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1507)

作品数:8 被引量:64H指数:5
相关作者:瞿佳周翔天吕帆胡诞宁付小莹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医学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5篇近视
  • 4篇受体
  • 3篇纤维细胞
  • 3篇成纤维细胞
  • 2篇毒蕈碱
  • 2篇屈光
  • 2篇巩膜
  • 2篇巩膜成纤维细...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毒蕈
  • 1篇毒蕈碱受体
  • 1篇断层扫描
  • 1篇荧光
  • 1篇荧光染色
  • 1篇荧光染色法
  • 1篇正视化
  • 1篇人视网膜
  • 1篇人视网膜色素

机构

  • 6篇温州医学院
  • 1篇吉林大学第二...
  • 1篇浙江省人民医...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7篇瞿佳
  • 6篇吕帆
  • 6篇周翔天
  • 4篇付小莹
  • 4篇胡诞宁
  • 3篇张立华
  • 2篇谢若衷
  • 2篇王瑞卿
  • 2篇赵海岚
  • 2篇闫东升
  • 1篇蒋丽琴
  • 1篇王勤美
  • 1篇吴文灿
  • 1篇李翯
  • 1篇吴光波
  • 1篇吴荒
  • 1篇苏冠方
  • 1篇王教
  • 1篇胡娱新
  • 1篇颜文韬

