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0362)

作品数:19 被引量:333H指数:13
相关作者:谢永宏陈心胜侯志勇李峰杨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湖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生物学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洞庭湖
  • 7篇湿地
  • 6篇植被
  • 4篇洞庭湖区
  • 4篇植物
  • 4篇湖区
  • 3篇洞庭湖湿地
  • 3篇湿地植物
  • 3篇土壤
  • 3篇退田还湖
  • 3篇种子库
  • 2篇生态特征
  • 2篇湿地植被
  • 2篇土壤酶
  • 2篇土壤酶活
  • 2篇土壤酶活性
  • 2篇土壤种子库
  • 2篇土壤种子库特...
  • 2篇酶活性
  • 2篇湖心

机构

  • 18篇中国科学院亚...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重庆市气候中...

作者

  • 18篇谢永宏
  • 13篇陈心胜
  • 10篇侯志勇
  • 8篇李峰
  • 5篇秦先燕
  • 5篇李旭
  • 5篇任勃
  • 5篇杨刚
  • 3篇邓正苗
  • 2篇黄继山
  • 2篇于晓英
  • 2篇潘瑛
  • 2篇李锋
  • 1篇罗文泊
  • 1篇张天宇
  • 1篇刘晓冉
  • 1篇程炳岩
  • 1篇郭渠
  • 1篇王克林
  • 1篇覃盈盈

