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林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3A0302)

作品数:10 被引量:78H指数:5
相关作者:朱清科王晶邝高明刘中奇赵荟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土壤
  • 4篇黄土丘陵
  • 3篇水分
  • 3篇土壤水
  • 3篇土壤水分
  • 3篇丘陵沟壑区
  • 3篇黄土丘陵沟壑...
  • 3篇黄土区
  • 3篇沟壑
  • 2篇植被
  • 2篇植被恢复
  • 2篇土壤含水量
  • 2篇退耕
  • 2篇群落
  • 2篇含水量
  • 2篇半干旱
  • 2篇半干旱黄土丘...
  • 1篇对植
  • 1篇研究区
  • 1篇演替

机构

  • 8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麦吉尔大学
  • 1篇山西省林业科...
  • 1篇延安市黄龙山...

作者

  • 8篇朱清科
  • 5篇王晶
  • 4篇邝高明
  • 3篇薛智德
  • 3篇赵荟
  • 3篇刘中奇
  • 2篇李萍
  • 1篇吉文丽
  • 1篇梁宗锁
  • 1篇谢静
  • 1篇颉登科
  • 1篇康永祥
  • 1篇郑智礼
  • 1篇李卫忠
  • 1篇陈卫平
  • 1篇雷声坤
  • 1篇谭枭
  • 1篇刘世海
  • 1篇朱首军
  • 1篇赵磊磊

