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320675011017)

作品数:8 被引量:85H指数:6
相关作者:马信龙付鑫张弢杜长岭马剑雄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骨折
  • 7篇股骨
  • 6篇颈骨
  • 6篇颈骨折
  • 6篇股骨颈
  • 6篇股骨颈骨折
  • 4篇内固定
  • 4篇近端
  • 4篇股骨近端
  • 4篇固定术
  • 3篇有限元
  • 3篇有限元分析
  • 3篇术后
  • 3篇内固定术
  • 3篇内固定术后
  • 3篇固定术后
  • 2篇胸腰段
  • 2篇胸腰段骨折
  • 2篇腰段
  • 2篇腰椎

机构

  • 10篇天津医院
  • 9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天津市人民医...

作者

  • 10篇马信龙
  • 8篇杜长岭
  • 7篇付鑫
  • 6篇马剑雄
  • 6篇张弢
  • 4篇卢晋
  • 2篇徐桂军
  • 1篇李稚君
  • 1篇功卢晋
  • 1篇张清
  • 1篇刘军
  • 1篇张晓林
  • 1篇臧加成
  • 1篇孙晓雷
  • 1篇王淑丽
  • 1篇赵峰

传媒

  • 2篇医用生物力学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第十届全国生...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股骨颈嵌插型骨折空间移位程度的三维重建研究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测量股骨颈嵌插型骨折股骨头的空间移位参数,以重新认识股骨颈嵌插型骨折。方法收集50例股骨颈嵌插型骨折患者双侧股骨近端的多层螺旋CT扫描的薄层原始数据,男17例,女33例。将原始数据(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生成双侧股骨近端三维模型。在健侧生成骨折侧的镜像模型并将其与健侧相配准,使配准后的骨折侧镜像模型在CT横截面图像上生成新的蒙罩,在蒙罩上进行关键点的标记,通过软件三维测量技术计算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并分析测量数据。结果嵌插型骨折股骨头空间移位角度为17.17°±10.40°,70%(35/50)的患者股骨头空间移位角度分布于10°-35°之间,30%(15/50)的患者股骨头空间移位〉20°;股骨头中心的移位距离为(6.49±3.60)mm,股骨头小凹最深点的移位距离为(10.42±5.92)mm。部分股骨颈嵌插型骨折存在很大的空间移位及成角,将其完全归类于GardenI型骨折存在一定的偏差。结论三维重建数字化测量技术能够更加准确、高效地测量股骨颈骨折的真实空间移位程度。经典的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对于嵌插型骨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临床医生需重新认识嵌插型骨折,从而制定更适宜的诊疗方案。
杜长岭马信龙张弢马剑雄孙晓雷付鑫张清功卢晋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三维可视化术前计划及其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术前计划的三维可视化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2011年3—6月利用Mimics软件对1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术前的螺旋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评估骨折程度,测量钉道参数,确定螺钉置入点并预估骨缺损大小。导入螺钉模型,模拟螺钉置入过程并观察螺钉位置。术中根据术前计划选取并置入合适的螺钉。术后行CT扫描观察骨折椎体复位及椎弓根螺钉置入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1~14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术中共置入48枚螺钉,术后CT示除2个螺钉紧贴椎弓根外侧皮质外,其余螺钉均完全位于椎弓根内部。术前骨缺损平均为(2.63±0.69)cm3,术中实际填充平均为(2.57±0.65)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2,P=0.343),填充率达97.8%。术后(89.45%±9.77%)和末次随访时(88.03%±9.37%)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比值明显高于术前(68.25%±14.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比值较术后略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4)。4例不全瘫患者三维均有ASIA分级1级以上的脊髓神经功能改善,均无术后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结论术前计划的可视化有助于充分了解骨折情况,个性化设计手术方案可以提高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的临床效果。
徐桂军马信龙张晓林马剑雄张弢付鑫杜长岭卢晋
关键词:胸椎腰椎骨折术前计划可视化