传媒

  • 4篇农业现代化研...
  • 4篇生态学杂志
  • 3篇湖泊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生态科学
  • 1篇湿地科学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洞庭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3
2009年
对洞庭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与主要营养元素循环相关的关键土壤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0—30 cm土层,土地利用方式对4种酶活性的影响极其显著,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逐渐减小。碱性磷酸酶、蔗糖酶与脲酶在整个土壤剖面中受到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都较大,而过氧化氢酶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只限于0—30 cm土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表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土壤营养元素的循环与土壤剖面结构息息相关。
任勃杨刚谢永宏黄继山罗文泊秦先燕李锋侯志勇
关键词:洞庭湖区酶活性土地利用
淡水湿地种子库的研究方法、内容与展望被引量:21
2008年
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表面和土壤中全部存活种子的总和。种子库的研究是深入探讨湿地植被结构、功能与动态等方面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对于了解植被演替动态、植被更新和受损湿地植被重建与恢复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淡水湿地种子库研究现状,对湿地种子库的形成、研究方法以及湿地种子库时空格局、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水文变化对湿地种子库的影响、湿地种子库在湿地恢复中的应用等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同时对湿地种子库的时间动态、种子库的分类、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湿地恢复重建及湿地景观营造等研究进行了展望。
侯志勇谢永宏于晓英任勃杨刚
关键词:种子库湿地恢复植被动态
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演变、问题及保护措施被引量:40
2007年
从水域面积、水文环境、水环境质量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阐述了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了当前洞庭湖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及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开展绿化工程、加强蓄洪能力建设、调整湖区产业结构、控制污染"等综合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及措施建议。
谢永宏王克林任勃杨刚李峰
关键词:洞庭湖生态环境生态保护
洞庭湖四种优势湿地植物茎、叶通气组织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对通气组织的解剖观察有助于了解湿地植物的生长、分布及对不同生境的适应。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洞庭湖湿地沿水位高程梯度分布的4种优势植物——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红穗苔草Carex argyi、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的茎和叶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茎通气组织的形成部位主要在皮层、维管束和髓腔,其中髓腔所占比例最大(>77%)。茎通气组织大小为:水蓼(57.8%)>红穗苔草(45.5%)≥虉草(41.7%)≥荻(37.8%)。4种湿地植物的叶均在叶肉组织和(或)维管束内形成通气组织,如荻、虉草的形成部位是维管束,水蓼的是叶肉组织,而红穗苔草在叶肉组织和维管束内均可以形成,但以叶肉组织中为主,占99%。红穗苔草叶通气组织最发达,为33.8%,其它3种植物相对不发达,仅为0.13%~1.68%。除虉草外,其它3种植物通气组织大小与其分布位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见,湿地植物通气组织与其分布有较好的相关性。
秦先燕谢永宏陈心胜
关键词:通气组织解剖学生境湿地植物
洞庭湖封闭河口区与湖心区的基本生态特征——以六门闸至小西湖样带为例被引量:6
2010年
通过对洞庭湖六门闸至小西湖样带的调查,研究了封闭河口区和湖心区水体、土壤和植物等基本生态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河口区水流缓慢,透明度低,而湖心区水流速度较高,透明度也高;河口区水体具有较高的营养水平和电导率,而湖心区水体营养水平和电导率相对较低;湖心区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较高,而河口区有机质和氮含量相对较低;河口区不适合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而湖心区是植物生长繁殖的主要生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河口区和湖心区生物、土壤和水文特征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透明度与水流速度之间在α=0.05水平上相关显著,物种丰富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与水流速度和透明度在α=0.01水平上相关显著,与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在α=0.05水平上相关显著,水流速度是调控生态特征变化的关键因子。
陈心胜谢永宏李峰侯志勇
关键词:生态特征洞庭湖
东洞庭湖漉湖死鱼事件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被引量:3
2010年
通过走访询问、数据收集和样品采集分析,对东洞庭湖漉湖发生的一次较大面积的鱼虾死亡事件进行了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死鱼事件主要是因水体有机物含量较高出现水体缺氧所致,有机物主要来源于当地在非汛期残留的枯枝落叶、汛期随水漂流而来的有机残留物以及造纸厂排放的污水;此外,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的不合理性以及虾蟹的特殊生育期也是诱导此次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就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提出了政策建议。
谢永宏陈心胜侯志勇李旭邓正苗潘瑛
关键词:洞庭湖水产养殖缺氧渔业
盐胁迫条件下湿地植物的适应策略被引量:42
2009年
全球气候变化、生境的特殊性及人为干扰等因素均能使湿地植物受到间歇或永久性的盐胁迫,进而影响到植物的存活、生长、分布和繁殖。在长期的适应进化过程中,湿地植物形成了多种适应盐胁迫的策略,主要有:1)生活史方面,植物可通过种子萌发时间的调整、种子休眠、胎生、繁殖方式的改变等逃避盐度的直接伤害;2)形态学方面,植物可通过生物量分配模式的调整、茎的老化、落叶及营养器官的肉质化等将多余的Na+隔离到代谢不活跃的茎中或将其排出体外;3)解剖学方面,植物可通过气孔下陷、发达的通气组织、增加细胞木栓层、角质层及栅栏组织的厚度等以维持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4)生理生化方面,植物可通过离子区隔化、拒盐、泌盐、选择性吸收、渗透调节、激素调节及抗氧化物酶的诱导等来维持细胞内正常的渗透压,清除胞内活性氧分子(ROS);5)分子水平方面,植物可通过多种与盐胁迫相关的基因来调控细胞内的多种代谢反应。在今后的研究中,Ca2+对脯氨酸合成的调控、变化盐度条件下的适应策略及根系功能的维持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李峰谢永宏覃盈盈
关键词:盐胁迫湿地植物生活史
洞庭湖湿地植被组成及区系成分分析被引量:18
2010年
以2007-2009年的野外调查资料为依据,对洞庭湖湿地植物的组成及区系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洞庭湖湿地共有种子植物229种,隶属于58科150属。其中草本植物占的比例高达97.9%,木本植物匮乏;(2)单种科属较多,单种科共计34科,占总科数的54.0%,单种属共计118个属,占总属的76.1%;(3)科级区系成分中,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占的比例较大,属级区系成分中,温带分布属共计59属,占的比例最大,说明洞庭湖植物地理成分明显具有温带性质。
李峰侯志勇陈心胜谢永宏邓正苗李旭潘瑛
关键词:洞庭湖植被组成区系成分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后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被引量:16
2009年
以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后不同恢复模式下(恢复自然水域、种植芦苇、种植杨树)的典型堤垸(青山垸、官垸和小集成)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相邻堤垸农田生态系统(水田、旱田)土壤中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比较,揭示不同退田还湖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化学特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水田、旱田相比,在表层土壤中,以种植杨树为恢复方式的小集成样地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其他酶活性无显著变化;以种植芦苇为恢复方式的官垸样地的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有所下降,其他酶活性无显著变化;恢复自然水域的青山垸样地中,除磷酸酶活性下降外,其他酶活性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4种酶活性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退田还湖后系统恢复模式导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是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杨刚谢永宏陈心胜侯志勇李峰
关键词:退田还湖酶活性土壤有机质
澧水河口区与目平湖心区的基本生态特征被引量:5
2008年
通过对澧水入湖口至目平湖的样带调查,系统研究了河口区和湖心区的水体、土壤和生物学等基本生态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水流速度从河口区至湖心区几乎呈直线下降,水深是河口区大而湖心区小,其它指标如透明度和水体营养含量(硝氮、氨氮、总氮、总磷)维持在一范围内波动的趋势。(2)湖心区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氮和磷含量,而河口区(壶口)的有机质、氮和磷含量相对较低。(3)河口区不适合水生植物生长,而湖心区是植物生长繁殖的主要区域,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4)湖心区的水文和土壤环境(如适当水流和水深,肥沃的土壤)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河口区因水流速度太大、土壤相对贫瘠等是沉水植物无法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原因。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河口区和湖心区的水体理化特征、土壤理化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水流速度是调控生态特征变化的决定性或关键因子。
谢永宏李锋侯志勇陈心胜秦先燕
关键词:湖心子系统生态特征水生植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