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jy03-b-23-02)

作品数:11 被引量:114H指数:8
相关作者:奚亚军刘曙东任鹏吕晓依布都会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咸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小麦
  • 4篇基因
  • 2篇影响因素
  • 2篇幼胚
  • 2篇愈伤
  • 2篇愈伤组织
  • 2篇愈伤组织诱导
  • 2篇农杆菌
  • 2篇SAG12
  • 2篇大麦
  • 2篇P
  • 1篇叶片
  • 1篇叶片衰老
  • 1篇遗传转化体系
  • 1篇抑制基因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幼苗
  • 1篇幼苗生长
  • 1篇幼苗生长发育

机构

  • 11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杨凌职业技术...
  • 2篇咸阳市农业技...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作者

  • 10篇奚亚军
  • 9篇刘曙东
  • 3篇任鹏
  • 3篇布都会
  • 3篇吕晓依
  • 2篇范学科
  • 2篇朱建楚
  • 2篇王竹林
  • 2篇路明
  • 2篇龚文彬
  • 2篇高海战
  • 1篇伦玮
  • 1篇孟敏
  • 1篇张启发
  • 1篇胡银岗
  • 1篇侯文胜
  • 1篇徐开杰
  • 1篇林拥军
  • 1篇王彦民
  • 1篇胡建宏

