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1670)

作品数:5 被引量:211H指数:4
相关作者:林文雄张志兴方长旬任万军屠乃美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化感
  • 2篇化感作用
  • 2篇根际
  • 2篇酚酸
  • 1篇多样性
  • 1篇栽培
  • 1篇栽培技术
  • 1篇再生稻
  • 1篇粘细菌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化感
  • 1篇生理生态
  • 1篇生理生态特性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农业
  • 1篇生态农业技术
  • 1篇生态特性
  • 1篇收割
  • 1篇水稻
  • 1篇土地当量比

机构

  • 6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福建农业职业...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林文雄
  • 1篇孙小霞
  • 1篇陈鸿飞
  • 1篇陈婷
  • 1篇何海斌
  • 1篇余彦
  • 1篇李程勋
  • 1篇王建花
  • 1篇黄力坤
  • 1篇沈荔花
  • 1篇屠乃美
  • 1篇任万军
  • 1篇吴则焰
  • 1篇方长旬
  • 1篇张志兴
  • 1篇林伟伟
  • 1篇许铁城
  • 1篇叶长亮
  • 1篇陈树清

传媒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福建农业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2017年中...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水稻化感作用及其抑草机制
【研究背景】植物化感作用这种特殊的生态学现象自两千多年前就有记载,而水稻化感抑草现象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正式报道。近10年来,大量的研究报道了水稻化感作用的QTL定位、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草活性、以及水稻化感物质合成...
方长旬李颖哲渐欣林威鹏曾小妹林文雄
关键词:水稻化感作用酚酸粘细菌
文献传递
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特性与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被引量:105
2015年
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再生稻的发展现状,从发育遗传和生理生态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研究进展,提出采用人工收割高留桩栽培再生稻时,选择头季分蘖力相对较弱、再生季再生力强的重穗型杂交籼稻品种(组合)易获高产;而采用机械化收割低留桩栽培再生稻时,选择具强低位芽再生力的杂交籼稻品种或感光性弱的重穗型杂交粳稻品种(组合)、籼粳交水稻品种(组合)易获高产。头季成熟期至再生季齐穗期根系活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再生季产量的高低,再生季稻高产的前提是健壮的头季根系和一定数量新生根系的有效结合,这有利于促进腋芽的萌发成苗、增加每平方米穗数,是再生稻高产增产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出适时早播、畦栽沟灌、二次烤田、重施促芽肥、适高留桩的人工收割高留桩再生稻栽培技术,并从品种选择、再生季施肥、留桩高度等方面探讨了机械化收割低留桩蓄留再生稻的关键栽培技术及生理生态机制。最后提出了我国再生稻发展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认为当前轻简化的机收低留桩再生稻是我国再生稻发展的方向,并对机收低留桩再生稻的进一步研究作了展望。
林文雄陈鸿飞张志兴徐倩华屠乃美方长旬任万军
关键词:再生稻机械化收割栽培技术
植物化感作用类型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被引量:84
2013年
本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不同植物化感作用类型及其作用机制和在农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植物化感作用包括化感偏害作用、自毒作用、自促作用和互惠作用。植物化感偏害作用是由植物根系分泌物介导下的植物与特异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植物化感偏害作用控制田间杂草是一项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并已在水稻化感抑草研究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植物化感自毒作用(作物连作障碍)是造成作物产量降低、生长状况变差、品质变差、病虫害频发的现象。药用植物,特别是以根部入药的药用植物中,连作障碍表现更为突出。近年来研究结果认为根系分泌物生态效应的间接作用及土壤微生物区系功能紊乱是导致植物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因此,改善土壤生长环境,恢复和修复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平衡,增强生态系统机能是克服作物连作障碍的关键。植物化感自促作用(连作促进作用)是在植物根系分泌物促进下,根际土壤微生物之间此消彼长,有益微生物之间互利协作,土壤肥力和营养补给能力明显改善,从而增强植物根系抗性,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结果。