚合温度在65~95℃范围内,随着聚合温度的升高,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单体转化率增加;在一定温度下,聚合物的分子量与单体转化率之间存在线性增长关系,且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较窄(Mw/Mn=1.6~1.9).采用GPC,WAXD,13C(1H)-NMR对聚合物(沸丁酮可溶级分)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GPC结果证明(n-BuCp)2TiCl2/Sn/Is引发苯乙烯聚合为活性聚合;13C-NMR和WAXD结果说明聚苯乙烯链段为无规结构;1H-NMR结果表明聚合物分子链中含有羟基,并根据其结果计算出聚合物分子的臂数为4,与引发剂Is的环氧基团数相等.这些结果证明了其聚合机理是经环氧基团开环后形成的自由基引发苯乙烯自由基聚合.
- 汪红丽孔媛马利福盛亚平黄启谷杨万泰
- 关键词:茂金属化合物活性自由基聚合
- Ni(naph)_2/A1R_3/BF_3·OEt_2/DMEA/OctOH体系催化丁二烯配位聚合被引量:2
- 2010年
- 在Ni(naph)2-AlR3-(BF3·OEt2)催化体系(简称Ni-Al-B)用于丁二烯(Bd)/己烷进行配位聚合体系中引入N,N-二甲基乙醇胺(DMEA)和辛醇(OctOH),研究了DMEA/Ni摩尔比、B/Ni摩尔比和Al/Ni摩尔比对Bd聚合转化率、聚丁二烯(PB)产物的特性黏数、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及微观结构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聚合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在镍系催化丁二烯聚合体系中引入一定量的DMEA和OctOH后,可以提高顺-1,4微观结构含量至97.8%,降低1,2-微观结构含量至约1.3%,提高分子量,使分子量分布变窄,并降低凝胶含量.进一步通过调节B/Ni及Al/Ni摩尔比值,可得到[η]为2.0~4.0dL/g的高顺式PB.聚合速率对单体浓度呈现一级动力学关系,表观增长活化能为43.7kJ·mol-1。
- 乔雨露朱寒吴一弦王金徐日炜武冠英杨万泰
- 关键词:镍系催化剂丁二烯
- TiCl_4/XROH/MgCl_2/Et_3Al催化剂合成宽分子量分布乙烯/1-己烯共聚物被引量:4
- 2010年
- 采用MgCl2负载TiCl4及1,3-二氯-2-丙醇给电子体(XROH),与三乙基铝助催化剂组成的催化剂体系,合成了1-己烯共聚率高且宽分子量分布的乙烯/1-己烯共聚物。讨论了催化体系的组成、配比和聚合条件对乙烯/1-己烯共聚合行为,共聚物结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n(Ti):n(Mg)=10:1,n(XROH):n(MgCl2)=2.6:1,n(Al):n(Ti)=100:1,乙烯压力0.45MPa,聚合温度80℃,聚合时间2h,共聚单体(1-hexene)浓度0.25mol/L时,催化效率达23.2kg/gcat。采用13CNMR、X-ray、SEM、WAXD、DSC、GPC等测试技术对催化剂、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Zieglar-Natta(Z-N)催化体系中,给电子体多卤代醇与TiCl4结合,载体MgCl2的晶体结构发生了变化。结晶度降低,有利于催化剂负载量的提高(ω(Ti)=4.8%)和催化效率增大。催化体系产生了多种活性中心,使聚烯烃分子量分布变宽(15~20)。多卤代醇还可增强1-己烯与乙烯的共聚能力,在共聚物中1-己烯的摩尔分数达5.1%。
- 孔媛汪红丽义建军张明革黄启谷杨万泰
- 关键词:烯烃共聚物宽分子量分布
- 微波辅助合成聚天冬氨酸被引量:7
- 2009年
- 借助微波辅助手段,以天冬氨酸(A)为原料,在均三甲苯和环丁砜混合溶剂中,以磷酸(体积分数为85%)为催化剂进行聚合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微波功率、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聚琥珀酰亚胺(PSI)的产率以及分子量的影响;进一步对PSI进行水解反应,并用红外光谱对水解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借助微波辅助加热手段,使得聚合反应时间大大缩短,由传统热缩合反应的3~5h缩短为20min左右,反应效率明显提高;随催化剂用量的增加,PSI的产率增加,分子量降低,但过多的催化剂存在会导致产率下降;微波功率增大,PSI产率与分子量均呈下降趋势;在微波作用下,聚合反应温度(170~200℃)明显低于传统热缩合聚合的温度,并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PSI的产率和聚天冬氨酸(PASP)分子量均呈现明显增加。在合适的条件下,可制备出数均分子量为6000~20000,分子量分布为1.3~2.4的PASP产物。
- 许迎春吴一弦孔祥璐杨维曦徐日炜杨万泰武冠英
- 关键词:天冬氨酸缩聚微波聚天冬氨酸
- 茂金属化合物/Zn/BDGE/MAO催化体系合成aPS-b-P(S-co-E)-b-PE嵌段共聚物的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采用单茂钛化合物CpTiCl3,有机环氧化合物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基醚(BDGE),金属锌(Zn)及甲基铝氧烷(MAO)为催化体系,通过自由基聚合和配位聚合机理合成无规聚苯乙烯-b-聚(苯乙烯-co-乙烯)-b-聚乙烯(aPS-b-P(S-co-E)-b-PE).探讨了温度、时间、乙烯压力及Al/Ti摩尔比对共聚合的影响.所得嵌段共聚物采用DSC,WAXD,GPC和13C-NMR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共聚物是苯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链段是无规的,聚乙烯链段具有结晶性.
