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864)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2
相关作者:朱思泉马旭郝晓琳唐思梦李飞峰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内障
  • 7篇先天
  • 7篇先天性
  • 7篇白内障
  • 5篇先天性白内障
  • 4篇晶状体
  • 4篇基因
  • 4篇家系
  • 3篇蛋白
  • 3篇致病基因
  • 3篇先天性核性白...
  • 3篇晶状体蛋白
  • 3篇家系致病
  • 3篇家系致病基因
  • 3篇核性白内障
  • 2篇蛋白质
  • 2篇电泳
  • 2篇染色
  • 2篇染色体
  • 2篇染色体显性遗...

机构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国家人口计生...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7篇朱思泉
  • 4篇马旭
  • 3篇郝晓琳
  • 2篇王俊
  • 2篇谷峰
  • 2篇王开杰
  • 2篇郁梅
  • 2篇高昌
  • 2篇唐思梦
  • 2篇李飞峰
  • 1篇赵阳
  • 1篇王淑珍
  • 1篇王宁利
  • 1篇林东昕
  • 1篇张雪梅

传媒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眼科新进展
  • 1篇眼视光学杂志
  • 1篇眼科研究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核性白内障一家系致病基因的初步定位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 初步定位一个显性遗传性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在已知与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致病基因附近选择合适的微卫星标记,基因组PCR扩增后进行基因分型,由LINKAGE软件处理,对该家系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在22q的D22S258、D22S315、D22S1163显示最大LOD值2.11(重组率θ=0).单倍型分析提示致病基因位于D22S1174~D22S270大约18.5 Mbp的遗传距离.结论 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22q11.2~22q13,该范围内的CRYBB1、CRYBB2、CRYBB3、CRYBA4为其可能致病基因.
王俊马旭谷峰朱思泉郝晓琳王开杰
关键词:先天性白内障微卫星标记
混合型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
2008年
王淑珍李飞峰高昌朱思泉马旭
关键词:先天性白内障眼晶状体混浊混合型右眼视力家系眼科检查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板层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的排除性定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定位一个四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板层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选取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河北任丘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记录家系遗传史。该家系28例成员(12例患者,16例非患者)进入本研究,12例患者接受全身及眼部检查,以排除存在白内障以外的眼部及全身疾患,16例非患者仅接受眼部检查。28例研究对象均采集外周静脉血5ml,提取基因组DNA,选取在物理距离上与已知非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18个致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基因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后进行基因分型。以基因分型的结果为基础,利用等位基因共享分析和基因测序对已知候选基因进行排除定位。结果该家系遗传特点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型为板层先天性白内障;与位于1、2、10、11、12、16、17、21、22染色体上的15个致病基因附近的微卫星位点均不存在等位基因共享,基因测序排除了微卫星杂合度较低(位于3、13、19号染色体)的基因座。结论该家系存在新的致病基因,进一步确证了先天性白内障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该家系致病位点的确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王淑珍李飞峰赵阳高昌马旭朱思泉
关键词:先天性白内障微卫星标记基因测序
先天性核性白内障晶状体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可重复性与分辨率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人先天性核性白内障混浊晶状体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2-DE)的可重复性及分辨率。方法:临床手术中抽提先天性核性白内障患儿混浊晶状体组织蛋白,采用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IPG-DALT)的方法,选用12.5%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别以270μl、300μl上样量对晶状体组织总蛋白(crystallin)进行分离,并用银染显示分离效果。结果:上样量为270μl、12.5%的分离胶对晶状体总蛋白的分离效果较好,上样量为300μl、12.5%的分离胶对高相对分子质量蛋白的分离效果较好。凝胶点的匹配率为93.17%。结论:采取适当的制备方法及合适的上样量可以充分分离人混浊晶状体蛋白质,并可以得到较好的分辨效果,但重复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郁梅朱思泉
关键词:晶状体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
A missense mutation S228P in the CRYBB1 gene causes autosomal dominant congenital cataract被引量:14
2007年
Background Congenital cataract is a highly heterogeneous disorder at both the genetic and phenotypic level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dentify disease locus for autosomal dominant congenital cataracts in a four generation Chinese family. Methods Family history and clinical data were recorded. All the members were genotyped with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hich are close to the known genetic loci for autosomal congenital cataracts. Two-point Lod scores were obtained using the MLINK of the LINKAGE program package (vet 5.1). Candidate genes were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direct cycle sequencing.Results The maximum Lod score of Zmax=2.11 was obtained with three microsatellite markers D22S258, D22S315, and D22S1163 at recombination fraction θ= 0. Haplotyp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isease gene was localized to a 18.5 Mbp region on chromosome 22 flanked by markers D22S1174 and D22S270, spanning the β-crystallin gene cluster. A c.752T→C mutation in exon 6 of CRYBB1 gene, which resulted in a heterozygous S228P mutation in predicted protein, was found to cosegregate with cataract in the family.Conclusions This study identified a novel mutation in CRYBB1 gene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autosomal dominant congenital cataract. These results provide strong evidence that CRYBB1 is a pathogenic gene for congenital cataract.