传媒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草业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山西林业科技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灌丛内人工林窗的相对光照强度和土壤水分条件被引量:4
2008年
为加快延安地区人工促进植被恢复进程,探讨不显著降低植被水土保持效益的科学合理的人工干扰方式和强度,采用照度计测定和烘干法,测定密闭灌丛内鱼鳞坑和条带人工林窗相对光照强度和土壤水分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鱼鳞坑林窗与灌丛内相对光照强度相差不大,灌丛展叶期阴坡坡面日平均相对光照强度分别是44.54%和36.48%;生长季节坡面日平均相对光照强度小于10%,7月中旬分别为7.30%和3.33%,10月中旬分别为9.81%和4.08%。2)条带林窗坡面日平均相对光照在4月中旬、7月中旬和10月中旬分别为76.38%、71.92%和65.70%,是灌丛内相对光照强度的2.09、21.60和16.10倍;植物生长期上午有效光合作用强烈的08:00-11:00,相对光照强度超过80%,下午高温强光辐射时,相对光照强度在50%左右或以下。条带林窗一方面上午可增强光照强度促进苗木光合作用,另一方面可避免或减少苗木遭受下午强光的伤害。3)植物整个生长发育季节内,条带林窗0-100cm深土层土壤含水量4、6、10月份分别高出灌丛内2.41%、1.48%和3.17%;鱼鳞坑林窗内,6和10月份0~1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0.86%和1.87%。条带林窗内光照得到调整,土壤含水量增加,对提高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薛智德张乾功朱清科陈卫平
关键词:相对光照强度土壤水分
筑坝土料的击实和直剪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按照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中轻型击实试验方法和快剪方法,分析了所取土料的击实性和抗剪强度。结果表明:土料的击实性和抗剪强度适合筑坝工程要求。
王晶朱清科朱首军
关键词:筑坝土料击实试验直剪试验
黄土丘陵沟壑区封禁流域立地因子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封禁流域立地因子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方法]通过对陕西吴起县内封禁流域进行植被调查,研究了不同立地类型内植被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调查区域内植被群落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物种组成相对单一,结构简单。地带性植被类型为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茭蒿(Artemisia giraldii)群落;植物多样性在不同地貌部位表现为梁顶>沟底>梁坡>沟坡,在不同坡向表现为半阴坡>阴坡>半阳坡>阳坡;阳坡多样性指数随坡度的增加表现为"S"形变化趋势,37°左右达到最大值。[结论]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植物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中奇朱清科王晶邝高明赵荟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植被恢复坡向
黄土丘陵区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被引量:23
2011年
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林地的土壤水分变化,对于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定点监测的方法,对陕西省吴起县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在生长季中土壤蓄水量具有显著差异,其顺序为:沙棘林>河北杨林>油松林>山杏林;林地的土壤蓄水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根据生长季内土壤蓄水量的变化,可以将土壤水分变化分为3个时期:土壤水分恢复期、土壤水分消耗期、土壤水分补充期;各林地0-200cm土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从小到大为:山杏林>河北杨林>沙棘林>油松林;在雨水入渗、蒸发、蒸散的共同作用下山杏林地在0-60cm土层含水量的变化明显大于其它林地。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林种对土壤水分消耗和补给的影响,为当地造林结构配置和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王晶朱清科刘中奇邝高明赵荟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不同林地土壤水分
延安研究区退耕地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特征被引量:8
2007年
用固定标准地结合临时样地的方法对延安研究区退耕初期不同退耕年份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形成、组成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沙蓬和黄花蒿首先占据退耕地,甚至可形成单优群落。②退耕3 a后,土壤结皮逐渐发育,限制了沙蓬种子的萌发,其他物种趁机占领沙蓬的生态位,群落组成相对丰富,主要植物种有黄花蒿、狗尾草、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及杠柳。③若群落内或周围有杠柳“母树”,第4~5 a就可以形成杠柳群落;样地周围若有白刺花种源,同期内白刺花也可进入样地,但不会成为优势种。④退耕地植物群落形成和演替的前期,演替进程主要是由该立地初期所拥有的植物种类决定。⑤植物群落动态变化及演替过程中,种间替代是逐渐的,演替系列是连续的,而不是离散的。
薛智德朱清科梁宗锁康永祥常磊
关键词:植物群落群落演替生态恢复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封禁流域植被枯落物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通过对陕北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封育流域内不同立地条件下枯落物现存量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枯落物的影响因子及分布规律。对60个样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现存量与坡度呈二次回归关系,枯落物现存量最小值出现在坡度25.5°的位置;阴坡枯落物现存量比阳坡高25.1%,沟坡枯落物现存量比梁坡高41.7%;地表生物量与枯落物现存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土壤含水量与枯落物现存量呈正相关性;土壤含水量与地表生物量两者的共同作用对枯落物现存量影响明显。
刘中奇朱清科邝高明王晶李萍赵荟赵磊磊
关键词:半干旱黄土区土壤含水量
黄土区退耕封育草地微生境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被引量:2
2011年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亏缺是影响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限制性因子,探讨不同微生境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对指导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按照机械布点原则,采用烘干法测定了土壤含水量。分析结果表明,(1)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值表现为:半阴坡>半阳坡>阳坡;(2)同坡向不同微生境类型(峁坡坡面、峁坡坡面浅沟、峁坡坡面小切沟、大切沟沟底、大切沟阳坡或半阳坡、大切沟阴坡或半阴坡、沟坡坡面)之间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极显著,其含水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局部地形和植被生长状况,局部小地形主要影响降水和日照的再分配,植被主要影响降水截留和蒸腾;(3)根据含水量的大小,将3个坡向21个微生境类型划分为3个类群,其含水量依次为11.68%,8.68%和5.77%。
颉登科刘世海薛智德
关键词:封育草地微生境土壤含水量
黄土干旱阳坡植被恢复种子处理技术研究
2010年
针对黄土干旱阳坡植被恢复中的缺水问题,以刺槐种子、侧柏种子为例进行了室内水瓶辅助法播种试验和田间保水囊法播种试验,研究了改善种子水分环境的技术手段。结果表明:利用以纸浆为主要成分制作而成的保水囊进行播种,能有效地提高刺槐种子的出苗率,但对侧柏种子没有明显效果。
郑智礼
关键词:干旱阳坡植被恢复种子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规格鱼鳞坑集水效果研究被引量:14
2011年
为了研究不同规格鱼鳞坑的集水效果,确定不同立地类型条件下适宜的鱼鳞坑规格,通过鱼鳞坑集水效果指标的建立,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4种规格的鱼鳞坑集水效果的年内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在半阳向缓坡上,120cm×80cm×60cm或者80cm×60cm×60cm规格较适宜;半阳向陡坡和极陡坡上,80cm×60cm×60cm规格较适宜;而在半阴向缓坡和阴向缓坡上,80cm×60cm×60cm或者60cm×40cm×60cm规格较适宜。鱼鳞坑可以同时兼顾植被用水和生态用水,根据不同立地类型配置不同规格标准的鱼鳞坑,在实现植被恢复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以有效改善。
李萍朱清科王晶谢静邝高明雷声坤谭枭
关键词:黄土区鱼鳞坑生态用水
胡萝卜状根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综述被引量:4
2008年
胡萝卜状根是莎草科特有的一种横向膨大、具有很多根毛、形状似胡萝卜的根。这种根是由于植物长期生长在养分贫瘠的土壤上而逐步进化形成的一种高效利用养分的特殊根形态结构,能在根基区产生大量的羧酸(如:柠檬酸,苹果酸)、磷酸酶、质子、阳离子、石炭酸和黏液等,这些分泌物能活化土壤中难溶性养分,特别是能促进磷的吸收。随着全球磷资源的耗竭,有必要研究和开发具有从土壤中高效获取和吸收无机磷能力的植物,所以使未来作物具有胡萝卜状根高效吸收利用磷的能力就尤为重要。为此,本研究介绍了胡萝卜状根的概念、形态和结构,总结了胡萝卜状根的生理生态功能。最后,指出了今后对胡萝卜状根深入研究的趋势。
吉文丽李卫忠朱清科LECHOWICZ Martin J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