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6024)

作品数:7 被引量:35H指数:4
相关作者:杜岩方国洪杨亚力刘凯张莹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印度尼西亚贯...
  • 2篇年际
  • 2篇西太平洋
  • 2篇IOD
  • 1篇盐度
  • 1篇印度洋偶极子
  • 1篇输运
  • 1篇年代际
  • 1篇年代际变化
  • 1篇年际变化
  • 1篇年际和年代际...
  • 1篇热带
  • 1篇热带太平洋
  • 1篇热带西太平洋
  • 1篇南印度洋
  • 1篇急流
  • 1篇功率谱
  • 1篇功率谱分析
  • 1篇海流
  • 1篇海面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5篇杜岩
  • 1篇庄伟
  • 1篇张玉红
  • 1篇孙照渤
  • 1篇方国洪
  • 1篇王健
  • 1篇王天宇
  • 1篇张莹
  • 1篇刘凯
  • 1篇杨亚力
  • 1篇郑少军

传媒

  • 3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Atmosp...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基于INSTANT数据对ITF流出海峡海流的功率谱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INSTANT(The International Nusantara Stratification and Transport,努沙登加拉层结及输运的国际联合观测计划)计划所测得的流场数据,研究了ITF(Indonesian Throughflow,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在主要流出海峡——龙目海峡(Lombok Strait)、翁拜海峡(Ombai Strait)和帝汶海峡(Timor Passage)随深度和时间的变化,并对表层和温跃层的流速进行了功率谱分析。研究发现,ITF流场在龙目和翁拜海峡表层有显著的年循环,在季风转换期间各个层次上海流都会出现反转,从印度洋流向海峡内;而帝汶海峡在300m以下出现反转流。3个海峡的表层流都以年周期为主,温跃层的流以半年变化为主,并且都有丰富的季节内变化。高频部分,除了在龙目海峡表层K1日潮占优外,各海峡均以M2半日潮为主。
刘凯孙照渤杜岩
关键词:功率谱分析
赤道印度洋秋季Wyrtki急流盐度输运对正、负IOD事件的不对称响应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海洋实测资料和简单海洋数据同化(SODA)模式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印度洋偶极子(IOD)事件影响下赤道印度洋秋季Wyrtki急流及其盐度输运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正、负IOD事件盛期,赤道流场和盐度异常不仅呈反位相特征,在空间分布及强度上还具有显著的不对称性。正IOD事件盛期,Wyrtki急流转向为西向流,将赤道印度洋东部低盐水向西输送;此时赤道流场和盐度负异常显著,影响范围大,南北扩张明显,盐度异常中心偏西,影响深度较深。负IOD事件盛期,Wyrtki急流增强,对赤道印度洋西部高盐水输送能力增强;此时盐度及流速异常较弱,极值范围小,盐度异常中心偏东,影响深度较浅,但流速异常影响深度较正IOD事件深。
张莹杜岩张玉红杨亚力
关键词:印度洋偶极子
热带西太平洋和南印度洋近20年来的海面高度变化及其动力联系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卫星遥感和现场观测资料,结合线性Rossby波诊断解,研究了近20年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池区海面高度的快速升高趋势.结果表明,两大洋热带区域同步的海面上升趋势通过印度尼西亚海的海洋波导通道联系在一起,其动力关联主要发生在温跃层深度,表现为热带太平洋的海面高度低频波动信号通过印度尼西亚海传至印度洋,并影响到南印度洋的东部海区,而南印度洋西部的海面变化主要受印度洋内区局地风场的调制.超前-滞后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东南印度洋海面高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信号分别源自太平洋赤道和近赤道海区,分别受到了太平洋赤道风应力异常和近赤道风应力旋度异常的调控,并且分别与ENSO的年际过程和PDO的年代际过程密切相关.
王天宇杜岩庄伟WANG JinBo
关键词:海面高度热带太平洋南印度洋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印度尼西亚海与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研究概述被引量:22
2011年
概述过去30年间与印度尼西亚海和印度尼西亚贯穿流有关的海洋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印度尼西亚海处于海洋大陆的中心地带,衔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池,是影响大气环流的关键海域;而通过印度尼西亚海多个连通海峡从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贯穿流,对维持全球大洋热盐分布和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影响着全球大洋环流的结构及长期的气候变化。基于大型观测计划的推动,国际上对印度尼西亚海和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不但对印度尼西亚海的环流、波动、潮流和混合、垂向层结结构,以及海气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而且对流经该海区的世界大洋环流唯一热带跨洋盆分支———ITF进行全面研究。贯穿流研究涉及ITF的分支、垂向结构、多尺度变化、水体的来源及影响、热盐输运、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环流的关系,以及对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贡献等诸多方面。对相关的研究进行分类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杜岩方国洪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贯穿流西太平洋
2004~2011年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在望加锡海峡中的年际变化被引量:3
2014年
