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2CM025)

作品数:14 被引量:64H指数:5
相关作者:张维芬孙玉卿刘康杨婷婷冯占芹更多>>
相关机构:潍坊医学院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壳聚糖
  • 4篇多糖
  • 4篇微球
  • 3篇细胞
  • 3篇米粒
  • 3篇纳米粒
  • 3篇黄芪多糖
  • 2篇毒性
  • 2篇体外
  • 2篇体外释放
  • 2篇凝胶
  • 2篇喷雾干燥
  • 2篇理化特性
  • 2篇壳聚糖纳米粒
  • 2篇壳聚糖微球
  • 1篇丁糖
  • 1篇胸膜
  • 1篇胸膜腔
  • 1篇盐酸
  • 1篇盐酸小檗碱

机构

  • 12篇潍坊医学院
  • 6篇潍坊医学院附...
  • 3篇潍坊市第二人...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青岛滨海学院
  • 1篇寿光市第一中...

作者

  • 9篇张维芬
  • 3篇冯占芹
  • 3篇赵立民
  • 3篇孙玉卿
  • 3篇杨婷婷
  • 3篇刘康
  • 2篇商洪才
  • 2篇李文涛
  • 2篇于洪丽
  • 2篇王永红
  • 2篇秦梦
  • 1篇张守强
  • 1篇周涛
  • 1篇郑增娟
  • 1篇唐金宝
  • 1篇高佃军
  • 1篇庄宝祥
  • 1篇鞠吉雨
  • 1篇韩荣荣
  • 1篇石玮玮

