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6046)

作品数:4 被引量:31H指数:3
相关作者:李家彪丘学林陈永顺张佳政卫小冬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洋中脊
  • 2篇地貌
  • 2篇地震仪
  • 2篇海底
  • 2篇海底地震
  • 2篇海底地震仪
  • 1篇地壳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物理
  • 1篇地球物理场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地貌
  • 1篇地震
  • 1篇地幔
  • 1篇多波束
  • 1篇多波束测深
  • 1篇岩浆
  • 1篇震相

机构

  • 5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台湾海洋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李家彪
  • 2篇丘学林
  • 2篇吴振利
  • 1篇李守军
  • 1篇敖威
  • 1篇赵明辉
  • 1篇卫小冬
  • 1篇丁巍伟
  • 1篇倪建宇
  • 1篇张佳政
  • 1篇陈永顺
  • 1篇牛雄伟
  • 1篇李昭兴

传媒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西南印度洋脊中段Indomed-Gallieni洋中脊岩浆-构造动力模式被引量:9
2014年
利用西南印度洋脊中段Indomed-Gallieni洋段49—51°E区段全覆盖高分辨率多波束水深地形资料,应用构造地貌学分析方法,结合区域地形及其他地球物理等资料,在分段分析49—51°E区段岩浆一构造动力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约10 Ma以来Indomed-Gallieni洋段的演化史.28、29洋段目前岩浆供应不足,在轴部不对称深断层的控制之下不对称扩张。属于超慢速扩张洋脊较常见的演化方式.轴部火山建造主要向北翼增生,发育与火山脊相关的火山地貌;南翼构造拉张作用强烈,地貌上可观察到大量断块,拆离断层可能大量存在.而27洋段水深浅、火山密集、轴部缺失裂谷,超慢速扩张下却具有较高的岩浆通量.Indomed-Gallieni洋段地形高地建造于一次岩浆增强事件,但应该不是因为Crozet热点的影响.27洋段为目前仍受该岩浆增强事件影响的唯一区段,但其强度和规模也在逐渐减小;包括28、29洋段在内的Indomed-Gallieni段其他部分,已重新恢复到岩浆供应不足的正常超慢速扩张洋脊演化模式.28、29洋段和27洋段岩浆供应均存在岩浆通量由多至少的周期,周期内岩浆供应较多时期轴部建脊,减少时期轴部火山建造裂离.但27洋段由于仍受岩浆增强事件的影响,与28、29洋段表现形式不同,主要表现为火山建造裂离方式、岩浆供应周期长短以及构造活动强烈程度的不同.
梁裕扬李家彪李守军倪建宇阮爱国
关键词:多波束测深构造地貌
西南印度洋脊50.5°E火山喷发高地是热点与洋中脊相互作用的产物吗?被引量:1
2015年
观察西南印度洋脊(SWIR)27洋段(据Cannat等(1999)洋脊分段及命名)高分辨率多波束资料,发现其50.5°E轴部为一火山喷发高地,总体地形特征似乎类似受热点影响的洋脊。对该段洋脊地形作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受热点影响洋脊具有的一般特征,从地形地貌、地球物理场、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分析了该段洋脊受热点影响的可能性。地形上缺少轴外地形表达,两翼也没有不对称现象;岩石地球化学上最普遍分布的仍是正常MORB。再者,在Crozet热点的相对运动历史轨迹上没有留下明显的痕迹,因此,其对相关洋脊产生有效影响的可能性并不大。综合SWIR 27洋段各方面特征,可说明其确实受某种因素影响,导致岩浆通量相比邻近洋段有大幅增加,但这种因素可能不是受热点影响,而是与大西洋中脊(MAR)上三段轴部地形异常的洋脊一样,是产生于由不均一地幔导致的洋脊局部岩浆增加。
梁裕扬李家彪
关键词:地球化学
西南印度洋中脊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正>全扩张速率小于20mm/yr的超慢速洋中脊占全球洋中脊的25%,主要包括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和北极大洋Gakkel Ridge。超慢速洋中脊由于在构造、岩浆和热液活动等方面的特点而被确定为新一类洋中脊,它们拥...
阮爱国李家彪牛雄伟吴振利丘学林赵明辉陈永顺
文献传递
南海西南次海盆广角地震探测被引量:7
2012年
2010年12月—2011年3月在南海西南次海盆开展了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采用Sedis IV型、I-4C型和MicrOBS3种不同型号的OBS,以4×24.5L的大容量气枪为震源,获得了覆盖西南次海盆残留扩张脊的3D人工地震数据。从处理的地震数据可知,此次试验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地震实验,OBS地震记录清晰、震相丰富,所使用的气枪有足够的能量输出,显示了其良好的工作能力。选取剖面1中的7台OBS进行了2D剖面处理。初步建模结果表明,南海西南次海盆地壳结构为普通洋壳,海山顶部沉积层很薄,莫霍面埋深较浅。
吴振利阮爱国李家彪李昭兴丘学林丁巍伟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广角地震海底扩张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热液A区海底地震仪数据处理初步成果被引量:14
2012年
在西南印度洋热液活动A区(49°39′E)开展的三维海底地震仪(OBS)探测实验为研究该区域的深部地壳/上地幔结构提供了重要基础,而OBS数据处理是获取研究区三维速度结构的基础环节。文章介绍了此次实验中所用的3种不同类型OBS(国产、法国和德国OBS)的数据处理流程,包括地震数据解编处理、截裁处理和地震信号的可视化处理;并以第2790炮为例分析了3种类型OBS记录数据的波形和频谱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受不同类型OBS的频带、传感器和拾震器等影响,国产与法国OBS都能记录到长周期和短周期噪音,而德国OBS只记录到短周期噪音;但经带通滤波后,3种类型OBS都能够很好地压制噪音,突出有用的气枪信号;对比3种类型OBS(分别以OBS04、OBS08和OBS23为例)沿主测线X1X2的综合记录剖面,发现3种类型OBS都能够记录到多组清晰可靠的P波震相,如直达水波、Pg、PmP和Pn震相,为下一步A区的三维层析成像奠定了坚实数据基础。
张佳政赵明辉丘学林阮爱国李家彪陈永顺敖威卫小冬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波形特征频谱分析震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