文章基于2004 年1 月-2006 年11 月的“国际努加登沙层结与输运”(international Nusantara stratification andtransport, INSTANT)计划以及2006 年11 月-2011 年7 月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观测”(monitoring the Indonesianthroughflow, MITF)计划的实测数据, 从长时间序列研究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变化.在望加锡海峡中,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周期信号分布非常丰富, 涵盖潮汐、季节内、季节和年际信号.对于季节变化, 东南季风期间温跃层深度上最大南向流速约为1.0m·s^-1, 而西北季风期间最大南向流速约为0.8m·s^-1.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年际变化与尼诺3.4 区指数(NINO3.4)呈正相关, 最大相关系数大约在NINO 3.4 前1~2 个月; 水深150m 以上,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与偶极子模态指数(dipole mode index, DMI)呈负相关, 200m 以下呈正相关, 在时间上较DMI 滞后约1-2 个月.季节变化的经验正交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前2 个模态方差的总贡献率为97%, 其中第-模态为65%, 第二模态为32%; 年际变化的EOF 前2 个模态的方差贡献率为90%, 其中第一模态为51%, 第二模态为39%.季节变化的第二模态和年际变化的第一模态表征赤道印度洋开尔文波模态, 该模态的空间结构在垂向会发生相位反转; 季节变化的第一模态和年际变化的第二模态表征赤道太平洋罗斯贝波(Rossby waves)的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l Nin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模态, 其垂向的空间结构变化比较一致.
王健杜岩郑少军刘凯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年际变化
The Kelvin Wave Processes in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during the 2006-2008 IOD Events被引量:4
2012年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ole of Kelvin wave propagations along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during the 2006-2008 Indian Ocean Dipole(IOD).The 2006 IOD lasted for seven months,developing in May and reaching its peak in December,while the 2007 and 2008 IODs were short-lived events,beginning in early May and ending abruptly in September,with much weaker amplitudes.Associated with the above IODs,the impulses of the sea surface height(SSH) anomalies reflect the forcing from an intraseasonal time scale,which was important to the evolution of IODs in 2007 and 2008.At the thermocline depth,dominated by the propagation of Kelvin waves,the warming/cooling temperature signals could reach the surface at a particular time.When the force is strong and the local thermocline condition is favorable,the incoming Kelvin waves dramatically impact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Indian Ocean.In July 2007 and late July 2008,the downwelling Kelvin waves,triggered by the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equatorial Indian Ocean,suppressed the thermocline in the Sumatra and the Java coast and terminated the IOD,which made those events short-lived and no longer persist into the boreal fall season as the canonical IOD does.
DU YanLIU KaiZHUANG WeiYU Wei-Dong
关键词:IODMJO
Typical Surface Seasonal Circulation in the Indian Ocean Derived from Argos Floats
2012年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urface circulation in the Indian Ocean using Argos float data over the period 1979-2011.The Argos observations manifest some new phenomena.The climatological annual mean circulation shows that the surface current becomes much stronger after turning around in shore in the western Indian Ocean.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the Great Whirl(GW) to the east of Somalia develops quickly in spring(April-May) as the monsoon reverses to move northward,becoming strongest in summer(June-September) and disappearing in autumn(October-November).The west end of the Agulhas retroflection can reach 18°E,and it exhibits a seasonal variation.At approximately 90°E,the Agulhas Return Current combines with the eastward South Atlantic Current and finally joins the 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ZHENG Shao-JunZHANG Yu-HongZHUANG WeiLI Jia-XunDU Yan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