WANG JunMA XuGU FengLIU Ning-puHAO Xiao-linWANG Kai-jieWANG Ning-liZHU Si-quan
一个致密核性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的初步研究
2007年
目的对一个致密核性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方法根据已报道的与先天性白内障相关基因的位置,选择紧密连锁的微卫星多态性标记,PCR扩增后进行基因分型,以分型结果为基础,利用等位基因共享分析和两点连锁分析对已知候选基因进行排除定位。结果该家系临床表型为致密核性先天性白内障,目前尚无关于该表型致病突变的报道。已知的15个候选基因区域附近的微卫星位点均不存在等位基因共享;除D11S898外,其余27个微卫星位点的LOD值在重组率(θ)为0时均为-∝,致病基因与15个已知基因之间不存在连锁关系。结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不是15个已知的先天性白内障相关基因,其致病基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郝晓琳马旭谷峰唐思梦王俊王开杰朱思泉
关键词:微卫星重复等位基因
晶状体蛋白βB1基因错义突变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内障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对河北汉族一个四代先天性核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白内障家系进行基因分析,了解此家系在候选基因上是否存在突变位点。方法该家系22名成员(包括患者7人,非患者15人)知情同意进人本研究,并接受全面的眼部及全身检查,以排除白内障以及外眼部及全身疾患。该家系成员中患病者经眼部裂隙灯检查发现晶状体均为核性混浊。采集22名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选择国内外已报道的与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发生相关的7个候选基因(CRYBA3/A1、CRYBB1、CRYBB2、CRYGD、GJA3、GJA8和MIP),设计引物使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的片段覆盖候选基因外显子,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寻找突变位点。结果发现编码晶状体蛋白Βb1的基因(CRTBB1)第4外显子一个等位基因的第457个碱基发生错义突变C>A,形成杂合子,导致其编码蛋白第129位氨基酸由丝氨酸(S)转变为精氨酸(R),其余外显子的碱基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正常序列一致。结论该家系的核性先天性白内障是由于CRYBB1基因外显子4的错义突变C>A引起。
唐思梦朱思泉林东昕张雪梅王宁利郝晓琳
关键词:先天性白内障基因突变
不同性别之间先天性核性白内障蛋白质2-D电泳的差异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应用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技术,对比年龄匹配的不同性别核型先天性白内障蛋白质2.DE的表达,寻找差异的蛋白质。方法收集年龄匹配的核型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混浊晶状体组织,采用固相pH梯度(IPG)等点聚焦2-DE技术进行蛋白质的分离,使用Image Master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电泳图像,对比蛋白质表达的差异。结果大部分晶状体蛋白质分布在Mr14400~66000、等电点(PI)5~9的范围内,呈高丰度表达的蛋白质斑点分布在Mr20100~45000、等电点(PI)6~8的区域内。经软件分析,女性核性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识别出(452±23)个蛋白斑点,男性患儿组识别出(421±19)个蛋白斑点,将不同性别患儿的2.D结果进行匹配比较。发现有119个斑点的蛋白质表达量有变化:其中14个点蛋白质表达量减少200%以上,编码19号的蛋白质表达量减少了500%以上;其中7个蛋白斑点表达量增加了200%以上,编码384号的蛋白斑点增加350%以上。结论性别不同的核性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
郁梅朱思泉
关键词:双向电泳晶状体蛋白质蛋白质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