- 马利福黄启谷宋怀河杨万泰
- 关键词:茂金属化合物活性自由基聚合配位聚合嵌段共聚物
- 纳米尺寸马来酸酐共聚微球作为尼龙6/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体系增容剂的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用电荷转移络合物(CTC)自稳定沉淀聚合法合成出纳米尺寸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交联型共聚物微球,直径大约在150 nm左右.将少量这种新型纳米级共聚物微球添充到尼龙6(PA6)/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体系中;发现纳米级微球颗粒的二乙烯基苯的双键以及酸酐基团分别能与两相发生化学反应,在尼龙6/聚乙烯体系中微球大部分出现在两相界面处,分析表明这些界面处的纳米级微球颗粒能够有效降低球状聚乙烯分散相的尺寸,使分散相粒径稳定在一个较小值(接近1μm),起到类似"分散相稳定剂"的作用.纳米级共聚物微球含量在1.75%左右时,各项性能得到较明显的提升.在拉伸强度与杨氏模量降低10%左右的情况下,冲击强度提高1.35倍,吸水百分率从纯尼龙6 4.9%下降到最小只有1.2%左右.对其增韧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 王磊吕兰香杨万泰
- 关键词:尼龙6
- 由脂肪族二酰胺二醇合成聚酯酰胺及表征被引量:7
- 2010年
- 利用脂肪族二元酸酯与乙醇胺反应容易获得的对称二酰胺二醇,经缩聚合成聚酯酰胺预聚体,并针对端羧基和端羟基同时扩链来提高分子量,获得可生物降解的聚酯酰胺.首先将N,N′-二(2-羟乙基)草酰胺(HEOA)或N,N′-二(2-羟乙基)己二酰胺(HEHA)与己二酸和丁二醇缩聚,制备同时带有端羧基及端羟基的脂肪族聚酯酰胺预聚体,通过1,4-双(2-噁唑啉)苯及己二酰双己内酰胺混合扩链剂扩链,获得高分子量脂肪族聚酯酰胺,并通过红外、1H-NMR、DSC及TGA对其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预聚体在制备过程发生了一定的酯-酰胺交换反应;扩链后聚合物的熔点、熔融焓和热稳定性有所下降;但热稳定性仍接近或略高于聚己二酸丁二酯.
- 黄超群徐少轶赵京波江盛玲杨万泰
- 关键词:扩链反应
- 表面光接枝聚合反应新进展被引量:14
- 2009年
- 表面性能对高分子材料应用至关重要,但多数聚烯烃材料表面惰性,需对表面进行改性或功能化.紫外光引发表面光接枝聚合反应具有诸多优势,因而获得广泛应用.作者以本实验室近年的研究为基础,结合这一领域国际上的部分重要研究成果,概述了实施表面光接枝聚合反应的一些新方法:控制/活性表面光接枝聚合、自引发光接枝聚合、暗区表面光接枝聚合、表面光接枝-交联聚合以及表面小分子光化学反应等.
- 刘莲英邓建平杨万泰
-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
- 微流体反应器制备金纳米粒子的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利用全聚合物微流体反应器,在紫外光照射下制备了金纳米粒子。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激光粒度分析仪、高分辨透射电镜等对柠檬酸钠-氯金酸微流体光化学反应体系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注射泵的流速、柠檬酸钠与氯金酸的浓度比、紫外辐射强度对金纳米粒子产率和粒径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得到的金纳米粒子最小粒径约20nm;金纳米粒子的产率随注射泵流速的增大而上升,但是随柠檬酸钠与氯金酸浓度比的增大和紫外辐射强度的增强而减弱;金纳米粒子的粒径随注射泵流速的增大和紫外辐射强度的增强而减小,但是在柠檬酸钠与氯金酸浓度比小于16时,粒径变化不大,当柠檬酸钠与氯金酸浓度比大于16时,粒径迅速增大。
- 商运生马育红杨万泰
- 关键词:光化学反应金纳米粒子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