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EA070062)
- 作品数:2 被引量:56H指数:2
- 相关作者:樊浩更多>>
-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中国伦理学会更多>>
-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现代道德教育的“精神”问题被引量:39
- 2009年
- "从实体出发"与"原子式地进行探讨"的不同伦理观,历史地形成基于"精神"或基于"理性"的两种道德教育哲学。"伦理"—"道德"对立,"理"—"道"分离,"德"—"得"脱节,是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三大"精神"问题,由此导致现代中国道德教育"无伦理"、"没精神"两大基本缺陷。中国道德教育要走出现代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误区与困境,必须建构"回归精神的道德教育",尊重和维护伦理道德的精神生态,形成道德教育的"精神生态体系"。面对"理性"对"精神"的僭越,现代道德教育必须捍卫与蓬勃精神,从而真正培育"‘有精神’的德性"和"‘有精神’的人"。
- 樊浩
-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哲学伦理观
- “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被引量:18
- 2008年
- 本文以"生态"如何成为"文明",或"生态"如何从"一种文明"即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成为"整个文明"为问题域和主题,探讨"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本文认为,生态自20世纪60年代从生物学移植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概念,经过生态哲学的形上提升,已经开始向整个人类文明扩展,但这种扩展仍囿于诸学科樊篱,而未达到"整个文明"。"生态"成为"文明",必须经过三次辩证转换:一是将"自然生态"提升为"生态哲学";二是将"生态哲学"转换为"生态世界观";三是将"生态世界观"落实为"生态价值观",并现实化为民族精神。第一次转换已经开始,第二、第三个进程还有待奋力推进,其尖端性理论难题之一,就是"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生态文明"的造就,必须从历史形态、逻辑形态、现实形态三方面推进道德哲学形态的辩证运动。
- 樊浩
- 关键词:生态文明价值生态伦理生态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