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50011)

作品数:5 被引量:44H指数:4
相关作者:吕学敏郭源张宜远张建立胡浩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骺板
  • 2篇骺板损伤
  • 2篇骨骺
  • 2篇骨骺损伤
  • 2篇关节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远端
  • 1篇软组织
  • 1篇软组织手术
  • 1篇适应性
  • 1篇手术
  • 1篇髋关节
  • 1篇髋关节发育
  • 1篇髋关节发育不...
  • 1篇髌骨
  • 1篇髌骨脱位
  • 1篇髌股关节
  • 1篇脱位
  • 1篇膝关节

机构

  • 5篇北京积水潭医...

作者

  • 5篇吕学敏
  • 4篇郭源
  • 1篇代少君
  • 1篇景金珠
  • 1篇王猛
  • 1篇朱振华
  • 1篇鲁明
  • 1篇张宜远
  • 1篇叶蕾
  • 1篇闫桂森
  • 1篇梁震
  • 1篇胡浩
  • 1篇张建立

传媒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实验动物与比...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骨盆Salter截骨远端旋转方式对髋臼前倾角影响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研究骨盆Salter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脱位时,截骨远端旋转方式对患儿髋臼前倾角的影响。[方法]回顾2002~2007年因发育性髋脱位而行骨盆Salter截骨治疗,并在随访中获得完整资料的患儿51例,其中女性45例,男性6例;手术时平均年龄4.6岁(2.1~7.2岁),根据骨盆CT平扫测量术前及术后1~2年髋臼前倾角差值,以差值定义髋臼前倾角变化情况。截骨远端旋转方式根据术中X线平片测量进行评估,分3个方向测量:向前移位通过测量患侧与健侧闭孔最长纵径比值获得;向外移位通过测量截骨处远近端最外侧之间距离与截骨平面全长的比值获得;向下移位通过测量截骨端向下成角的角度获得。手术前后髋臼前倾角改变采用t检验:所测得的3组数值与前倾角差值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因素相关分析,采用SAS8.0软件包分析数据。[结果]本组病例结果提示,健侧髋关节髋臼前倾角在随访期内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骨盆Salter截骨术可明显改变髋臼前倾角(P<0.05),术后髋臼前倾角减小,在三种旋转方式中,以闭孔纵径比值与前倾角差值显著相关(P<0.05),即向前移位引起的髋臼前倾角改变最明显;向外旋转与向下旋转程度与前倾角差值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骨盆Salter截骨明显改变了髋臼前倾角,使髋臼前倾角减小,术中向前旋转是引起前倾角减小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向外旋转,向下旋转对前倾角的影响最小。
吕学敏郭源朱振华张建立叶蕾
关键词:SALTER截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MRI在儿童骨骺损伤中的应用研究与进展被引量:13
2009年
骺板是儿童骨骼特有的结构,长短管状骨的骺板介于骨骺与干骺端之间,由干骺端的骨组织、软骨组织和周围的纤维组织构成。主要的功能是通过软骨细胞的不断增殖和分化保证骨骼的纵向生长。数据显示,下肢长管状骨长度有55%~70%源自末端骺软骨的增殖。骺板是儿童骨骼损伤常见的解剖部位之一,据统计,儿童时期的长管状骨骨折,约15%~18%累及骺板,而因骺板损伤导致明显畸形者约占10%。
张宜远郭源吕学敏
关键词:儿童时期骨骺损伤MRI长管状骨骨折骺板损伤骨骼损伤
复合软组织手术对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髌股关节适应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 研究复合软组织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段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后,髌股关节适应性的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至2007年收治的习惯性髌骨脱位患儿73例.男24例,女49例;平均年龄7.1岁(3~15岁);单侧47例,双侧26例.