全髋关节置换术使用氨甲环酸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TXA)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MEDLINE(1966年至2012年4月)、PubMed(1966年至2012年6月)、EMBASE(1966年至2012年6月)、Cochrane图书馆(2012年第1期)、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1978年至2012年6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年至2012年4月)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78年至2012年6月)中关于TXA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并查阅所有检出文献和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资料,截止到2012年4月。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TXA组与安慰剂组失血量采用均数差评价,输血率、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症和感染发生率采用优势比评价。结果共纳入高质量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10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比较TXA能够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中失血量(均数差值-129.16,95%CI[-195.09,-63.23],P<0.01),术后失血量(均数差值-146.46,95%CI[-256.61,-36.31],P<0.01),总失血量(均数差值-283.93,95%CI[-469.45,-98.40],P<0.01),降低输血率(优势比0.4,95%CI[0.25,0.65],P<0.01),而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症和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注射TXA能够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不增加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症和感染的发生风险。
付鑫李稚君马信龙臧加成刘军
关键词:氨甲环酸髋关节关节成形术失血META分析
MRI评价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活性被引量:7
2013年
股骨头坏死是股骨颈骨折最受关注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预测可能出现的股骨头坏死而提早干预、避免进一步发展出现严重临床症状非常重要。目前动态对比增强MR检查是用于早期监测创伤后股骨头血供情况及再灌注状态、评价创伤后股骨头骨质活性较为敏感的非侵袭性检查技术,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而常规MR成像是股骨颈内固定术后早期监测股骨头坏死的可靠检查技术。
王淑丽马信龙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磁共振成像
利用有限元分析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前倾角变化对股骨近端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不同股骨颈前倾角对股骨近端力学分布的影响,为临床中内固定术解剖复位的重要性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正常成人髋关节数据,基于三维重建软件和CAD软件,分别建立Pauwells角为70°的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前倾角为0°、5°、10°、15°、20°的股骨近端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所有模型施加人体缓慢行走时的载荷和约束,观察不同模型间股骨近端结构应力分布的变化。结果当前倾角未改变时(10°模型),股骨所受应力、产生的位移及发生的等效应变最小,股骨近端最大应力值为1.7 MPa,产生的位移为1.1 mm。随着前倾角的增大或减小,股骨近端所承受的有效应力及产生位移呈逐渐增大趋势。当前倾角为20°时,股骨近端及螺钉所受应力最大;当前倾角为0°时,股骨近端产生的位移及发生的等效应变值最大。股骨近端应力集中的部位由股骨距区域转移至头颈交界处的外上方。3枚空心螺钉承受的应力较周围骨组织高,最下方螺钉承受的应力较上方两枚螺钉明显增高。结论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中恢复前倾角达到解剖复位至关重要;股骨颈骨折术后生物力学因素的改变可能在术后股骨头坏死中起一定作用。
杜长岭马信龙马剑雄张弢付鑫卢晋赵峰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前倾角有限元分析
双侧股骨近端对称性及解剖形态的三维重建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建立正常成人双侧股骨近端的三维模型,分析双侧股骨近端形态并测量解剖形态的相关参数,研究双侧股骨近端的对称性及解剖形态。方法选取50例正常成人双侧股骨近端CT扫描数据,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4.52岁。扫描参数:扫描层厚0.625 mm,扫描电压120 kV,扫描电流100 mA。扫描范围:自双侧股骨头上10 mm至小转子中点平面下50 mm。将双侧股骨近端CT薄层扫描数据利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将左侧股骨与右侧股骨镜像模型相配准,对配准后模型进行三维测量,并测量左右股骨近端的形态参数,使用SPSS 16.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股骨近端形态和髓腔内部结构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双侧股骨近端形态及内部结构具有高度对称性。股骨头直径为(45.71±4.08)mm,股骨头高度为(53.61±5.43)mm,偏心距为(39.91±5.07)mm,股骨颈中央直径为(36.71±3.75)mm,颈干角为(127.88±6.28)°,股骨颈长度(46.61±4.74)mm,小粗隆中点所在平面的髓腔内径为(26.21±4.59)mm,其中偏心距、颈干角与白种人形态参数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供了一种验证双侧股骨对称性的新方法。结论正常成人双侧股骨内外部形态存在一定的对称性,变异较小,为股骨形态的测量提供理论依据;三维重建更利于对股骨近端形态参数的测量;新配准方法的提出对于临床中股骨近端骨折的诊治具有重大意义。