传媒

  • 5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山东化工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中草药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芪多糖/壳聚糖微球复合温敏凝胶的制备及理化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 制备载黄芪多糖/壳聚糖微球(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Chitosan Microshperes,APS-MS)的壳聚糖温敏凝胶(Thermosensitive hydrogels,HG)并考察其理化特性。方法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APS-MS,用扫描电镜和激光粒度仪观察微球的形态和粒径。以适宜的成胶温度和时间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黄芪多糖/壳聚糖微球复合温敏凝胶(APS-MS-HG)的制备工艺,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在温敏凝胶中的存在状态,并考察APS-MS、黄芪多糖温敏凝胶(APS-HG)和APS-MS-HG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APS-MS为球形,表面有少许皱褶,分布均匀,无明显粘连,表面积平均粒径D[3,2]为8.078μm。最佳APS-MS-HG(APS-MS-HG J)的制备工艺为加入3.012%的APS-MS,磁力搅拌3h。电镜扫描显示APS-MS以球形不规则的分散在温敏凝胶中,而空白温敏凝胶的多孔结构消失。体外释放结果表明,p H6.8的磷酸缓冲溶液中,APS-MS-HG J没有突释现象,36h累计药物释放量为74.75%。结论 APS-MS-HG J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且能改善APS-MS和APS-HG J的突释现象,有望成为鼻粘膜给药的良好载体。
杨婷婷衣君丽张竞竞于洪丽王永红张维芬
关键词:黄芪多糖壳聚糖微球温敏凝胶体外释放
庆大霉素/壳聚糖局部注射微球给药系统的特性及细胞毒性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 构建用于局部注射的庆大霉素/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评价其理化特性及细胞毒性。方法 以庆大霉素为模型药物,壳聚糖为载体,磷脂、羟丙基-β-环糊精为辅料,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庆大霉素/壳聚糖/磷脂/羟丙基-β-环糊精局部注射微球,以紫外分光光度法(UV)、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线衍射分析(XRD)、动态膜透析法和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等考察微球理化特性及体外细胞毒性。结果 喷雾干燥法成功制备不同药物/载体比例的A、B、C、D、E 5种壳聚糖微球,其产率、载药量、包封率分别为34.38%~46.94%、10.20%~18.67%、61.20%~74.72%,电镜结果显示微球A、B、C成球性差,微球间粘连严重,微球D、E成球形,表面有褶皱,粒径较均匀,粒径在0.5~3μm之间,无粘连;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药物已包封在微球中;体外释放结果显示微球D缓释效果较好,24 h累计释放量为83.32%。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庆大霉素浓度达到400μg/mL时,微球D的细胞相对增值率仍高于80%,细胞毒性分级为1级,即无细胞毒性。结论 微球D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及缓释作用,生物相容性好,有望成为前列腺局部给药的良好载体。
庞昌伟于洪丽王永红秦梦高佃军张维芬
关键词: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庆大霉素壳聚糖微球喷雾干燥法
黄芪多糖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黄芪多糖组、地塞米松组,每组12只。后3组大鼠采用6MV-X线直线加速器对大鼠双肺进行照射(20 Gy/次)造模,随后分别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黄芪多糖(8 mg/m L)和地塞米松(0.05 mg/m L)持续灌胃治疗8周,正常组佯装照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于放疗后2、8周,每组随机抽取6只大鼠处死,心脏取血进行白细胞、红细胞计数;取各组大鼠右上肺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结果成功构建了放射性肺损伤大鼠模型,一般情况观察显示:照射后的大鼠陆续出现精神萎靡,活动量减少、弓背、脱毛等症状,黄芪多糖及地塞米松处理后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脱毛等现象逐渐改善。正常组未见任何明显异常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液中白细胞及红细胞计数明显降低(P<0.05),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白细胞及红细胞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组与黄芪多糖组血液中白细胞及红细胞计数明显回升(P<0.05),且BALF中红细胞及白细胞明显降低(P<0.05);但黄芪多糖组与地塞米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组织病理学显示:模型组较正常组大鼠,肺泡壁破裂、肺泡间隔增宽、肺间质增生、肺泡腔及肺间质有大量炎性细胞渗出;地塞米松组及黄芪多糖组大鼠均较模型组明显减轻,但2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芪多糖能显著改善大鼠急性放射性肺损伤,作用与地塞米松相近,为放射性肺损伤提供了治疗新方法。
张海静胡兆秋孙玉卿冯占芹商洪才张维芬
关键词:放射性肺损伤黄芪多糖炎症细胞肺泡灌洗液
凝胶剂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5年
凝胶剂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药物新剂型,该文参考及整理近几年的文献,总结并归纳了凝胶剂的研究进展。本文从凝胶剂的基质、制备工艺、新技术在凝胶剂中的应用发展、临床应用等方面分别对其阐述。
赵钦欣孙玉卿温宝芳杨婷婷刘康刘翠张维芬
关键词:凝胶剂基质
大鼠听觉皮层神经元突触潜伏期和阈值的发育变化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观察Sprague-Dawley (SD)大鼠出生后发育过程中,初级听皮层神经元所接收到的突触输入的潜伏期和阈值的变化.方法 采用在体细胞外电生理记录的方法,快速定位初级听皮层大致区域,进一步使用在体细胞封接和全细胞电压膜片钳记录的方法,分别在出生后12 ~ 15 d、16 ~18 d、19 ~ 24 d以及成年(>3个月)SD大鼠上,记录单个神经元水平上的放电反应以及突触水平上的潜伏期和阈值.结果 ①成年大鼠初级听皮层对于特征频率响应的场电位潜伏期(10~20 ms)较幼年大鼠(20~30 ms)短.②处于发育关键期的幼鼠的单个神经元对白噪声脉冲的放电潜伏期出生后12~ 15 d组[(40.15 ±2.67)ms]和出生后16~18 d组[(33.86 ±4.61)ms]明显长于成年组[(22.93±2.94)]ms,t =4.330、1.995,P=0.00及0.04;而出生后19 ~24 d组[(24.80 ±3.63) ms]与成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幼鼠神经元对于白噪声脉冲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输入的潜伏期出生后12 ~ 15 d组[(38.94±1.90) ms,(35.26±2.40) ms]和出生后16~18 d组[(32.68 ±2.52)ms,(30.24±2.18)ms]明显长于成年组[(19.46±1.06)ms,(18.91±0.77) 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兴奋性=6.255、4.662,P值均<0.01;抑制性t=8.918、4.820,P值均<0.01),出生后19 ~24 d组[(23.67±2.46) ms,(21.43±1.80) ms]与成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兴奋性输入与抑制性输入潜伏期之间的差值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减小,分别为[(3.15±1.02) ms、(2.01±0.73)ms、(1.79±0.85)ms、(0.39±0.48)ms],出生后12~15 d组与成年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39,P<0.01).④在突触反应阈值方面,幼鼠组[(40.0±1.6)dB,(41.3±1.6)dB,(35.0±2.7)dB]明显高于成年鼠[(30.9±0.6)dB],出生后12 ~15 d、16~ 18 d组与成年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5.284、5.867,P值均<0.叭),而出�
