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0071)
- 作品数:2 被引量:32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菡侨魏玉清薛婵李静门小茜更多>>
- 相关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夜间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被引量:19
- 2013年
-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夜间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方法 调查分析2010年9月至201 1年8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呼吸睡眠科门诊的446例OSAS患者夜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发生类型与OSAS严重度之间的相关性.446例患者均接受整夜多导睡眠监测、同步心电监测,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成轻度(5≤AHI< 15次/h)、中度(15≤AHI< 40次/h)、重度(AHI≥40次/h)3组,观察并分析3组患者夜间发生心律失常的例数及类型.结果 在446例患者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24.4%(109/446).心律失常的发生与OSAS的严重程度和年龄呈正相关(r=1.857,P=0.043和r=1.030,P=0.003).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缓(79.8%,87/109)和偶发室性早搏(54.1%,59/109)多见(均P<0.01).中度和重度OSAS患者中窦性心动过缓、频发房性早搏、合并2种以上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分别为50.0%、0、42.9%、7.1%、0和90.9%、14.8%、57.9%、4.5%、5.7%,均显著高于轻度患者(均为0)(均P<0.05).结论 OSAS患者夜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其严重度和年龄呈正相关,类型以窦性心动过缓和室性早搏常见;中、重度OSAS患者窦性心动过缓、频发房性早搏、合并2种以上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比轻度患者更多见.
- 门小茜汪亚坤李静魏玉清薛婵董江涛王菡侨
- 关键词:心律失常患病率疾病特征
- 同步间歇指令加压力支持通气治疗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呼吸内科收治的10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分析,按照简单数字表法随机选取54例采用SIMV+PSV治疗模式(观察组);另54例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模式(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的肺功能、氧代谢、血气分析等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氧代谢、血气分析等指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对照组肺功能、氧代谢、血气分析等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7.4%的患者患有低钠血症,13.0%的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现象,9.2%的患者有抽搐症状;对照组有42.6%的患者患有低钠血症,22.1%的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现象,24.1%的患者有抽搐症状,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分别有14.2%,12.7%和5.4%的患者有呼吸困难,意识障碍,长期卧床等不良症状;对照组患者分别有48.5%,38.7%和24.3%的患者有呼吸困难,意识障碍,长期卧床等不良症状,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采用SIMV+PSV治疗模式,比BiPAP治疗模式更能明显改善肺通气换气功能、增加机体氧供和纠正体内酸碱失衡。
- 徐秀君付会文李英崔利峰王菡侨
- 关键词:BIPAP氧代谢血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