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8-JKGHAGH-225)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李勇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篇媒介
  • 2篇当代传媒
  • 2篇消费社会
  • 2篇传媒
  • 1篇第二媒介时代
  • 1篇新媒介
  • 1篇性意识
  • 1篇愚人
  • 1篇愚人节
  • 1篇哲学
  • 1篇中国学界
  • 1篇中国学者
  • 1篇神哲学
  • 1篇审美嬗变
  • 1篇资本
  • 1篇资本平台
  • 1篇嬗变
  • 1篇文化变迁
  • 1篇文化阐释
  • 1篇媒介时代

机构

  • 5篇河南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5篇李勇

传媒

  • 2篇北方论丛
  • 1篇江淮论坛
  • 1篇新闻界
  • 1篇科技信息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0
  • 2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媒介文化的精神哲学——作为消费社会观念撒播者的当代传媒被引量:4
2009年
在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媒介文化在观念层面的作为与其在基础层面的作为珠联璧合,互文印证,不仅为社会转型提供了生产力方面的保证(即基础层面的保证),而且还提供了观念上的支持。媒介文化在观念层面的作为主要表现在媒介文化为大众生产消费欲望和消费观念,说服并驱动消费者将"消费"作为存在之第一要务。
李勇
关键词:媒介文化消费社会精神哲学
“第二媒介时代”文化变迁的脉路被引量:2
2010年
媒介对文化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建构力。当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主导性媒介更易为电子媒介之后,媒介所产生的文化冲击力更是空前强大。从经验生活层面看,电子媒介构成了当代人最基本的呼吸材料和生存氛围,衣食住行、工作休闲等社会生活各领域都谦恭地接受了媒介的改造,日常生活秩序越来越成为一种经由电子传播和中介的新秩序。从社会形态角度看,电子媒介促成了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社会转型。从文化属性角度而言,传统基于印刷媒介的文化形态慢慢转向一种新的依赖于电子媒介的文化形态,文化由此走向了后现代的发展历程。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文化观念,如真实观、伦理观、宗教观、审美观等与传统观念之间出现了难以想像的巨大裂痕。
李勇
关键词:第二媒介时代新媒介文化变迁
哲学批判素养在美学教学中的培养——以愚人节的文化阐释为案例被引量:1
2013年
美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哲学批判素养及运用哲学方法阐释经验生活的能力。本文以习见的愚人节为例,用文化哲学视域予以涵纳,可以视之为人类自我批判—自我觉醒的"易"性和"哲"性思维的表征。其中,"易"性精神是通过对社会既成规范的"否定"实现;而"哲"性意识则通过对个体理性的"否定"唤醒。"易"性精神与"哲"性意识共同开启了愚人节背后处于休眠状态的"哲性品质",这一开启工作有赖于其批判精神的参与和支持。
李勇
关键词:愚人节狂欢化巴赫金
作为消费社会资本平台的当代传媒被引量:6
2009年
在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媒介的作用不只表现在观念层面,还体现在基础层面。在这一层面,媒介文化生产可以直接转化为资本和现实生产力。具体来说,媒介不仅身体力行作为资本操演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它鼓动社会各领域文化纷纷向资本与消费文化靠拢,并把这种靠拢塑型为普遍的价值趋向。这种普遍性价值趋同效应可以结合传播学的"内爆"理论加以阐释。
李勇
关键词:媒介消费社会内爆
中国学者论媒介更新与审美嬗变
2010年
新媒介以其强大的冲击力和摧毁力造成传统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嬗变。这一嬗变为学界所关注。就本土学界而言,相关研究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在近20年时间内回顾并追赶了西方近一个世纪的理论发展历程。惊人的发展速度与学界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译介、研讨会与争鸣构成其发展的动力支持。就研究成果本身而言,往往从美学、文艺学、文学史、艺术学,以及传播学、社会学等角度直接展开或旁涉论及。这为此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文献参考。
李勇
关键词:中国学界审美嬗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