牛膝的连作促进作用明显,有学者试图通过牛膝与其他不耐连作药用植物间作套种或轮作,实现药用植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植物间的正相互作用(互惠作用)是作物间套种系统超产和养分等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机制,根系分泌物在介导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有利互作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后作者强调指出,存在于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的宏基因组组成是决定植物能否健康生长的关键。深入研究存在于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体外基因组的组成与演化机制,将成为借用现代合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定向控制植物根际生物学过程,促进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优先研究领域。
王建花陈婷林文雄
关键词:生态农业技术
田间旱育条件下不同化感潜力水稻根际土壤酚酸类和萜类物质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酚酸类和萜类是水稻化感作用研究中研究较多、争议较大的2大类化感物质,但目前有关水稻根系分泌物的研究多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本文以国际公认的强化感水稻‘PI312777’和弱化感水稻‘Lemont’为材料,以未种植水稻的土壤为对照,研究了其在田间旱育条件下,不同土壤水分状态(旱地和湿地)时,根际土壤酚酸类和萜类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化感潜力水稻品种和对照根际土壤中酚酸类物质和萜类物质的组成较为相似,但各物质含量存在一定差异。适度旱胁迫下,各处理根际土壤中所检测到的咖啡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阿魏酸和肉桂酸5种酚酸类物质及总量均有提高,其中强化感水稻‘PI312777’根际土壤中5种酚酸类物质提高最显著,比CK湿地处理提高2.84倍;在各处理根际土壤共检测到的27种萜类物质中,17种是含氧单萜;干旱胁迫导致各处理根际土壤单萜烯、含氧单萜、含氧倍半萜和总萜变化程度和变化趋势不同,单萜烯相对含量在强化感水稻‘PI312777’根际土壤中明显提高,而在弱化感水稻‘Lemont’和对照根际土壤中则降低。本文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由此导致2种水稻田间化感抑草效果差异的原因与机制。
孙小霞王海斌何海斌陆锦池林文雄
关键词:化感作用酚酸类物质根际土壤
玉米与大豆种间互作对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12
2022年
研究玉米||大豆种间互作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特定作物间套作模式的产量效应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本研究应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在玉米与大豆以最佳间作比例(2∶3)条件下,采用无隔(无隔离)、网隔(尼龙网分隔)、全隔(塑料薄膜分隔)3种种间根系间隔处理,并以两作物的单作为对照,借助BIOLOG和T-RFLP技术对不同处理下间作玉米与大豆的根际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探究不同种间互作对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与复合作物群体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下,无隔、网隔和全隔的根际土壤阻断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39、1.13和0.98,同一间作模式下种间根系互作加强,土地当量比随之提高。进一步分析表明,无论是间作玉米还是间作大豆,其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随根系互作加强而明显提高。AWCD分析根际微生物生理种群差异的结果显示,在玉米与大豆间作体系中,无隔和网隔处理的根际微生物对底物碳源利用能力分别占据第1和第2位;全隔和单作下,根际微生物对底物的利用能力相应降低;而加强种间根系互作(即从网隔到无隔),大豆根际微生物对6大类碳源底物中酚类碳源和羧酸类碳源利用能力有所下降,对胺类碳源、聚合物类碳源、氨基酸类碳源和碳水化合物底物的利用能力分别提高181.01%、32.6%、37.84%和78.28%;而玉米根际微生物对酚类碳源、聚合物类碳源和氨基酸类利用能力有所下降外,对羧酸类碳源、碳水化合物类碳源和胺类碳源等底物利用能力分别提高46.26%、6.54%和15.84%。T-RFLP分析结果发现,与全隔处理比较,无隔处理的大豆根际红球菌属和喜盐芽孢杆菌属等优势菌群丰度明显增多。而玉米根际微生物中也发现相似生理功能红球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等有益优势菌群的丰度增多�
林伟伟李娜陈丽珊吴则焰林文雄沈荔花
关键词:群落结构多样性土地当量比
一种采用阴离子交换柱快速纯化Taq DNA聚合酶的方法
2012年
通过37℃恒温振荡培养含有Taq DNA聚合酶基因的E.coli菌株,并用IPTG诱导该基因表达获得TaqDNA聚合酶蛋白,利用40%硫酸铵沉淀该蛋白后溶解于storage buffer中。此法获得的Taq DNA聚合酶带负电荷,因此采用阴离子交换柱纯化蛋白。试验结果表明,此法与传统的透析方法相比能快速地去除生物小分子杂质,同时去除透析方法无法除去的杂蛋白;既能保证Taq DNA聚合酶的生物学活性,同时能缩短纯化时间、提高Taq DNA聚合酶的纯度。以土壤微生物DNA、水稻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显示纯化后的Taq DNA聚合酶具有较高的扩增效率和保真性。
余彦李程勋陈树清叶长亮黄力坤许铁城林文雄
关键词:TAQDNA聚合酶硫酸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