韩荣荣周涛张维芬赵立民
关键词:听觉皮质神经元突触膜片钳术
黄芪多糖/壳聚糖缓释微球对大鼠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壳聚糖缓释微球对大鼠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黄芪多糖/壳聚糖缓释微球,通过载药量、粒径、微球形态对微球进行表征。将6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布地奈德组,黄芪多糖/壳聚糖缓释微球低、中、高剂量组。用氢氧化铝凝胶腹腔注射和卵清蛋白滴鼻的方法制备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布地奈德组给予布地奈德溶液连续滴鼻,黄芪多糖/壳聚糖缓释微球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将微球混悬于生理盐水后给予连续滴鼻,模型组和正常组分别以生理盐水代替滴鼻。观察药物对大鼠变应性鼻炎症状评分及鼻黏膜病理组织改变的影响。结果黄芪多糖/壳聚糖缓释微球能有效抑制大鼠变应性鼻炎症状,减轻鼻炎的病理学改变。结论黄芪多糖/壳聚糖缓释微球对大鼠变应性鼻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孙玉卿李文涛刘康赵立民张维芬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黄芪多糖壳聚糖微球鼻腔给药
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中镇静剂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镇静剂在对Ⅱ型呼吸衰竭病人进行无创通气时的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3例不能合作无创通气的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给予一次或多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然后行无创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心率,呼吸频率,血pH值,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结果 43例患者中34例经一次镇静后顺利进行了无创通气,6例经多次镇静得以实施无创通气,其中3例失败转至气管插管行有创通气。统计学处理分析后发现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1 h后、6 h后心率,呼吸频率,pH值,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行无创通气治疗不合作时,可在监护下给予镇静剂后行无创通气治疗,且安全有效。
胡兆秋张勇张绍坤于晓莉王世波潘建亮杨国儒
关键词:无创通气镇静剂
紫杉醇/油酰壳聚糖纳米粒的理化特性及肺急性毒性评价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制备紫杉醇/油酰壳聚糖纳米粒(PTX/OCS-NPs),并考察其理化特性及肺急性毒性。方法以油酰壳聚糖(OCS)为载体制备了PTX/OCS-NPs,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光散射(DL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动态透析法等表征及检测纳米粒的结构、形态、粒径、粒度分布、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放、毒性等理化特性。结果 PTX/OCS-NPs的形态呈类球形,分散均匀;纳米粒的粒径为(292. 4±20) nm,多分散性指数(PDI)为0. 246,Zeta电位在+25 m V左右。制备的PTX/OCS-NPs载药量为15. 06%,包封率48. 96%,在磷酸缓冲液(PBS,p H 7. 4和p H 4. 5)中具有缓释功能(48 h的累计释放量分别为41. 41%和56. 23%)。小鼠肺急性毒性显示,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在正常范围内,病理HE染色结果显示制备的载药纳米粒对肺组织、黏膜、肺泡等结构均无损伤,无间质增生、无炎症细胞浸润,表明载药系统具有很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结论紫杉醇/油酰壳聚糖纳米粒具有优良的理化特性,载药量高,具有缓释作用,无肺部急性毒性,有望成为输送紫杉醇等难溶性抗癌药物的良好递药系统。
王永红于洪丽秦梦王赛赛刘康丁德军张维芬
关键词:紫杉醇理化特性纳米粒
槲皮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制备载槲皮素(quercetin,QUE)的壳聚糖纳米粒(chitosan nanoparticles,CS-NPs)并考察其理化特性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和自组装法制备了QUE-CS-NPs,并且以载药量,包封率为指标优化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在此基础上以粒径和包封率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筛选纳米粒的处方。透射电镜表征QUE-CS-NPs的形态,动态光散射粒度仪测定QUE-CS-NPs粒径,多分散系数和电位大小。用0.5%的SDS溶液为释放介质,研究其体外释药行为,并且通过QUE-CS-NPs对HO·和O_2^-·的清除作用考察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制备的QUE-CS-NPs为圆形且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82.9±20)nm,多分散系数为0.185,Zeta电位为(30.5±2)m V,平均包封率为(80.02±1.04)%,载药量为(8.81±0.65)%。QUE-CS-NPs在72h内药物累积释放率66.2%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QUE-CS-NPs对HO·和O_2^-·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显示出了浓度依赖性,且清除作用高于QUE。结论 QUE-CS-NPs具有合适的粒径,明显的缓释效果和较强的体外抗氧化作用。
刘康秦梦杨婷婷石玮玮唐铭泽唐金宝张维芬
关键词:槲皮素纳米粒体外释放体外抗氧化活性
PLK1稳定β-catenin 促进食管鳞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PLK1(Polo-like kinase 1)对食管鳞癌细胞株TE-15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Western blot检测PLK1稳定过表达的食管鳞癌细胞克隆与空载对照克隆中EMT相关标志蛋白E-钙粘素(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Real-time PCR检测vimentin mRNA表达水平;分别提取细胞总蛋白和胞核蛋白,Western blot检测PLK1对信号通路分子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的影响;采用RNA干扰技术,在PLK1过表达克隆中分别瞬时转染靶向β-catenin的siRNA和非特异性siRNA,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vimentin的表达;通过免疫沉淀和Western blot检测PLK1对β-catenin降解复合物的影响。结果与空载对照克隆相比,PLK1过表达的食管鳞癌细胞中,间质标志物vimentin的表达明显上调,上皮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明显下调,提示食管鳞癌细胞发生了EMT;vimentin mRNA表达水平亦明显升高;在PLK1过表达的克隆中,细胞总蛋白和胞核蛋白中β-catenin表达都明显增加,敲降β-catenin的表达能引起vimentin的表达下降;Axin免疫沉淀物中的APC及GSK-3β都明显减少。结论 PLK1可能通过抑制β-catenin降解复合物的聚合而稳定β-catenin,从而上调vimentin表达,促进食管鳞癌细胞TE-15发生EMT。
鞠吉雨于文静高志芹张维芬杜长青陈丽梅连波赵春玲
关键词:PLK1食管鳞癌RNA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