传媒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陕西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检测外源基因拷贝数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05年
通过对PCR法、Southern Blot法、IPCR法与实时荧光定量法4种转基因外源基因检测方法的比较认为:PCR扩增虽十分灵敏,但有时会出现似阳性扩增,因而对外源基因是否整合还需进行验征。Southren方法准确性高,特异性强,但存在费时、费力的缺点。同时实际操作中就需要较大量的植物材料来提取DNA,而转基因植物的愈伤组织在无菌条件下经过筛选、重新分化后,一般都比较细弱,不宜大量取样。IPCR法虽可以转座突变分离基因,但当转座子作为外源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等方法导入植物时,由于T-DNA整合到染色体中引起插入突变并分离基因造成误差。实时定量PCR技术的特异性和高信噪比为转基因拷贝数定量提供了方便,实时定量PCR法,花费试剂少、节省劳力和时间,需要DNA样品量少,并不进行放射检测。同时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计算进行了详细介绍。
朱建楚胡银岗奚亚军于新智王新中布都会
关键词:实时荧光定量PCR外源基因拷贝数
黄淮麦区推广品种小偃22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被引量:9
2009年
小偃22小麦是目前陕西省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在黄淮麦区和其他地区也大面积推广种植。本文通过对小偃22小麦胚性愈伤组织的来源、生理状态和干燥时间,根癌农杆菌的接种浓度和侵染方式,AS的添加浓度,胚性愈伤组织与根癌农杆菌的共培养温度和共培养时间,潮霉素的筛选浓度和筛选方式等参数进行比较研究,建立了小偃22小麦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结果显示,以来源于幼穗的胚性愈伤组织作为转化受体较为适宜,愈伤组织生理状态为从幼穗直接诱导30d后继代1次并培养15d的胚性愈伤组织,农杆菌侵染前对胚性愈伤组织干燥处理30min较为适宜;农杆菌菌液浓度为0.8OD,采用抽真空侵染5min+非真空侵染10min的浸染方式,共培养温度为22℃,共培养时间为72h,AS的适宜添加浓度为150μmol/L;筛选方式选用在抗性愈伤组织筛选阶段经75mg/L潮霉素筛选后,在分化阶段不再进行筛选或采用25mg/L低浓度潮霉素筛选。通过重复转化验证试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该遗传转化体系具有可行性。
奚亚军高海战吕晓依路明刘曙东
关键词:小麦小偃22农杆菌
潮霉素在大麦遗传转化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8
2008年
以‘B1202’、‘U202’和‘云引1号’3个大麦品种(系)为试材,研究了潮霉素对大麦愈伤组织生长、分化及成熟种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潮霉素对抗性愈伤的适宜筛选浓度为60 mg/L,分化阶段的适宜筛选浓度为40 mg/L,对转基因后代种子筛选以80 mg/L较为适宜,而不同材料对潮霉素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通过PCR检测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获得的T0和T1代潮霉素抗性苗,结果证实在大麦遗传转化中采用潮霉素进行筛选是可行的。
奚亚军龚文彬高海战范学科刘曙东
关键词:大麦潮霉素
小麦遗传转化受体系统建立的研究被引量:10
2007年
选用‘小偃22’和‘宁春16’小麦品种的成熟胚和幼胚进行培养,研究不同种类的胚和培养因子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胚和成熟胚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无明显差异,但较高浓度的2,4-D有利于成熟胚的诱导,而幼胚培养时2,4-D浓度的影响效果因品种而异;两种外植体分化率的高低与KT/IAA的配比均有密切关系,但高浓度的激素水平不利于成熟胚的分化;诱导培养基中低浓度的2,4-D有利于所诱导的愈伤组织的分化。同时,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低浓度的KT能显著提高两品种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分化率;各种培养基处理与品种间都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小偃22’成熟胚培养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MSD+3.0 mg/L 2,4-D和MSD+0.5 mg/LIAA+1.0 mg/L KT,幼胚培养为MSD+4.0 mg/L 2,4-D和MSD+0.5 mg/L IAA+1.0 mg/L KT;‘宁春16’成熟胚培养为MSD+4.0 mg/L 2,4-D和MSD+1.0 mg/L IAA+1.0 mg/L KT,幼胚培养时为MSD+1.0 mg/L 2,4-D和MSD+2.0 mg/L IAA+2.0 mg/L KT。
吕晓依王竹林奚亚军任鹏刘曙东
关键词:小麦幼胚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分化
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小麦幼胚愈伤组织是目前小麦遗传转化中最常用的转化受体系统。以小麦幼胚为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中的不同基因型、基本培养基、激素、碳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材料、不同基本培养基的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西农1376和小偃22两个基因型小麦的组培特性较好,MS培养基适于作为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基本培养基。在MSD培养基中加入1.0mg/LABA或0.2mg/L6-BA能明显改善愈伤组织的生长状态,并以ABA的效果更为显著。将MSD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从30g/L降为15g/L,同时加入15g/L山梨醇,可显著提高愈伤组织的质量。选择适宜的基因型和合理的培养基构成是改良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关键。
范学科王亚红奚亚军刘曙东
关键词:小麦幼胚愈伤组织
转P_(SAG12)-IPT基因小麦饲喂小白鼠的安全性被引量:2
2008年
为了研究转基因小麦是否会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的不良影响,分别用转P_(SAG12)-IPT基因西农1376小麦与普通西农1376小麦饲喂小白鼠,对两组小白鼠的亲代和子代的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并分别解剖取其肝脏、肾脏、大肠、肺脏、大脑、睾丸等组织作切片观察。结果表明:饲喂转基因小麦的处理组和对照组小白鼠的各项指标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转P_(SAG12)-IPT基因小麦对小白鼠的健康无明显的不良影响,初步推断食用转PSAG12-IPT基因小麦对人类也可能是安全的。
龚文彬刘曙东奚亚军胡建宏
关键词:转基因小麦小白鼠安全性
利用农杆菌浸种法将叶片衰老抑制基因P_(SAG12)-IPT导入普通小麦的研究被引量:32
2004年
以普通小麦品种西农1376和西农2611为材料,利用农杆菌浸种法获得1株导入了叶片衰老抑制基因PSAG12-IPT转基因植株。经PCR、GUS组织化学染色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并在转基因植株中能够稳定遗传。转基因小麦在叶片细胞分裂素(异戊烯基腺嘌呤)含量、叶片衰老进程及农艺性状方面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初步表明叶片衰老抑制基因PSAG12-IPT,在转基因植株体内可能未表达或表达量不足。
奚亚军张启发林拥军侯文胜路明
关键词:叶片小麦
卡那霉素对不同小麦品种的效应及其在遗传转化筛选中的应用被引量:17
2007年
为建立利用卡那霉素筛选遗传转化小麦的有效体系,采用不同浓度的卡那霉素对小麦西农1376、郑麦9023、豫麦18、小偃22种子及幼苗进行筛选处理,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时期及西农1376T1植株对卡那霉素的反应。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幼苗期对卡那霉素的抗性存在显著基因型差异,同一品种存在不同的敏感时期和敏感浓度。西农1376幼苗的适宜筛选时期为三叶一心前,用20000 mg/L卡那霉素可对西农1376小麦转基因后代植株有效进行初步筛选。
任鹏布都会奚亚军王竹林吕晓依刘曙东王彦民
关键词:小麦卡那霉素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小麦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14
2004年
以西农1376和中13小麦品种(系)为受体,携带叶片衰老抑制基因PSAG12-IPT的pCM-LA35-1质粒为转化载体,对花粉管通道转化法中的基因型、转化时间、质粒DNA浓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转化时间对结实率影响不显著,质粒DNA浓度对结实率影响显著.在0~700 ng/μl范围内,小麦结实率随着质粒DNA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质粒DNA浓度300 ng/μl和500ng/μl与对照相比结实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700 ng/μl则达到极显著差异.不同基因型的转化率因转化时间和质粒DNA浓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西农1376的适宜转化时间为40~80min,适宜质粒DNA浓度为300~500ng/μl,以500ng/μl×40min处理的转化率最高,而中13小麦的适宜转化时间为80~120min,适宜质粒DNA浓度为300ng/μl.
奚亚军任鹏刘曙东朱建楚伦玮路明
关键词:花粉管通道法小麦基因型
农杆菌对大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以大麦品种(系)为主区(‘云引大麦Ⅰ’、‘云引大麦Ⅱ’和‘U008’),农杆菌浸种时间为副区(0.5、1.5和2.5h),农杆菌菌液浓度为副副区(0.5、1.5和2.5 OD),采用再裂区试验研究了农杆菌浸种处理对大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农杆菌菌液浓度、浸种时间对大麦的种子发芽率、幼苗高度、幼苗鲜重、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影响无显著的互作效应,而对幼苗POD活性的影响存在显著互作效应;随着浸种时间的延长和菌液浓度的增加,各大麦品种(系)的种子发芽率、幼苗高度、幼苗鲜重、叶绿素含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幼苗MDA含量则逐渐增加,并以‘U008’变化幅度最大;在菌液浓度为0~1.5 OD、浸种时间为0~1.5 h范围内,幼苗POD活性随着菌液浓度的增加和浸种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超过该范围则均呈下降趋势,并以‘U008’下降最为明显。可见,农杆菌处理对大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并在菌液浓度超过1.5 OD、浸种时间大于1.5h时达极显著水平,且大麦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
徐开杰孟敏史丽丽刘曙东奚亚军
关键词:大麦农杆菌种子幼苗萌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