按照年龄分为A、B两组:A组年龄3~8岁(包括8岁),24例(30膝);B组年龄8~15岁,49例(69膝).复合软组织手术包括膝关节外侧充分松解、内侧紧缩、髌腱半腱上点移位(Roux-Goldthwait手术)和股内侧肌止点下移术.术前及随访中分别行髌骨轴位和侧位X线检查,测量股骨滑车角、髌骨高度、髌骨-滑车适配角及髌骨倾斜角(Laurin角)的变化情况,以评价髌股关节适应性.结果 73例患儿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8个月(25~98个月).末次随访时髌骨脱位均无复发,其中2例发生髌骨内侧脱位.股骨滑车角:A组由术前的150.1°±5.1°改善为144.3°±6.0°,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测量指标在两组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复合软组织手术对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髌股关节的塑型有影响,对于手术年龄在8岁以下儿童可以明显促进股骨髁的发育,降低股骨滑车角,改善髌股关节适应性;8岁以上儿童在随访期内股骨滑车角的变化不显著,髌股关节适应性改变不明显.
吕学敏闫桂森郭源代少君
关键词:髌骨脱位膝关节
骨骺损伤修复过程中骺板形态及VEGF表达的变化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大鼠骨骺损伤修复过程中骺板形态结构及骺板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变化。方法取4-5周龄SD大鼠30只,制作胫骨近端骨骺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五组,每组6只,分别于术后2、4、6、10、21天处死,取双侧胫骨。测量双侧胫骨长度,计算实验侧长度和对照侧长度比值。行双侧胫骨X线摄片、Micro CT扫描,观察骺板大体形态及骺板内骨桥形成情况。通过组织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骺板内软骨细胞变化及VEGF表达。结果双侧肢体长度于术后第4天出现差异,第10天差异最大,第21天肢体长度差异缩小。术后第6天开始骺板内逐渐出现纤细骨质,终至骨桥形成。HE染色提示伤后早期出现静止区软骨细胞聚集成团,细胞规律性排列丧失、分化加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生长板内出现VEGF高反应区,阳性表达区逐渐扩大,跨越骺板全层,直后血管长入、骨化。结论骨骺损伤修复过程中,骺板形态早中期表现为干骺端肥大,肢体短缩,骺板内纤细骨质形成;随修复进展,骺板内VEGF表达反应性增强,出现贯通骺板的表达带,与骨桥形成相关。
吕学敏胡浩鲁明郭源
关键词:骨骺
两种大鼠骺板损伤模型的比较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比较直接刮除法和手动成角法制备的骺板损伤模型的差别,为更好地研究骺板损伤的病变进程、治疗和预后提供实验基础。方法4~5周龄Wistar大鼠45只,分为3组,第1组为对照组,不作处理,正常饲养:第2组为直接刮除组,直接切除胫骨上端前内侧骺板制作骺板损伤模型;第3组为手动成角组,采用外翻用力,并适当加用剪切力使骨骺在骺板软骨水平与干骺端分离制作骺板损伤模型。均于术后4d、10d和21d处死,取双侧胫骨。行Micro—CT扫描,用系统分析软件CTAn(comprehensive TeX archivenetwork)测量各时间点双侧胫骨长度、胫骨粗隆宽度以及胫腓骨之间最宽距离的差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织学切片HE染色,观察损伤骺板在各时间点的形态学特征。结果直接刮除法与手动成角法Micro-CT、HE染色检测显示,二者在术后4d均见到骺板宽度增加,前者出现周围骨质密度减低和幼稚软骨细胞;术后10d,前者出现骺板变窄,后者开始出现周围骨质密度减低;术后21d,前者有明确的骨桥形成,骺早闲出现,后者仅见细小新生骨质。标本大体测量结果显示,术后各时间点两种方法胫骨长度差值、胫骨粗隆宽度差值以及胫腓骨之间最宽距离的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1d,直接刮除组数据均大于手动成角组(p:0.05);术后4d和10d,两种方法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直接刮除法制作的大鼠骺板损伤模型,具有相对明确的均一性和稳定的造模成功率,更适合于对骺板损伤的机制探讨等基础性研究。
景金珠李清海吕学敏梁震王猛
关键词:动物模型骺板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