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666001)

作品数:36 被引量:219H指数:9
相关作者:童张法黄祖强尚小琴谢新玲张友全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大学广州大学钦州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大学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化学工程
  • 18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6篇淀粉
  • 20篇乳液
  • 20篇接枝
  • 20篇反相
  • 20篇反相乳液
  • 18篇机械活化
  • 17篇共聚
  • 16篇接枝共聚
  • 12篇丙烯
  • 10篇木薯
  • 10篇木薯淀粉
  • 9篇玉米淀粉
  • 9篇米淀粉
  • 8篇丙烯酰胺
  • 7篇接枝共聚反应
  • 7篇共聚反应
  • 6篇酰胺
  • 6篇丙烯酸
  • 5篇乳液聚合
  • 5篇吸水

机构

  • 31篇广西大学
  • 14篇广州大学
  • 2篇钦州学院
  • 2篇南宁师范高等...
  • 2篇学研究院
  • 1篇北方民族大学
  • 1篇广西工业职业...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25篇童张法
  • 18篇黄祖强
  • 14篇尚小琴
  • 13篇谢新玲
  • 12篇张友全
  • 9篇廖丹葵
  • 6篇吕梓民
  • 6篇陈展云
  • 5篇刘汝锋
  • 5篇胡华宇
  • 5篇谢国仁
  • 4篇胡晶
  • 4篇袁建微
  • 3篇李淑妍
  • 3篇赖雅平
  • 3篇刘汝峰
  • 3篇蒋林斌
  • 3篇谭义秋
  • 2篇杨素改
  • 2篇王茂林