传媒

  • 5篇中华眼科杂志
  • 2篇眼视光学杂志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毒蕈碱1型受体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达的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正常人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毒蕈碱1型(M1)受体的表达情况和M1受体对维持RPE细胞功能的作用及其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已建立的RPE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建立细胞培养株。取传3~5代生长良好的细胞,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培养的RPE细胞中M1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培养的RPE细胞呈多边形,平均分裂时间约2~3d,细胞内含有棕黄色素颗粒,随着细胞的分裂,细胞内的色素颗粒稀释和变少。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显示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有M1受体表达。结论人RPE细胞有M1受体的分布。M1受体对维持RPE细胞的功能起重要作用。M1受体拮抗剂玻璃体腔注射以延缓近视的发生、发展机制可能与其抑制RPE细胞功能有关。
张立华闫东升周翔天吕帆谢若衷吴光波胡诞宁付小莹瞿佳
关键词:近视受体色素上皮
正常幼年豚鼠视觉发育的正视化过程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研究正常豚鼠眼球生长发育变化规律,为豚鼠作为近视研究的动物模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刚出生的英国种三色豚鼠64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分别在第0、1、2、3、5、7、9和11周测量其中一组豚鼠的屈光力(R)、角膜曲率半径(RCC)、前房深度(AS)、晶状体厚度(CL)、玻璃体腔长度(VC)和眼轴总长度(AL)。将左右眼测量值合并在一起分析正视化过程中各屈光成分的变化规律。RCC、AS、CL、VC、AL和R分别做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各组中左右眼的R、RCC、AS、CL、VC和AL差异无显著性(P>0.05),雌雄鼠的R、RCC、AS、CL、VC和AL差异无显著性(P>0.05)。豚鼠出生时为远视[(+5.25±0.22)D],以后远视度数逐渐下降,到11周龄达(+1.34±0.61)D并趋于稳定(P=0.215)。RCC出生时为(3.23±0.01)mm,AS出生时为(1.20±0.00)mm,CL出生时为(2.72±0.02)mm和VC出生时为(3.27±0.01)mm,4项参数在出生后的3周内总体呈上升趋势;3周后除了AS基本保持不变,其他3个参数仍在逐渐增加。AL[出生时为(7.19±0.02)mm]发生了明显的延长(P<0.05)。各参数与屈光力的相关性分析,其中VC与屈光力密切相关(r=-0.818,P<0.01),其他5个参数与屈光力呈中等相关(r=-0.558~-0.680,P<0.01)。结论:在视觉发育期内,豚鼠的各项屈光参数均向正视化发展,完成正视化的时间在9~11周。正视化进程主要与玻璃体腔长度的变化有关。
王瑞卿赵海岚胡娱新吴荒苏冠方
关键词:正视化动物模型
黄色人种葡萄膜黑色素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色素合成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黄色人种脉络膜、虹膜黑色素细胞的可行性 ,并观察黑色素细胞能否在体外培养时合成色素。方法 将除去色素上皮细胞的脉络膜、虹膜基质组织用胰酶与胶原酶消化 ,分离得到的细胞用添加胎牛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异丁基甲基黄嘌呤、霍乱毒素的F12培养液培养。用角蛋白抗体、S 10 0抗体进行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内黑色素含量并计算其生成量。结果 成功体外培养了葡萄膜黑色素细胞 ;生长期每个黑色素细胞内的平均色素含量为 (79 83± 36 2 0 ) pg ,每个细胞每天合成黑色素 (11 4 4± 5 77) pg ,体外培养的葡萄膜黑色素细胞S 10 0表达阳性 ,但角蛋白表达阴性。结论 体外培养的黄色人种葡萄膜黑色素细胞能在体外合成色素 ,黄色人种葡萄膜黑色素细胞内的色素含量与制造量介于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之间。
周翔天瞿佳付小莹吕帆胡诞宁
关键词:黄色人种葡萄膜黑色素细胞体外培养脉络膜
人眼巩膜成纤维细胞中视黄酸受体的分布及其对巩膜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调控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研究正常人眼巩膜成纤维细胞视黄酸受体亚型的表达,进一步研究视黄酸对人巩膜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调控作用,从而阐明其和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定点解剖及游走促进法分离培养人巩膜成纤维细胞,取3~5代生长良好的细胞,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培养的巩膜成纤维细胞视黄酸受体亚型的表达;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0.01、0.10、1.00、10.00和100.00nmol/L的视黄酸,6d后进行细胞计数。每株细胞重复3次,共用3株细胞,观察视黄酸对巩膜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调控作用。结果培养的巩膜成纤维细胞呈双极型或纺锤型,平均分裂时间为2~3d左右,细胞生长旺盛,近融合时细胞成规则排列的纺锤型。RT—PCR提示体外培养的人巩膜成纤维细胞表达所有的视黄酸受体亚型。视黄酸能明显抑制人巩膜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RA浓度≥0.10nmol/L时,与无RA的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有的视黄酸受体亚型在人巩膜成纤维细胞上均有分布,视黄酸能明显抑制人巩膜成纤维细胞的生长。
闫东升周翔天陈晓燕吕帆王教胡诞宁瞿佳
关键词:巩膜成纤维细胞受体维甲酸近视
高度近视眼黄斑部不同区域神经上皮厚度的定量测定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黄斑部不同区域的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屈光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高度近视眼患者78例,按屈光度不同分为A(-6.0^-9.0 D)、B(-9.1^-15.0 D)、C(>-15.0 D)三组。采用Huphery-300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黄斑部9个不同分区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别,并分析各区域神经上皮层厚度与屈光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组A2~A6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分别为(244.31±24.46)mm、(224.73±27.45)mm、(236.08±27.71)mm、(236.15±34.10)mm与(219.88±20.42)mm,与A、B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01),其余各区组间差别不明显;A2~A6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与近视屈光度明显相关,r分别为0.387、0.462、0.315、0.403、0.326,经统计学检验发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部神经上皮损害随近视屈光度不断增高而呈区域选择性萎缩变薄,OCT将为追踪观察此种损害提供理想方法。
颜文韬吴文灿瞿佳王勤美李文生方海珍
关键词:近视黄斑屈光
环戊通松弛豚鼠睫状肌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 :确定在对豚鼠进行屈光检查时应用环戊通所需的点药次数及其对睫状肌麻痹的作用时间。方法 :本实验共 5 8只豚鼠 ,分三组 :第一组比较豚鼠点药前后屈光状态的变化 ,第二组比较点药 2次和 4次时 30min和 6 0min时的调节变化 ,第三组研究点药四次后环戊通对睫状肌麻痹作用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逐步确定对豚鼠检影时是否需要点药、点药次数及点药后的最佳检影时间。结果 :点药和未点药时豚鼠的平均屈光度比较显示 ,点药后屈光度偏向正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且调节变化在点药后稳定 ,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 ;点 2次药和点 4次药后 30min时的调节变化比收稿日期 :2 0 0 4-0 8-0 2 ;修回日期 :2 0 0 4-10 -15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0 3 715 0 7)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0 2 0 95 ,ZB0 2 0 2 ) ;浙江省卫生厅重大课题项目 (2 0 0 2ZD0 0 9) ;浙江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计划 重点科研项目 社会发展项目(2 0 0 3C2 3 0 0 5 )。作者简介 :蒋丽琴 (1973 -)女 ,山西太原人 ,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视觉光学。E -mail:jianglq_1@hotmail.com6 0min时大 ,且点药 2次比点药 4次的调节变化大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在点完第 4次药之后 6 0到 90min时检影效果最好 ,并得出其相关?
蒋丽琴吕帆周翔天赵海岚王瑞卿瞿佳
关键词:睫状肌麻痹屈光检查屈光度屈光状态
毒蕈碱受体Ⅰ型受体在人眼巩膜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正常人眼巩膜成纤维细胞毒蕈碱受体Ⅰ型(M1)受体的表达与近视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定点解剖及游走促进法分离培养人巩膜成纤维细胞,取3~5代生长良好的细胞,运用RT-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培养的巩膜成纤维细胞中M1受体的表达;并制作巩膜组织的冷冻切片,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巩膜组织中巩膜成纤维细胞上M1受体亚型的表达.结果培养的巩膜成纤维细胞呈双极型或纺锤形,平均分裂时间为2~3 d左右,细胞生长旺盛,近融合时细胞呈规则排列的纺锤形.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人巩膜成纤维细胞表达M1受体.组织免疫组化法结果显示巩膜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表达M1受体.结论人巩膜成纤维细胞具有M1受体的分布.巩膜上M1受体的存在预示着M1受体拮抗剂延缓近视的发生发展的作用部位可能是位于巩膜上,而巩膜上的M1受体可能参与了近视的眼轴延长及近视屈光度的改变.(中华眼科杂志,2005,41:995-999)
周翔天张立华吕帆谢若衷胡诞宁付小莹瞿佳
关键词:近视巩膜成纤维细胞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在人巩膜成纤维细胞内的表达被引量:18
2005年
目的 了解人眼巩膜成纤维细胞是否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受体FGFR1和转化生长因子(TGF- β)受体TβRⅠ和TβRⅡ。方法 角膜移植后的4只眼球,应用定点解剖及游走促进法进行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建立细胞系,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bFGF受体FGFR1和TGF- β受体TβRⅠ和TβRⅡ蛋白的表达。结果 分别应用FGFR 1、TβRⅠ和TβRⅡ的特异多克隆抗体染色,整个细胞表面或细胞核周呈现特异性黄绿色荧光,受体位于细胞胞膜上。肉眼观察TβRⅠ和TβRⅡ呈强阳性表达,FGFR 1表达较弱于TβRⅠ和TβRⅡ。结论 人巩膜成纤维细胞表达bFGF受体FGFR1和TGF β受体TβRⅠ、TβR的功能性蛋白,巩膜是bFGF和TGF- β发挥作用的一个部位。外源的bFGF和TGF -β通过与巩膜成纤维细胞上的上述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是影响实验性近视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瞿佳李翯周翔天胡诞宁张立华付小莹吕帆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免疫荧光染色法FGFR-1实验性近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