杜长岭马信龙张弢马剑雄付鑫卢晋
关键词:股骨近端三维重建对称性配准假体设计
空心钉内固定股骨颈骨折的三维可视化虚拟手术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虚拟手术设计在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中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6月至12月共收治8例无移位或部分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24~58岁,平均43.4岁.利用Mimics 10.01软件对患者的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Solidworks 2010软件中建立不同型号螺钉零件库.利用Mimics10.01软件仿真模拟股骨颈骨折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进行术前虚拟手术设计,通过三维测量技术测量所需螺钉及其螺纹的长度、各螺钉之间及螺钉与股骨标志点之间的距离.术中根据测量的参数定位导针、选择合适型号螺钉,置入空心螺钉固定.术后根据X线片来对比虚拟计划与手术情况是否匹配. 结果 虚拟手术过程真实逼真,立体可视化效果好.虚拟手术设计与术中实际情况基本相符.8例患者从三维模型的建立至内固定完成所需时间平均为(1.5±0.2)h.24枚导针中有16枚为1次置入,X线片显示无一枚螺钉穿破骨皮质.24枚螺钉的长度与术前测量值均一致,上方靠近小转子侧导针实际位置与规划位置偏差范围平均为(1.35±0.50) mm,导针与股骨干的角度偏差范围平均为1.30°±0.65°.8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30.0±5.2)min,术中透视次数平均为35.5次. 结论 计算机辅助虚拟手术设计在股骨颈骨折空 心螺钉内固定术中是可行的,能更好地指导真实手术操作,减少术中透视次数.
杜长岭马信龙张弢马剑雄付鑫卢晋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计算机辅助设计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前倾角变化对股骨近端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3.58%。其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空心钉内固定凭借其优势已成为年轻和无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空心钉内固定术成功的前提是良好的解剖复位,然而股骨颈前倾角在普通X线...
杜长岭马信龙马剑雄付鑫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前倾角变化对股骨近端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正>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3.58%。其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空心钉内固定凭借其优势已成为年轻和无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空心钉内固定术成功的前提是良好的解剖复位,然而股骨颈前倾角在普...
杜长岭马信龙马剑雄付鑫
文献传递
脊柱胸腰段骨折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常规短节段固定的力学性能比较被引量:21
2014年
目的 应用三维有限元技术构建胸腰椎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及常规短节段固定模型,研究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论证其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青壮年健康男性志愿者,利用CT扫描数据建立脊柱T10~L2正常模型、T12骨折模型以及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和短节段固定模型;分析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轴向旋转下各个节段的最大位移差及内固定物的应力情况。结果 骨折模型T10~11、T11~12、T12~L1的最大位移差较正常模型在大多数加载情况时明显增大,经短节段或者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后,该值明显减小,两种固定方式无显著差异。内固定物应力方面:在轴向压缩及前屈时,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模型中螺钉应力明显低于短节段固定;而在后伸、侧屈及轴向旋转时,螺钉应力无明显差异。对于固定棒,轴向压缩及前屈时,两种固定方式无差异;后伸及侧屈时经伤椎节段固定应力高于短节段固定,而旋转时则恰恰相反。结论 对于胸腰段单节段不完全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可以提供与常规短节段固定相近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是治疗胸腰椎不完全骨折的一种良好的选择。
徐桂军马信龙张弢马剑雄付鑫杜长岭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单节段固定力学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