传媒

  • 7篇粮油加工
  • 5篇高分子材料科...
  • 4篇食品科技
  • 2篇化工新型材料
  • 2篇食品与发酵工...
  • 2篇化工学报
  • 2篇食品与机械
  • 2篇化工进展
  • 1篇化工时刊
  • 1篇化工环保
  • 1篇功能材料
  • 1篇煤炭学报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高校化学工程...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 1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 1篇材料研究与应...
  • 1篇低碳技术与材...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1
  • 7篇2010
  • 7篇2009
  • 13篇2008
  • 3篇2007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丙烯酰胺接枝活化淀粉共聚物的结构表征被引量:6
2008年
以机械活化淀粉(St)和丙烯酰胺(AM)为原料,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机械活化30 min和60 min的两种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M30-St-g-PAM、M60-St-g-PAM)。考察了索氏抽提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热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接枝共聚物的结构,并与原玉米淀粉接枝共聚物(St-g-PAM)比较。实验结果显示,丙烯酰胺成功接枝于活化淀粉上;M30-St-g-PAM和M60-St-g-PAM具有网状多孔洞结构,丙烯酰胺与淀粉的接枝共聚反应在淀粉的无定型区和结晶区同时发生,机械活化有效地提高了玉米淀粉的化学反应活性;共聚反应改变了原淀粉的聚集状态,接枝产物基本上为无定型的聚集态结构;热稳定性比St-g-PAM增强。M60-St-g-PAM与M30-St-g-PAM相比接枝反应不均,热稳定性稍有下降。确定了以乙二醇/冰乙酸(体积比60∶40)为抽提溶剂完全除去均聚物的抽提时间为8 h。
谢新玲白守礼黄祖强张友全廖丹葵童张法
关键词:机械活化丙烯酰胺反相乳液接枝共聚物
改性淀粉吸水性树脂应用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以木薯淀粉和丙烯酸为主要原料,合成改性淀粉超强吸水性树脂,考察环境温度、pH值、溶液中离子种类和浓度、有机溶剂等因素对树脂吸液能力的影响及树脂的重复使用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在温度<60℃时,环境温度对吸水性能影响不明显,保持高吸水性的pH值为5~11,溶液中金属离子的存在对吸水能力影响显著,实验范围内有机溶剂对吸液能力的影响趋势相似,不同溶剂临界点浓度不同,树脂重复使用4次,吸水率仍大于1 000 g/g。
尚小琴刘汝锋梁敏华陈展云
关键词:改性淀粉吸水性树脂影响因素应用性能
机械活化玉米淀粉制备磷酸酯淀粉及其结构表征被引量:2
2008年
利用自制的搅拌球磨机将普通玉米淀粉进行机械活化预处理,正磷酸盐为酯化剂,尿素为催化剂,干法制备淀粉磷酸酯.探讨了活化时间、磷酸盐用量、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尿素用量对取代度(DS)和反应效率(RE)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活化时间1.5 h,磷酸盐用量12%,pH5.0,反应温度150℃,反应时间2 h,尿素用量3%,并对机械活化淀粉结构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机械活化破坏了淀粉的结晶结构,有效地提高淀粉的化学反应活性,使合成的磷酸酯淀粉的DS和RE显著提高.
童张法田保华黄祖强廖丹葵
关键词:玉米淀粉机械活化磷酸酯淀粉干法
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产物结构表征被引量:29
2009年
以木薯淀粉为主要原料,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合成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通过正交设计对主要影响因素及反应条件进行研究,并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等方法表征产物结构。实验结果显示,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丙烯酸:淀粉=3.5,丙烯酸中和度=83.3%,过硫酸钾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分别为淀粉用量的3.0%和0.3%,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3 h,产物吸水率>800g/g。聚合过程中淀粉与丙烯酸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并且接枝反应破坏了淀粉颗粒结晶结构,接枝产物趋于无定型结构。
陈展云彭惠梅蒋林斌王东耀刘汝锋尚小琴
关键词:反相乳液接枝共聚木薯淀粉丙烯酸
改性淀粉超强吸水树脂反相乳液法合成与性能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以木薯淀粉为主要原料,高锰酸钾为引发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合成改性淀粉超強吸水树脂,考察反应过程中诸因素对吸水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能够得到具有高吸水率的改性淀粉接枝共聚产物;反应过程中乳液浓度、单体、交联剂、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丙烯酸中和度等因素对改性淀粉吸水树脂吸水性能有显著的影响。
赖雅平尚小琴陈展云蒋林斌杨素改姚驿明
关键词:淀粉高吸水性树脂反相乳液吸水率
机械活化强化玉米淀粉液化处理的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采用搅拌球磨机对玉米淀粉进行机械活化,以不同活化时间淀粉为原料。利用α-淀粉酶作用玉米淀粉.以葡萄糖值(dextrose equivalent,DE)为评价指标,考察反应体系pH值、糊化温度、底物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酶用量、机械活化时间等因素对液化还原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活化预处理能提高玉米淀粉酶解反应液中还原糖的含量。说明机械活化能有效提高玉米淀粉的酶解反应活性,酶解速度加快。
胡华宇黄祖强童张法袁建微
关键词:机械活化液化玉米淀粉
淀粉丙烯酰胺表面控制反应机理及接枝产物结构表征被引量:31
2007年
以木薯淀粉和丙烯酰胺为主要原料,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合成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并通过红外光谱、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热分析等手段对接枝共聚产物进行结构分析和聚合机理探讨。实验结果显示,淀粉与丙烯酰胺的反应主要发生在淀粉团粒表面,符合表面控制反应机理;接枝共聚物中含有淀粉和丙烯酰胺成分;共聚反应改变了原淀粉的聚集形态,接枝产物基本上为无定形的聚集态结构;但对淀粉的热稳定性影响不显著。
尚小琴赖雅平陈展云童张法江惠仪郑成
关键词:淀粉接枝共聚物反相乳液
氨基改性淀粉重金属废水处理剂的制备及应用被引量:16
2011年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通过乳液聚合法制备淀粉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接枝共聚物,再进行改性可得具有螯合效果的氨基改性淀粉(AMS)。研究了氨基改性淀粉在单一离子的不同条件下对模拟废水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和在实际电镀废水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其循环再生性。结果表明:在单一离子溶液中,温度对重金属的去除无明显影响,pH值、氨基改性淀粉用量和去除时间对去除率影响较明显;经过改性淀粉的处理,实际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去除率接近100%,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林梅莹尚小琴李淑妍刘玉珍廖石房胡卓胡晶谢国仁
关键词:重金属离子实际废水去除率
机械活化淀粉与丙烯酰胺反相乳液接枝共聚反应的研究被引量:21
2008年
淀粉接枝共聚物是一种新型功能性材料。研究了经机械活化预处理后的玉米淀粉与丙烯酰胺在反相乳液体系中的接枝共聚反应规律,分别考察了机械活化时间、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油水比、引发剂浓度和淀粉单体比对单体转化率、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考察范围内的最佳反应条件是淀粉活化30min、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h、m(单体):m(淀粉)=1.6:1、V(油):V(水)=1.2:1、引发剂浓度1.46mmol·L·1;在该反应条件下,单体转化率96%,接枝率56.7%,接枝效率85.3%。而原淀粉在类似条件下,单体转化率为72.5%,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分别为46.9%和66.5%。机械活化作用破坏玉米淀粉的结晶区,与丙烯酰胺反应几率增大,有效地提高了玉米淀粉的化学反应活性。
谢新玲童张法黄祖强张友全廖丹葵
关键词:玉米淀粉机械活化反相乳液接枝共聚反应活性
St-g-AM反相乳液法接枝共聚反应的动力学模型被引量:4
2010年
研究采用反相乳液方法进行淀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反应的机理,推导并修正淀粉与丙烯酰胺反相乳液法接枝共聚反应动力学模型,考察了引发剂浓度[I]、乳化剂浓度[E]、单体浓度[M]和淀粉浓度[St]等因素对表观聚合速率的影响,验证反应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本实验得出的动力学关系式为:Rp∝[I]0.93[M]1.28[St]1.47[E]0.61,与理论推导出的动力学方程Rp∝[I]0.5~1[M]1~1.5[St]0.5~1.47[E]0.6基本一致,说明淀粉与丙烯酰胺在反相乳液中进行接枝共聚反应符合自由基聚合机理,引发过程由引发剂受热分解生成初始自由基和初始自由基攻击淀粉分子形成淀粉骨架自由基两部分构成;在聚合过程中,单基终止和双基终止反应同时存在。
尚小琴罗楠吕梓民童张法谢国仁
关键词:动力学模型接枝共聚反相乳液反应速率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